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新金融观察》杂志记者彭俊勇就“孵化器发展“相关问题采访互联网专家郭涛,详见《新金融观察》(总第274期),《孵化器 同质化之困》。

简介:2016年春节,遍地开花的创业孵化器出现了首例关门,而这背后,蜂拥而上、同质化竞争、缺乏盈利机制的弊端开始显现。2016年,孵化器的升级和整合成为当务之急。
新金融记者 彭俊勇
首例关门
杨炳龙也许从未想到,自己居然创造了一个行业的先例。
猴年春节前,其发了这样一条在朋友圈:“地库创立4个月,烧了100多万元,现在沦于只能等待外人来结束‘地库’的生命……那种滋味是我这辈子的动力。”从开始时的信心满满,到花光百万投资,成为孵化器行业第一家宣布关门的创始人,这家深圳的孵化器存在时间仅仅大半年。
兴衰更替、开门关门,本是市场经济下最常见的现象,如果不是身处创业孵化器领域,没人会关注一家投资额仅为百万级别企业的种种细节。
有知情者表示,地库的初期理想是做做纯投资性孵化器,但是后来遇到了资本寒冬、内务、工位、环境、规划等问题,不得不选择关闭。“地库”采取的是收租金不占股的经营模式,原本预计可以入驻20个团队,可是最高峰时只有10个团队。
事实上,虽然地库是第一个公开宣布关门的孵化器项目,但绝不是唯一遇到困难的孵化器。在此之前,更多的孵化器项目其实早已奄奄一息,甚至开业之后从未成功吸引创业团队入驻的例子并不鲜见。“隐形关闭”,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上述艰难维持的孵化器项目。
“创业维艰,想赚创业者的钱,更是难如上青天。”深圳必盛科技有限公司CEO李亿欧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2016年倒下的孵化器会很多。地库表面的问题是入驻团队不足,暴露出的实质问题是其作为场地型孵化器,不能为创业者提供融资,导师,营销等高级别资源,场地从来都不是创业者的关键需求点。
蜂拥而上
经营理念之外,地库的关门与孵化器一拥而上遍地开花导致的同质化竞争不无关系。
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各类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孵化场地达5000万平方米以上,孵化资金总额50亿元以上,在孵企业10万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孵化器达到500家。
实际上,过去的一年孵化器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最乐观的预期。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地新增孵化器约有5000家,而之前一共才1000多家,这意味着新增数量超过了当初规划的3倍以上。而根据现有行政区划,中国县级行政单位总计不到3000个,6000多个孵化器相当于每个县(或区)至少2个孵化器。
“孵化器,尤其是成功的孵化器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很多一拥而上的孵化器项目,并不具备运作的现实土壤,更多的是与当地的政绩考核有关。”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过去一年我们几乎每月都会接待几批地方政府洽谈合作的团队,地方政府的态度是非常诚恳的,但是很多项目只能在一线城市才有成功的可能。”
随着孵化器和孵化企业的增多,孵化器管理水平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情况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租个房子,拉上网线,就开始进行孵化,勇气虽然可嘉,未来其实难料。”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认为,如果2015年是孵化器发展年,那2016年是孵化器指标年,由于政府红利、地产红利、市场红利等因素。各地争先恐后地抓取创业者及创业项目,有的甚至跟相关政府签订了对赌协议,必须完成多少创业团队入驻,必须多少创业团队拿到投资等等,未完成相关协议将无法继续享有未来的红利及还需返还相应的补贴费用。都为孵化器项目埋下了风险。
期待升级
“现在很多地方都利用孵化器进行招商,并被视为新的招商模式,但是要警醒,如何避免类似开发区热带来的影响缺乏准备。”某地级市负责招商官员告诉记者,“不是孵化器模式本身不好的问题,而是是否适合当地特点的问题。”据其了解,在很多地方,即使是地级城市也有不少类似的的孵化器出现,但作为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区域,孵化器的意义还很难说。
国际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认为,大家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创新创业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目前众创领域的特点还没有充分显现。当下热门的机器人领域、无人机领域有很多微小企业都属于众创空间的成员,只是目前还缺乏足够专业性、针对性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项目。
以3D打印产业为例,目前仅有无限三维(青岛)打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几家实现了3D打印教育标准制定、系统性人才教育培训、产业研究,开设动漫、模具、设计等专题培训的系统服务。
创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创业者极大的勇气与实力。在这个全民创业的热潮中,作为孵化器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孵化器做得好,创业者才能获得更多的福利及机遇,才能大大提升创业的成功率。
创客100孵化器董事长曹健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未来孵化器领域必然会是强者恒强,弱者出局。“只有那些拥有深厚行业背景,掌握核心资源,能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扶助的孵化器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成为行业翘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