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商折戟沉沙后的出路探寻


   喧嚣一时的汽车电商大潮,似乎正在急速退潮。阿里巴巴宣布不再进军汽车电商,转向汽车金融。最早开展汽车电商业务的两家垂直汽车网站易车和汽车之家,也从卖车开始转向造车。曾经估值10亿的车风网也在2016年7月份关张大吉了。事实上,初期的汽车电商均是在模仿淘宝模式,他们没有任何的创新,根本就无法OTT汽车厂商。第一汽车电商的主体互联网公司不具备汽车销售资质,只能起到中介作用,大量的购车后续工作还需要通过汽车经销商才能实现;第二是互联网公司不具备汽车售后服务条件,而汽车是耐用消费品,需要最多长达十几年的持续的售后服务;第三是眼下电商平台主要是通过低价和补贴来吸引消费者,一旦没有补贴就没有吸引力,形成不了消费习惯。凡此种种,眼下汽车电商还只是凑凑热闹,通过汽车电商聚集一些人气,让汽车厂家多投些广告。真正要实现完整的汽车电子商务,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培育期,更需要在模式上创新,同时也需要改变当下的单一复制淘宝模式,这种方式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判他们死刑了,可是他们非要自己走到走投无路也不知道变通,这也是中国企业的通病,没有任何的创新,只是抓住了一个新概念而已,就以为自己抓住了大元宝,幻想自己有了腾飞的翅膀,再加上资本的非理性热炒,让一场本不应该如此疯狂的热炒提前高潮,如今刚刚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一窝蜂似的死翘翘了,曾经裸泳的他们不肯承认是在裸泳,他们也就只有承担死亡的快感了。

  有人说中国的汽车社会是被一个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驱动的,但我却有着悲观的看法,或许这也是催生未来共享商业模式的一个契机。因为中国的道路设计从最初的规划就已经失败了,人人一辆车就要13亿汽车保有量,我认为那时不是所谓的汽车社会,而是一场灾难。当下国内的道路甚至于都难以支撑超过6亿车辆,比如北京的车辆增加3倍,达到1500万辆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会堵成什么样?那会儿怕是不能限号了,而是要限车了。我认为保有量超过3亿将是分享汽车商业模式的一个爆发点,其分享商业将从销售、使用和维保,最终到制造领域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

  那时,汽车可以分开了卖,多人共享使用,分摊维保成本;甚至于厂家生产汽车就不用卖,而是放到街上分时租赁的方式来赚钱。再者私家车分时租赁也将成为常态,一般私家车就是在上下班路上使用,使用率严重不足,起码工作的8小时和夜间都是处于闲置状态,这些时间可以通过碎片化的分时租赁解决,通过在车上安装智能硬件和手机客户端解决查找车辆、在线交易和打开车门驾驶等流程,这无形中创造出来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那时的汽车电商不仅仅是整车销售,既然汽车电商是平台型的生态经济模式,那么它就一定是可以涵盖全产业链的一个综合性平台。

  未来的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以往行业之间的藩篱和边界,从另外一个维度实现了跨行业的融合,也许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就可以自成生态,而非当下传统企业之间的互生共存而又互相竞争,谁也离不开谁,但大家共同成为行业主宰的局面。未来企业在生态商业模式之下,汽车自身内部即可形成原来成员之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模式,汽车内部系统之间不再仅仅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大家本着共赢的思维才可以共生共荣。再者,这种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网络化结构和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生命体。其实,还有一点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这种商业生态思维已经超越了传统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独占思维,而转变为在生态系统中资源共享的思维范式,汽车企业和汽车产业也概莫能外。

  在未来的汽车电商模式的大趋势大变革之下,我们先来看看未来的汽车制造、汽车市场以及汽车维保售后服务领域。我想这些都会在一个商业生态下进行,而不是当下的如此细分和界限分明,那时边界已然不存在,更多的是用户和商家共同参与之下,完成从制造到销售到使用到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未来的汽车制造一定是由广大的用户参与和体验汇总聚合的产物。工业4.0实现之后汽车定制也就很容易实现了,定制化汽车也就不再是梦想,那时候任何车型和定制化的不同车型都可以共线生产,汽车制造业就应该进化为社群模式智造和众筹模式体验智造;至于汽车销售当下这种单方面的狂轰滥炸式的挖空心思的营销也应该进化为互动式传播模式;而客服中心及售后服务应该进化为互动式社区加车联网智能化应用;前几项都是产品和内容创建,也就是流量引入和用户沉淀的过程,最后当然就是要用全新的情景模式电商而非淘宝电商模式来将用户流量变现,最终形成从汽车制造到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的商业闭环。

  有人说我的想象很不可思议,的确,十年前多少人对网上购物反对和甚至于嘲笑惊若洪水猛兽,而当下怎么样?早已经司空见惯,不是我的想象不可思议,我的想象也许还差得很远,也许十年后的现实比我们的想象更不可思议也未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