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质量管理这里看到了中国特色的好处!
----最近到几家单位进行战略策划时竟然发现其贯彻ISO9000全部形式主义的感慨!
汪华斌
最近到几家企业进行战略策划,自然就要找企业困难原因;然而查找文件后发现,这些企业竟然千篇一律地贯彻了ISO9000标准;而且还不断更新认证。我当然很不理解,因为当年我就是通过贯彻ISO9000而使几家破产企业复活。正因为如此,于是我就与这些单位负责人交谈;说按照ISO9000循环体系,的确是能感觉到市场的变化;不应该是企业全面陷入困境才想到策划呀。谁知这些企业的负责人竟然很惊讶,说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ISO9000;因为这是单位下面具体人员自己做出来的,所以这些单位负责人竟然根本不知道ISO9000与企业活力有什么关系。他们都说这就是企业拿钱买证,认证单位自己糊弄出来的文件;根本不可能有谁执行这些文件。所以他们当时还感谢这样的中国特色,说这就是中国社会创造出来的钱买效率。
是啊!当年我与某国际企业做ISO9000咨询,各项文件运行良好;于是找一家武钢某二级单位全质办主任自己开的认证公司来认证。结果这人来到这家国际公司,竟然说这样的文件根本不能通过认证;并说如果这家公司愿意自己多出三万元钱,则由这家认证公司组织文件。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当时吓坏了,说就按照中国特色来吧。可后来我请来了新加坡一家认证公司,人家竟然高度评价这体系的有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从此后就淡出国内的ISO9000的咨询;因为我要求企业结合实际,可我们社会的咨询与认证人员却是带着一个U盘全世界复制。本来我以为我们的企业应该反感这形式主义,谁知却风靡全国;于是真正的质量管理人员在国内市场不吃香了,倒是一些从来没有质量管理经验的人成为了主力军。因为这是全社会共赢的过程,企业出钱就能拿到证书;哪怕企业根本就不搞质量管理。咨询人员轻松,用这U盘文件可以省去解释的麻烦。认证机构更轻松,连整改文件都能提前完成而带到认证审核的现场。正因为如此,结果不少人都通过ISO9000这个舞台而成为了百万富翁。但它却苦了中国的消费群体,因为通过认证的企业照样假冒伪劣。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人看到了不与国际接轨的好处,而且还能名正言顺地不与国际接轨;这就是我们社会改革开放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的光环。
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如果领导想增加收入就与国际真正接轨;如当年邓崎琳年薪百万时就是与国际同行真正接轨的政策。可这些人的收入水平与国际接轨后,却忘记了责任与考核指标的接轨;结果考核又成为了中国特色。当我们社会要老百姓自谋出路时与国际真正接轨,可领导干部的聘任与考核却又是中国特色。正因为如此,看今天的中国社会老百姓一般都是纸饭碗;而领导干部却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再看我们今天的全民财产就是损失由全民埋单,而成功则由占用或占有者自己独享。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但从来没有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分红的概念;因为这就是中国特色。
其它的不想深入谈,从下面这篇文章就知道国际标准的奥秘了。
附件一:
我们的质量管理很难与国际接轨的核心问题还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的企业也是市场化,但却是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企业还是处于计划管理体制之下;其落脚点只在工序的控制上,其目标是减少不合格率;而企业的价值规律只是通过产量来进行体现,再加上始终是在企业内部进行闭环式管理;因而其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实际上是基础工作网络信息流向的展开和标准化工作的开始;从而质量管理工作的活动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改进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一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我们贯彻ISO9000以后,我国企业的体制还是没有实质改变;结果形式主义成为我国贯彻ISO9000的普遍规律。然而想将企业真正融合到国际经济之中,必须将企业的质量体系真正与国际接轨;而且体系在构成上还是动态的。因为企业它面对不再是国内的权力市场,而是彼此联系且瞬时万变的国际市场。正因为如此, 其落脚点就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和改进的管理;而必须是全过程的质量体系都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目标就是市场与效益。由于市场与效益又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竟争机制而后实现的功能,因而其质量管理的落脚点就要在这两个机制上作文章;它要求必须有以下几个观念上的更新:
1、企业规范管理的观念:
经过二十多年的管理推进后,我国企业已进入国际规范管理的行例,企业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就是事实。从企业自主发展的要求来看,质量工作的活动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趋向一致的方面;但由于标准化的进步也必然与原先的质量工作的活动有其矛盾的一方面。企业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着眼于国际标准,改善企业的管理,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加频繁地开展各类双边的合作与交往;这样企业的质量经营体系将呈开放性发展。因而要求企业内部必须步调一致,因而文件化的管理标准尤为重要。所以说从质量工作的活动的自身发展看,其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发展必须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规范化管理观念。
2、自主管理的观念:
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企业,其质量工作的活动将同时面临制约和进步的双重状况;制约就是规范管理的限制,进步就是自主管理的发展行为。因而自主管理的重点就是生存的市场,在价值规律面前平等竟争并实行优胜劣汰的适应行为,旧的提高质量的质量工作的活动方式及格局必然打破;这时企业的质量经营体系是以强调适应市场的调整为目标。作为企业的质量工作的活动的主攻方向除在岗位质量改进上下功夫外,主要精力依然是全过程的企业人员的素质必须与此相一致,保证质量经营体系的需要与企业人员素质的一致性;重点是系统行为的有效执行,这就是新形式下质量工作的活动的新特点。
3、质量体系的观念:
质量体系的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在企业内部必须具有其自主性、目的性、科学性、群众性、民主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体系有一个明显的界定,就是以企业对外的产品生成环为体系。以往我们的质量体系往往注重的是一个组织结构,用一些互不构成依赖关系的产品而取代了体系的功能。新形式下的质量体系的活动是在以一个共同形成的产品作为系统运行和开拓的支撑点;它要以此找寻市场化质量经营体系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企业以后需要改进的微观行为;这种行为有很多不可能在多元产品体系中进行,它强调的只能是一个真正的PDCA循环。作为企业来说,质量体系的完善是依靠这种以产品与外部接口的微观行为的不断开拓。
因此一定要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基准,理顺企业内部各个子体系的管理模式和格局;突出自成体系的新观念来开拓质量工作的活动途径。由于质量认证是一种接轨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的企业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质量认证上;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质量体系是为企业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服务的;近年来形成的质量认证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格局必须彻底改变,摆正质量体系的位置,这样才能在机制上与国际化的管理相一致。
4、质量体系主动适应性的观念:
不论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还是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它对我国企业至少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企业必须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是必须改变企业自身活力不足的现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要具备市场需求和变化的能力。这三个方面都取决于企业的质量经营体系如何主动适应,而且是企业的各个独立的质量经营体系必须以上述要求作为自己的对外发展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其质量经营体系的服务性功能。
大中型企业是国家产业结构的主体企业,它的改革除具有通用性原则外,还必须突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质量经营体系是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而,企业的质量管理要能保证企业的质量经营体系趋于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其观念的改变与适应是第一需要,只有观念转变过来,才能使质量管理的方向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