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媒体?何为旧媒体?事实上,广义地讲,传播信息的都可以说是媒体,烽火台是媒体,信件也是媒体,如今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等都是媒体。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媒体从制作到传播,乃至再传播等全渠道和全流程的特性,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新媒体,但未来的媒体制作主体或者信息的生产者可以不是人,而是智能化的机器人,纽约时报就曾试验过,用机器人编辑撰写新闻稿件。而当下的智能设备所产生的信息也同样是有价值的,可以传播的新闻,它的制造主体也非人类本身。
这是一个后喻文化时代,整个世界都变得又扁又平,一切领域的垂直结构都被打破或者终将被打破。伴随全球化市场化的深化,逐渐形成M型社会,据专家对M型社会现状分析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化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下,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从集权到分权,从垂直到扁平;当下的众媒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借助网络工具均有话语权;又湿又热的局面在所难免,从分工的异化到自由职业的崛起,基于兴趣爱好等共同价值观区分开来的,社群圈子让本就多元化的世界更加的分化,各个圈子呈现信息茧房效应,社会的两极分化变成多层级分化,而且越来越重,消费行为同样由两极分化向呈现多层级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屌丝崛起的时代。资本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形成寡头;另一面借助互联网工具分工协作效率大增,中下阶层的话语权不断壮大,形成另一极。而中间结构的精英阶层开始滑落,全球化趋势之下,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级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其话语权也随之滑落,变得微弱,甚至被解构;其所倡导和主宰的消费行为和文化取向亦发生重大变革,深思熟虑的思辨在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互联网平台上毫无立锥之地,这一切的结果是文化呈下沉和通俗化在急速退化。
最近的两个案例特别能说明这其中的道理,也是这变化的最为真实的具体呈现。那就是美国大选中,特朗普的被热捧就是美国中下层与精英阶层分化的标志性事件,无论他大选是否成功,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事实上无论精英阶层如何反对,特朗普已经开始碾压希拉里了,支持率已经高出希拉里5%,预测人士预测最终结果特郎普将高出希拉里15%得票率而当选美国的新一任总统。再者,就是英国脱欧公投,同样再次验证了M型社会屌丝崛起精英滑落的不争事实。
当下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去中心化思维,社交化时代人与人的关系链呈现扁平化,基于兴趣爱好和共同价值观等诉求基点,聚合起来的粉丝社群是扁平化的,无论是60后还是90后,都活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任何虚拟的概念或者是偶像都被解构了,粉丝自由表达诉求才是共识,有共识才是社群的核心凝聚力。当然去中心化成主流趋势,去中心是多中心,但多中心也即意味着无中心。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是开放式、扁平化、平等的,也就是所谓的去中心化,这已经是社会多元化的大趋势,不可更改,但却在一步步继续深化裂变。
社交化时代人人都是自我圈子的中心,在众媒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成为传播的基点,去中心化更成为每个人的自由表达,自由加入社群的诉求。扁平化关系链同样会产生大量的凸点,即当下火爆的网红,去中心化并非无中心,而是多中心,在任何社群中都会产生一个个基点所形成的凸点,这就是所谓的网红,他们会逐渐升级成为意见领袖,对其他粉丝形成强大的认同感,也会形成传播的高地。
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最为核心取向,就是打造社交货币及粉丝的货币化。社交货币就是谈资也是舆论热点的事件或者人物,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的所有话题。粉丝的货币化绝非仅仅让粉丝买单,而是我们个人或者是品牌管理者与粉丝、粉丝和粉丝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共同为我们或者品牌背书的过程和结果。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或者每个产品的社交属性决定其传播价值,品牌最具诱惑的是人格化。品牌的人格化是最直接的社交入口,可以无限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人格化背书让品牌更具温度,并且可以助力品牌的溢价和品牌的价值变现。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智能手环会收集一个人的运动数据,但仅仅属于自己的运动数据看几天也就没啥新鲜的了,但是加入到社交平台上,数据同步到朋友圈里面,而且还有排行榜的话,这个数据一旦具有社交属性,它也就具有了另外的一种活力。
那么如此说来,这样的社会或者是这样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是进化还是退化呢?我个人认为这虽然是个问题,但简化或者极简主义下的文化也未必就是低俗,高雅的未必都是人为的繁缛,但事实上高雅人为的繁缛的确很盛行过。所以说,人人都变得越来越简单,文化必然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生活同样可以更美好。正如这样的社会和社会结构会催生出更多的简洁的共享的经济模式,重塑资产与财富的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