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非读书不可,这可能是我最愿意接受的答案…


 


 

小编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不喜欢上两个老师的课,一个充满了负能量,一个不喜欢我的家乡。

他们喜欢评论和针砭时事,指出了所有人的不对,即使他们说得有理有据,我也无法接受,我不愿意去相信他们眼中的世界的模样。

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公认的“女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图,我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可能这幅图有些同学看过,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图中的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三类人:

种人不读书,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看到的是别人画给他的世界。

一种人读了书之后,看到了丑陋和黑暗,他常常质问这个不公的世界。

还有一种人,读了更多的书,他站在书籍垒成的天梯上,看到了乌云之上,光芒万丈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不是你一己之力就能左右的,你只有多读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会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
 

 


 



 

之前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我们背了那么多诗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背诗?


 


 

“慢慢地,我长大了。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

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

小舟在荷叶中穿过,

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

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

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

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

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

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

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

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


 

 




 

读了那么多书,真正用到生活里的好像只有小学数学。其实就连现在的数学应用题都显得有点笨拙,科技这么发达,有很多问题根本不用人去解决,做这种题,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天,当你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篇文。那种感觉,是穿越时空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龙应台,台湾女作家。她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之前在网上疯转: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用20年的时间在学校读书,从青年到中年,用30年的时间在社会读书,到了老年,我回首之前的日子,每一个阶段,我都没有放弃读书,有人会说,书读了那么多,过几年就都忘了,有什么用。


 

然而,当你把一些细枝末节遗忘,记忆里留下的或者是在不知觉中已经融入你气质的,是那无人可以攫取的素养,也是读书的意义!



 


 

忘了告诉,你安静读书的样子真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