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市盈率极低大多只有6倍左右,股息率高达5%左右,而十年期国债无风险收益率只有2.9%左右,照理说具有极强投资加值,自然也得到李大霄同志力挺,号召大家牢牢抱紧五朵金花,坚决摒弃黑五类股票,但从这几天市场表现看,银行股总是跑输大盘,涨幅不是位于跌幅榜末尾,就是位于跌幅榜前十位,就是从15年来说,也是少有的收出年K线阴线的板块 。
专家有专家的视觉,市场有市场的估值观,不会因为专家的力挺而有太多改变,除非这位专家的观点与二级市场大资金存在勾结,是市场错了,还是专家错了,是每一位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专家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只是一味的坚持或者执拗是不够的。
回顾15年,笔者针对银行投资机会和投资时机可能写了 十多篇博客阐述作为一位小散的观点,回顾头来,自然有对有错,李大霄作为行业顶级专家也看错走势,笔者作为一位小散看错走势自然不值得大惊小怪,今天依然在这里阐述银行股缘何再次让李大霄同志蒙羞,走势低迷不振的原因,希望得到李大霄同志的不吝指教。
投资股市就是投资未来,而不是着眼于现在,因此不能过度以静态眼光看待股票的投资价值,否则就会陷入刻舟求剑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更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股票的投资价值,因此固然以市盈率股息率高低判断股票的投资机会有一定价值有一定参看意义,但是仅仅凭借市盈率股息率看待投资价值未免有点太死板的感觉。
制约银行股价走势最大因素在于成长性,这并不是说银行营收的下降,而在于不良贷升高过快蚕食银行业利润。从三季报看,部分城商行依然维持10%左右的高成长,但四大行主营利润已经跌落神坛,增速基本接近于0增长,就是城商行也没办法遏制不良贷的升高。而且各家银行的主营利润增幅还是依靠财务调节的结果而不是实际经营现状的反应。
知名财经评论员贺宛男做了一个测算,以破净的农业银行为例,今年中报其盈利增长为0.27%,到了三季报增速升至0.57%,似乎已从谷底的0.27%爬了上来。那么,农行是怎么爬出来的呢?很简单:减少拨备,将原来计提的坏账准备拿出来转为利润。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79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8亿元;不良贷款率2.02%,比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8.30%,比上年末下降68.23个百分点。这就是说,如果还是按照上年的拨备覆盖率,将多提拨备1222亿元(1791.58亿元*68.23%),也即减少盈利1222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其净利总共才1532.1亿元。说得再明确一点,如果保持上年的拨备不变,农行的盈利就只有区区310亿元,与上年同期同口径的1524亿元相比,降幅巨大!如果按上年末的口径,建行的盈利不是如三季报显示的增长0.66%,而是下降34.8%;中行的盈利不是增长0.31%,而是下降34%。但相比之下,农行下降幅度最大。
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农业银行不良贷首先超过2%警戒线,是所有四大银行中最高的,也是16家上市银行中最高的, 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791.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41.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2%,较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按照官方数据,经过降息以后,目前银行业存贷差是2.5%,人力等经营成本大约是1%,而存贷款税前毛利大约是1.5%,也就是说一旦不良贷超过2%,银行回报就只能勉强覆盖风险了,再稍有升高,就不能覆盖风险了。
农行经营是不是最差,笔者请教了业内人士,恐怕未必,另一家国有大行某些分支机构经营现状比农行整体经营状况有可能差一点,某地一些国有大行分支机构也出现较大亏损,要依靠总行拨专款予以日常开支比如工资福利的发放。
所以银行业低估值不是真实经营状态的反应,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表象,其中有财务处理的功劳,低估值只是一种表象,是吃老本的结果,所谓成长只是神马,是吃老本的结果,可老本是要被吃完的。
因此不良贷问题就是银行的命根子,关注不良贷的未来演变就是观察银行业业绩拐点的一个最佳方式, 也是寻找银行板块投资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万亿元,已连续16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1.59%,已连续9个季度反弹。未来不良贷又是如何演化的呢?
不良贷生成主要来自于商业钢贸中小微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目前钢贸贷款基本消化,但商业继续受到互联网冲击,实体店大面积关店风潮继续上扬,未来依然会对银行构成冲击,中小微企业由于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后市依然面临经营风险,最近广东某市就展开一些讨论是不是出现关闭风潮,更令人忧虑的是地产钢铁煤炭有色等资金密集型行业出现的问题可能将集中暴露,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压缩1--1.5万吨钢铁产能,5亿吨煤炭产能,其中银行贷款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何保证信贷资金安全不成为不良贷是一个天大难题,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被淘汰钢厂应该都是经营环境不好的企业,负债高甚至资不抵债,银行贷款如何保证安全,一旦全部采用市场方式解决国家又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恶意逃债将成为银行业难以承载之痛。5亿吨煤炭产能牵涉到多少银行资金,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计数据,但笔者估计不会低,知道有数千亿元贷款涉及。
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目前也是深受地产高库存和房价下跌之苦,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更是难熬一点,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库存消化周期拉长,房价下行预期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国住宅待售面积为45248万平方千米,较去年增长11 .2%,占全年房地产库存量的63%,成为2016年房企去库存的重点对象。其他方面,办公楼库存量达3276平方千米,较去年增长24 .7%.商业用房库存量为14664平方千米,增长24.6%,有人认为消化库存就需要三年,而在建面积远远大过现有库存,地产行业贷款也充满着变数和风险。央行认为:“房地产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抵押物,若其价格下行将直接降低企业资产价值及抵押物估值,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质量。部分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较紧,存在高成本、多渠道融资现象,一旦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行或预期变化,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在2016年存在向商业银行等转移传染的可能性。”
地方债务风险不可忽视,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3万多亿元地方债务置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方政府负担延缓了债务危机爆发,但是高悬在地方政府头上依然有11万亿元左右地方债需要置换。而目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趋缓,土地收益进一步减少,但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很多地方政府无力清还老债不说,还需要重新举债,一方面偿还旧债另一方面用于支付新的支出,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向银行系统蔓延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央行官员也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与银行体系有着密切联系,需防范财政风险向银行风险转化。”
央行认为企业负债率较高。我国企业部门债务与GDP之比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升较快,目前是几大部门中杠杆率最高的,并且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根据经济金融统计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内的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96.6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约为152%;如将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融资平台债务扣除,非金融企业债务约80.2万亿元,与GDP之比仍高达126%。2016年在经济增长放缓、PPI长时间下降且仍未企稳反弹的情况下,企业部门债务风险加大。
不管是企业部门债务风险加大还是财政风险有向银行风险转化风险,还是地产非法集资向银行转移传染,最终结果都是一个样,那就是推涨银行业不良贷。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可疑贷款依然位于高位,目前大约是3.7%左右,虽然这个是动态指标,只要经济好转可转化为正常贷款,但经济不好转的话就会成为不良贷款。
假日期间欧美股市暴跌就是市场担忧银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净息差会进步降低,担忧银行业资产资量进一步下降,中国银行业所处环境与欧美也是一个样,央行虽然目前止步于降息,但在世界集体放水下,降息空间依然会有,净息差难免继续收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在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资产质量难免会进一步下降,因此银行业生存困境未来难解。
中国银行业未来与欧美银行业不同的是还有一个地方债务置换问题,也会蚕食银行业利润,15.2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会有一个400基点左右的净息差减少,即使扣除20%所得税和资本金占用减少也无法弥补400基点净息差减少。银监会不断发放民营银行业牌照竞争会更趋激烈,互联网金融冲击有增无减,也让银行业雪上加霜。
一方面是不良贷继续升高,另一方面是经营环境日渐困难, 所以笔者认为银行业在16年投资机会不会很多,除非央行大规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央行诸多官员都警告降准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