《汉阴家乘选编》前言


“树有根,水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有谱则家之疏戚有所考,有史则国之隆替有所究。故国不可以无史而家尤不可以无谱也。”“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汉阴修谱者众。
中国家谱起源于先秦,经过漫长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鼎盛,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几乎村村修谱、姓姓有谱。这一最具有平民基础的历史文献,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广,为其他史籍所不能比拟,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资料的原始性、记载的连贯性而有别于其他史书。家谱是一个宝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种种制约,对它的整理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对家谱资料加以系统整理,并将它刊印出版、公诸于众,为繁荣学术文化,推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谱牒学等的深入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为此,本人新编辑了《汉阴家乘选编》一书。
如今的姓氏文化,已非古时的部落文化,不应视为“洪水猛兽”。尽管是把“双刃剑”,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为我所用。比如,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宗亲组织,加强与海内外的联系,以寻根、联谊恳亲、直到邀请来当地召开一些大姓世界宗亲大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招商引资引智,发展旅游业,国外国内都有不少成功案例。我们应有利用姓氏文化和宗亲资源关系的大智慧,开发汉阴,建设汉阴。鄙人只所以荟萃汉阴家,一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汉阴历史,二是为了借宗亲关系资源,扩大汉阴的招商引资引智和发展汉阴的旅游业。
历史上,有“湖广填四川(含陕南)”之说,整个陕南算是个移民区,本地的原住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汉阴县尤其有代表性。近古代从明朝开始,就有移民来汉阴。不过明代移民有个特点,除少数经商客寓入籍、为官任满定居外,多是朝廷组织的集体迁徙行为,汉阴月河川道一半田地为军屯,如军坝名就与军屯有关,一部分为强制迁徙或招抚流移而来,组成以姓氏或流源地为建制的民屯田庄,如永宁乡的刘家营(分上中下三营),城西王家营、张家营,城东月河湖广营,而军屯只是暂时性移民,民屯才是永久性移民。到了清代,多系移民分散的个体或多人组合迁徙行为,移民规模超过明代。两次移民皆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洗劫,川渝和陕南人骤减地抛荒,朝廷为了避免土地撂荒,保证田赋收入,而采取了一系列移民政策。
各地移民大量定居汉阴,形成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源远流长、五彩缤纷的姓氏文化,姓氏庞杂,堂号各异,谱谍纷呈,宗祠、堡院和会馆林立,其中不乏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名门旺族后裔。
本人2011年秋出版的《汉阴研究》一书,虽收入了《汉阴移民家谱荟萃》专篇,但那时由于受篇幅限制,只能择选部分大户望族刊出。近几年,我又作了大量调查、补充、修正工作,使《汉阴家乘选编》更臻全面、完整、翔实,资料性、实用性也更强。
由于家谱的来源过广,还有一部分是口传,因此“地毯式”的普选方式是不可取的,选辑资料只能局限于可控的范围内,并有所侧重。本书旨在为学界相关研究和民间文化活动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亦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家谱内容,必须有辑有弃,望读者见谅。鄙人年迈体弱,精力不济,书中错讹难免,请多指正。
李家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