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重庆是中等省的架构。
2005年—2007年,重庆已是中国的重庆: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西部地区增长极、城乡统筹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2007——至今,重庆已经是世界的重庆:中国5大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内陆开放高地的新战略。
伴随重庆战略定位的不断变化,重庆发展也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尤其是2009年经济总量和增速都创造了奇迹,总量超过6500亿,增速14.9%,名列全市第三,这个数据还是耐看的。
但是从肩负五大城市的使命来看,重庆的软肋也是十分突出的。要成为中心,最重要的力量是在区域经济板块中的影响力合辐射力,因此至少有如下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经济总量偏少,经济半径的辐射不够,注意不能在发展中落后。重庆6500亿的总量在西三角经济区占比太少,2009年陕西省全省经济总量达8186.65亿元,增长13.6%,而重庆的邻居四川 GDP14151.3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全国高5.8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九位,仅排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上海8个省(市)之后,四川加快回升态势十分明显。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随时老大不是自封的,是跑马溜出来的。
二是物流半径较大,区域空间布局需要高铁等快速干线的支撑。刚刚卸任市长不久的王鸿举作为代表在今年重庆两会上的发言值得关注,当是一任市长下来最挂心的事情。王鸿举建议“重庆应该大力发展高速铁路,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应该对接中央的十二五规划,重庆的高速铁路将弥补重庆作为内陆大城市的不足” ,重庆需要利用这个五大定位尽快布局纵横西三角的高铁项目,否则关山重重,中心也是鞭长莫及,这恐怕是重庆最大的挑战。
三是文化半径尚未形成,文化辐射力弱。重庆提出打造重庆日报、卫视等几个龙头,战略层面显然是对的,但是几大文化集团实力较弱,还是一个重庆都市圈的市场,布局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的作品和出版物较少,连主城外的影响都很有限,莫要说辐射西部了,在西安、在兰州听不到五大中心的声音,影响力显然有限。其次在教育上的战略布局有待深化,惠普、富士康的入驻需要一大批数字化人才,但是重庆具有信息化素养的人口还太少,这些流水线上的工人迫切需要从现在抓起,但是因为城乡数字鸿沟,农村孩子缺少电脑等产品,差距很大,实际上可以搞一个电脑下乡工程,依托中心村和农村学校解决信息鸿沟的问题,此举将为重庆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一个长远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是开放的路径还比较少。重庆经济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依托惠普几个大项目,超过40亿,的确不易,但是与发达地区比较起来,差距实在太大。其实经济背后的差距,是公职人员、企业思想和观念的差距,角逐市场的差距。比如应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就认为重庆经济这边独好,沿海受到的冲击厉害,其实人家已经接受了危机的洗礼,资本、产业开始朝内转,对重庆企业而言,面临的是产业竞争和产品内销的双重压力,应对好了,压力会变成机遇,应对不好,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就业。所以扩大开放的还需要持之以恒。
五是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改革需要更大力度,形成投资洼地。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社会发育创造了条件,但是对公权力的改革和约束、监督也会增强,仅仅靠网络问政是解决不了得,各地从信息化的角度提出搞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从经济的角度提出减少行政许可,实际上,最为重要的是应尽快推动行政程序立法的改革,从地方立法的角度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推动行政改革,解决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以及自身管理的规范,如此,当大大减少行政许可项目,降低行政成本,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确定权力边界,网络问政最终要落实到行政决策、执行上来。
此外,重庆经济腹地大城市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等都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尽快以改革的步伐加快。
重庆发展需要怎样调整?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