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最近有一本叫《叫魂》的书正火,可能要排队才买得到。说是美籍中国学者写的,也是中国人翻译的,当然也只有有一定年龄和文化的中国人才了解本民族古老的叫魂术。据介绍,《叫魂》内容似乎是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复兴叫魂吧!没有看过,自然不便发表什么意见。
引起了我的兴趣的是这个书名。
叫魂应该是中国古代民间传统的殡葬活动中的一种仪式。是为了证明人是否已经失去生命,或者证明灵魂是否已经脱离肉体的一种有中国式宗教精神的活动。叫魂的作用在于让调皮的灵魂回归到人的肉体里面,让与肉体再次合一而致复生。叫魂的方式是叫魂师高音频加特定的咒语在月黑风高之夜,在空旷之地或高处向苍天深处的乞求式的呼唤。
灵魂是光, 唯用高音频才可能赶上光的速度,唯有“咒语”--来自无数的前世的遗留下来的宇宙中通行的智慧的语言才是灵魂熟悉的语言,唯在黑夜才可以提供光之真实地存在的背景,唯在空旷或高地才可以尽可能加速传递的时间和保障传递的品质,唯向苍天深处才可接近灵魂所在的方向,唯有乞求才会唤起灵魂垂怜的可能。
灵魂是光,流动变化;灵魂是光,无所不在,灵魂是光,永在不灭。
叫魂,就得首先承认魂的存在。所以,每一个叫魂者和每一个被叫魂者都是灵魂永生论者,否定这个前置条件,叫魂便不成立。所以,传统的中国人都以灵魂永生为终极信仰,都对灵魂情有独衷,都对灵魂充满内心的敬畏。他们为新丧者叫魂,为己亡者招魂,叫魂之后便是招魂。在祠堂里招魂,在墓地里招魂,在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中招魂。为祖宗招魂,为自己招魂。
其实,古之叫魂的成功机率也很低,除了那些“假死”(休克、重度昏迷,现在统称为“濒死”)者的灵魂会在这三天中回归肉体之外,更多的灵魂是一定会脱体的。因为灵魂并不喜欢那一些衰老的躯体,甚至痛恨那些衰退了的躯壳禁锢了自己的活力,灵魂出逃是一定的,是必须的,否则它就不配称“灵魂”。所以,古之叫魂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演化为一种形式,一种传统中国人以孝德为内容、表达不舍亲亲之情感的文化方式,是一种被礼仪化了的一种殡葬活动。
总之,传统中国人对灵魂保持着持续的高度的永不衰竭的激情。招魂在传统中国人那里己成为最高的精神活动,灵魂也自然是他们最高的精神象征和信仰。
传统的中国人,一个感性存在的团体,一个在精神内在体寻找存在感的种族,一个把所有的神秘现象都归于祖宗意志的人群。也许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灵魂,过去不知道,现在依然并不科学地知道。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灵魂是我们集体的存在的方式,是我们集体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或代表、体现着集体意识的那种“个人意志”。
如果现在有人要为自己“叫魂”,那他一定是认为自己己经濒死,企图通过叫魂这种古老而感性的方式来起死回生。也许他在现代理性中找不到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只好又一次把目光回溯到祖先的那里。
可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现代殡仪馆不会设立叫魂的程序和服务,现代墓地早己消亡一招魂的仪式,鲜花祭祀以特别柔情的方式文明地代替了引魂归来的香烛,供奉祖宗神明的民间宗亲祠堂早已拆光,只有某些佛教寺庙的大雄宝殿的两旁或地宫的墙龛上还有经营性的己经宗教化了的教徒式的宗亲牌位。社会的祭礼大都不与传统意义上的灵魂发生纯粹的联系。现代文明的一切都建立在坚决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人之灵魂被斥为唯心主义的思想产物而被排斥,并在人们物质身体的最后处置中的被一齐火化。现代化的气息弥漫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无论是叫魂,招魂、还是祭魂,都是人们在寻找最终的自己,都是在回答“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到哪里去?”这些困惑人类至今而无解的问题,都是在殡葬场所或与之相关的场所里进行的这一类精神活动。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殡葬场所里,你到哪儿去为谁招魂呢?
如果灵魂是光,那么它一定是鲜活的。鲜活的灵魂进入鲜活的肉体才可能创造出鲜活的世界与生活。所以,不必为将死的东西去叫魂。也不必为不需要灵魂承载的物种去自作多情的深硬的叫魂。即便主观这样做了,但是,只要灵魂不乐意,也不会勉强进入那个它不中意的肉身。
在现代西方社会,有一种声音在焦虑地传递着人类对精神性的回归的渴求,在否定着理性主义在人类生活中的至高地位,这种声音许会伴随着《叫魂》之类书籍回传到我们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于是,在哪里去寻找叫魂师的灵魂传世者呢?用怎样的标准去判定谁就是古之叫魂师呢?好在我们还在宗教在不时扮演着宗教似的叫魂、招魂、祭魂师的样子,这才不至于我们完全遗忘了这一档子事情。失去了灵魂的现代墓地存在下去的精神理由就只是那么一个行政上的定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