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新媒体的确不新,而是阿弥陀佛。 媒体,社会的经脉,血液的堤坝,离不开大脑的思考和心脏的动力。
作为媒体,一种立场的雅儒,一种释疑、示意的工具,以距离舒缓政策和现实的不适。无立场诠释专业,像文学作品,科学杂志等等。现在的新媒体主要是依据互联网的传播平台。这个新“新”,是一种简单的发展意味,意喻不同的东西,它寄人以兴趣。
互联网媒体主要是基于即时新闻为背景,以互动为补充,即时全面多角度“提供”新闻的新模式。时下,门户网站被微博替代,微博又被微信抢了风头;接下来,微信就被自己颠覆。
微信,微博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广泛的连接中建立牟利的插件,而非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其实,有了微信,就有了微店,就有了朋友圈,人们并不幸福。人人被媒体化,人人被宅在微信里,人人被迷幻的微信药毒害着。
基于不可能人人都是媒体,新媒体应该是传统媒体的工具,而不是创立新媒体公司的目的。媒体就像人的动脉一样,几条就够了,毛细血管根根都是媒体,那能舒服吗?“党媒姓党”是一种媒体渠道,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不需要新媒体,而且传统媒体也应该减少。
新媒体主要还是互联网思维的内容为主体,基于互联网的交流事实,媒体对自身的改革应该是彻底的。就像纸媒今天的遭遇一样,媒体赖以存在的渠道发生重大变化,报纸的传播速度慢慢的被新闻即时传播的方式替代,大大满足人们的好奇。因为,有质量的媒体内容还可以从容些,这样的内容却偏少,满足不了媒体的生存需要。
新媒体不是形式的增加,而是内容的“新”,这种“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的传播格式改变。由于传播的广泛性和速度快等特点,新闻的高度,广度或专业性要突出。而不是轻飘飘的。
媒体的主要特点是学者,记者的阵地。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正面宣传为主。所谓的新媒体,微媒体,个人媒体对这些媒体的基本要求还遵守吗?互联网门户要依赖广告生存,他们的广告效果又很差,几乎没命,怎么能发挥正常媒体功能?
依赖报道新闻,分析事实,报道时事为己任的媒体,天生就是平衡器或广播电台。也可说是公共事件,民生大事,而非鸡毛蒜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他们已经被微媒体所捕获,成为新媒体存在的基础。虽然对他们不利,但是,这是事实或他们有能力适应。
……
最后,广告之于媒体。广告的终点,消费者。广告是个积极因素,它假借媒体的基石,试图影响消费。而媒体本身的素质拓展广告的能力,正是广告的动机。就广告本身,这远远不够,毕竟媒体它仅仅是个平台或渠道,顶多量的能力,而非商家一定之所需。
新媒体骨子里想的是广告的勾搭,黏住人群的蛤蟆肉,或者骗取钱财的未来工具。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媒体"新"是什么?这样是坏人没道德压力的表现,互联网媒体刺激了传统媒体,并没有真正替代传统媒体,特内容取向不进则退。
……
「互联网思维」基于普遍联系的认知及观念形成理念的依据。
「版权作品,不得侵权」
「匠心」就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心”的意思。 陈李济的古训表达的比较接近直白于“匠心”的意思,——“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她这段话的“元手”就是“匠心”的意思。 中华传统上,“酱”、“匠”,都是现代人说的“专家”的意思,用在工业上,就是“高级技师”的意思。 “心”当然指“人”或人的品格特征。 从德国工业角度,德国人是哲学的拥蹩,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创造拥有无比的“纯真”,他们认为创造本身就是生命的延续或超越与代表人的生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