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对于电商领域来讲是个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主要是民营电商起主导作用,曾几何时这些民营电商们叱咤江湖,给江湖掀起了腥风血雨,但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这些民营电商最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而在这之后,另一支体量庞大,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军团(央企),经过多年的潜伏、观察、学习与消化,开始从后端走上前台。这些央企电商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展现出来的是泾渭分明、完全不同的两幅图面。一幅是红红火火、风生水起的热闹场景,它们不断地给老百姓带来惊喜、返利与便捷,也成功地树立了自己在老百姓中的电商品牌形象,比较有代表的如国电电商、中移动10086、中粮我买网等。而另一幅则是不温不火、平淡无奇,这些央企电商始终在路上却至今未落地,项目开发换了一茬又一茬,不但收效甚微,有些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这也引起了业内专家与媒体人士广泛兴趣,他们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归纳主要原因是电商的战略改了又改;运营方式花样百出、终无主线可寻;架构建设变了又变等。本人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应该还有其它更多、更深、更直接的原因,介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做赘述,下次如有时间的话,本人会写专题进行论述。
重新回到主题上来,深究央企触电的核心原因,个人觉得既有情非得已也有大势所趋等因素,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情非得已方面:
1:管理。这里所指的管理包括央企内部管理与国家主管部门对央企的管理(简称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主要是由于每家央企内部都有很多一级、二级甚至多级分子公司、机构,从业人员众多、业态不一等原因。如果再一如既往地采取传统的、老旧的手段去管理这个虚、实混搭的大央企的话,将很难发挥央企这艘巨无霸的整体作用,因此只能进行内部改革,使用现代方法与工具进行管理,而现代管理方式与方法的重要支撑就是信息互联化。外部管理主要是由于央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性,政治因素很强,很多管理思路、风格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识形态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主管单位的管理思路较之前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倡廉洁、高效、精确、数字化的管理思路。这些为央企进行信息管理、数字化管理、平台与互联化管理等提出了迫切的行动纲领和具体行动步骤。
2:协同。大多数央企所生产的商品通常比较复杂,精密要求也比民企要高的多,所需配套的企业与资源数量有些多的惊人,这些都导致了央业必须进行大面积内、外协同。而如何把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小细胞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去完成一件大的工艺作品?从任何视角来操作,难度都是可想而知的。后经过几代领导的实践和努力,终于找到了科学的结论“要想发挥产业链整体的协同作用,只能是全方位地运用信息互联技术与各要素(管理、生产、市场、物流、金融与研发等)进行紧密结合、协同”。
3:竞争。如只是站在老百姓的视角来看的话,央企是不存在竞争的,当然,这与实际情况肯定是有出入的。单就国家对央企的资源配置增效经济理论来分析的话,对于当今大多数央企不但有竞争而且竞争还很激烈,只是竞争方式、对手与民企略有不同而已。回顾央企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央企在多年竞争中,积累了大量以往哪种靠行政指令没法化解的问题,并且严重地制约央企这艘巨无霸再次创新与转型,这也是李克强总理上台后一直在花大力气治理的问题,希望能通过供给侧改革思路帮助央企解决“去库存、去产能、调结构、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问题。同时,习主席还多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四化,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互联化。其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能帮助央企打通现阶段的任督二脉,低成本地化解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二、大势所趋方面:
1:政策层面。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大型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几个高于省部级的协调机构来管理、规划、规范及引导产业的发展,破除之前哪种每个部门都在负责,同时每个部门也都不负责的状况。并且,还非常明确地把一些关键指标纳入到领导政绩考核中。所以,央企大举进军电商市场完全是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基础层面。过去十几年中,央企电商所需要的各类型软、硬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完全能为央企建造各量级的电商平台提供夯实支撑,也就是这些支撑使得央企电商战略管理者的思想可以持续、高效地贯彻下去。
3:用户群数。从国家有关部门2015年对全国上网人群数量统计分析来看,我国每天通过互联网来处理工作人数多达3亿,而这么庞大的用户基数,是各类型企业触网的源泉,这其中也包括央企,因此央企触电行为完全是顺势而为。
最后,不管央企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使然,能够迈出这一步就是社会的进步及体制的创新。(文/黄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