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山云画
采访记录(小说)
作者:张瑞生
我们的《廉政风云》杂志社,近来名声鹊起,发行量扶摇直上,大有洛阳纸贵趋势。其原因是曝光了几位贪官,迎合了读者口味。可是就在大家还准备了一批重磅炸弹后,总编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他在一次编委会上说,以前的文章确实让我们杂志提高了知名度,但是却不利于形成正能量。如果照这么看,给大家的感觉是,洪洞县里没好人,各个单位全是贪官,似乎只有石狮子干净。为此他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布置说 ;,以后每期最少要有一篇宣传好官的文章,并且指定我这个专题部主任,下期一定要写一篇歌功颂德文章,并且要质量上乘。听到总编的指示我忧心忡忡,天哪,这么短的时间,我从哪里去找这个素材?
天无绝人之路。散会后,我马上联系了一批朋友,希望他们能提供线索。其中一家文化报社的同行告诉我,陕北的画家冯山云正在省城举办画展,他可是个抗癌英雄。其实之前我曾接到举办单位的邀请,但是我觉得画展与我们关系不大也就没有去。现在来个滥竽充数,虽然不是当官的,但也可以凑个数,应急一下。
按照通知的地点,我立即前去后,在签到册上匆忙写上自己的单位和名字后,接待人员非常热心将我领到冯山云面前。这时他正在给观众讲解一幅农民油画头像。听他的讲解,声音洪亮底气十足,看来不像个癌症患者。我没有打扰他,只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听他讲解。他说,这个陕北农民叫冯生财,以前曾担任过大队书记,一次,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儿子,和别的单位的朋友回家看望他时 ,人家送给他一箱酒和几条烟。冯生财把儿子训斥了一顿说,现在人家为啥要提着东西来看我,还不是为了人家自己,求你给他们办点事情,这样下去,吃了人家口软,拿了人家手短。以后用不了几年,我就会到禁闭房里拄着拐杖看你。
冯山云还在讲解,我已经无心再听,有这样的好线索,写一篇正能量的纪实文章,应该是符合总编的意图的。于是我把自己的名片送给这位画家,又问了一下联系这位老父亲的联系方式,并且让这位画家给他打了电话,说有一位朋友要来他家做客,想了解情况,希望能好好接待。第二天我坐高铁、汽车,一路颠簸匆忙赶到冯生财的居住地。这个村子不大,和普通的陕北农村没有甚么两样。 这位老人居住在过去的窑洞里,家里设施十分普通,除过日用电器外,再也显示不出现代化痕迹。
我简要说明来意,但是没有暴露自己的记者身份。我原来的本义是让老人能轻松无拘。我拿出录音笔,他给我介绍说,他已经七十多岁了,担任了近三十年的大队书记,现在还享受着国家的一定补助。从谈话里,可以看出,他对于现在的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意见。当我又问起他儿子现在工作状况时,老人介绍说,儿子现在是市里能源局副局长。老人高兴地告诉我,最近这个单位在反腐中,几个领导还有几个科长都被抓了起来,唯有自己的儿子平安无事。
老冯接着说,我经常看报纸电视,那些被抓的贪官,除了他们自己的品的有问题外,家里人也在帮忙他们犯罪。我问道,那你们家里的人常去他们单位吗?老冯说,我即使有时去他们单位,从来没有在饭店里吃过一次。开始,他们单位办公室安排我在酒店里吃饭住宿。我一听就来气了,到了儿子家里,还要花钱去住旅社,这不是儿子嫌弃我吗?办公室主任陪笑着说,老叔呀,您别生气,我们单位都是这样,只要领导人家属来了,都可以住酒店,您要是不住,我们实在没办法向冯局长交代。我当时万分恼怒,当时当着人家的面又不好发作。于是我等到儿子在外面开会回来后,劈头盖脑地把他训斥了一顿 。儿子也十分委屈地说,爸爸,你就破一次例,权当救你的儿子。我十分不解的问道,为啥?儿子说,这个酒店是单位的,承包给别人,一年收不回租金,还要给老板倒贴几十万。单位上的职工议论纷纷,不知谁向上级反映了此事。结果事情没有进展不说,一把手反而四处调查,是谁向上级举报。其实我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承包人和单位一把手,其实是一家人的关系。可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安排家里人在这里吃饭住宿,人家竟然把我作为最大嫌疑人。你就将就住上一次,等于给我脸上抹了点黑,人家也就不太怀疑我在揭发他们。
我接着问道,那你是住了还是没住 ;?老冯说,哎呀,你想一下,我还能不住吗。我也听人说,这个一把手神通广大,黑红两道都有人。我为了儿子免遭黑手,硬着头皮住了一晚上。从自我再也不到他们单位去。我接着问道,听说能源局除你儿子外,正副局长抓了好几个,这说明你教育儿子有方,起码家里人没有去添乱。接着我又把那个叫冯山云的画家讲了的话又讲了一遍。然后称赞他说,您不愧为老共产党员,觉悟很高,您能不能再具体讲一下。像您这样大公无私的党员,现在真是不多了,有些人是一人做官鸡犬升天。老冯叹了口气说,咱们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你就不要给我老汉戴高帽子了。实际上我这人特别自私。我当了几十年大队书记,只要是集体的东西,我肯定不去贪占,我不是说自己就有多高的觉悟。我也是为了自己呀!我有点疑惑的问道,你这样做,不是大公无私的精神吗?老冯快人快语答道,我行的端立的正,没人敢说我啥,我的指示命令,谁敢不听,最后我出力了,落了个好名声,你说我还不是为自己吗?说罢,老冯连连摆手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咋不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
我得不到所需要的素材,仍然不停地问道:老叔,你儿子那个单位是肥缺,再说他已是副局长,你们的亲戚难道就没有求过他吗?老冯叹了口气说,自从儿子当了这个官,把亲戚都惹遍了。我的一位外甥说,他给别人办理一个证件,可以有二十万元好处费,求了我儿子几回,没有办成。外甥来到我家,连哭带骂说,人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你家出了大官,六亲不认,咱们也不是亲戚了,以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以我的脾气,本来想在外甥脸上刷两打,但又考虑到亲戚要紧,便耐心给他说,如果你哥是个受苦人,他连饭都吃不上,我们是不是亲戚?你今天拿上别人的几十万,明天你哥坐了禁闭,我老了以后,谁来伺候我?我又开导他说,村上的一个工程,是新来的县长弟弟搞的,质量太差,群众意见很大。这县长的弟弟还嚣张的说,全县都是我哥管着哩,钱我就这么挣,活就这么干。我给外甥说,你们也在骂县长,那县长说不定也是好心,想帮助家里人挣点钱,可是家里人不争气,硬要把自己的哥哥往死路上推。外甥虽然嘴上不再强硬,但是心里还是不服,最后叫了声舅舅,恼悻悻走了,以后再没来过我家。人在做,天在看。最后前年发大水,工程彻底毁了,造成一个村民死亡。人家家里在外面有人,收集好证据,一直告到中央。这两年开始反腐了,案件终于被查处,县长虽然调到省里,但还是被判了刑。这时不少亲戚才开始有和我们联系了。尤其是我那外甥,跑到我家里说,要不是舅舅把关严格,说不定我和我哥都被抓了呢!
老冯正说着,突然想起什么大事似的,高声喊了一句,啊呀,你看看,只顾说话,差点误了正事。我心里一惊,担心他有啥事要中断采访。等到他说出来后,我觉得自己过于可笑。老冯说,你看我人老了,脑子不好用了,你坐了车,路途很远,忘记给你做饭,你一定很饿了吧?说着他立马叫老伴动手做饭,并且略带歉意说,乡下农村,没有啥好吃的,你想吃什么?经他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早晨到现在,只喝了一碗稀饭,早已饥肠辘辘。我当然不好说要吃什么,只是很客气的说,随便啥都行。他老伴是个慈眉善目的家庭主妇。在我们谈话时,除了给我们倒水,没有多说一句话。这时这位大娘很诚恳地说,我也不会做啥高级的,就给你吃我们这里的豆面抿节。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啥东西,第一次听说,当然很高兴的回答说,大娘做的一定很好吃,只是给您添麻烦了。
就在我还和老冯啦话期间,大娘就把饭端了上来一再说,我们农村比不得你们城里,吃的都是普通饭菜,这些粮食和蔬菜,都是我们老两口自己种地收获的。村子里现在没有几个人了,年轻人都进城了,要买个肉,还要碰到顺人,才能捎回。你就将就的吃一顿。我吃了一口这陕北的农村妇女做的抿节,感到十分爽口,比平时的大鱼大肉要好吃许多。我第一次在陕北的土炕上吃农家饭,这本身就是新闻。我便转移了采访主题,详细向大娘询问了这种陕北特色烦的制作过程。大娘听到我的表扬,又让我到厨房里看了全部制作过程。当然我都一一照相。后来回到省城后,我把这次吃饭写成一篇短文,刊发到一家杂志上去。这是后话,与该文无关。
饭后,我仍不死心,想让这位老党员说出几句符合正能量的话来,这样我的文章就会充满生机,符合宣传需求。可是令我沮丧的是,无论我怎么提示,老冯就是词不达意,有时自言自语说,吃公家这碗饭,要能捍住自己的身子。我第一次来此地,他所说的这句话,我还是不太清楚。经过老冯的解释,我才弄清楚捍住自己的身子,其意思真是奥妙无穷。那个捍住,就是要保护好自己。老冯在这里的当然指的是坚定的原则性,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像古人提倡的那样,做到饿死不做贼。按理说听到这话,我也应该满足了。但是细想一想,这话与一个教子有方、况且是几十年的老党员来说,似乎还不能让人满意。我总觉得他的这话没有烙上时代色彩。我当然不能就此罢休,于是便不停地追问,希望他能说出一个共产党员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即使里面有做空的感觉,但是对于我完成任务来说,还是有利的。
我几乎用尽所有方法,老冯还是那个态度。后来他也好像有点麻烦了,便向我下了逐客令说,你的心思我认清了,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我给你实话实说吧,人都是自私的,我只是不希望儿子为贪图一点便宜,最后连饭碗也丢了。这次我儿子单位出了那么大的事故,我们没有受牵连,就是儿子也学会了捍住自己,这样他们父子安全,我在众人面前也能脸上有光,挺起腰杆。我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孙着想,根本没有你所要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这类话只是公家领导人在台子上讲的。说完他便毫不客气地说,时间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了,你看我们这家里,,也没有条件招待你晚上住宿。我们是小户人家,村上也没有什么招待所,你还是回去吧。
无奈之下,我只好与老冯告别。临走时我才亮出自己是记者,并且说,等到文章出来后,我会给你寄一份。谁知他带有央求的口气说,我原来不知道你是记者,冯山云说你是他的朋友,要来和我啦话,我现在没什么求人的事,今天只求你一件事,请你不要写文章,更不要把我们登在报纸上。不然那样会害我儿子的。最后他带着愤怒眼神 ,突然冒出一句说,如果你敢登出来,我就敢跑到省城,冒着我的老命,和你要闹得天昏地黑,给你们领导说,你写的这些东西,完全是你自己编造的。
回程的路上,对于老冯的态度,我百思不得其解。一般人而言,多么希望能在这关键时刻,树立一个好形象,这样他儿子在提拔时就会顺利一些。回到省城后,我向总编汇报了此次采访经过以及老冯的态度。总编也陷入深深的沉思,半天没有明确态度。最后,他突然抬起头说,这个农民不简单,简直是个政治家。你应该死皮赖脸再住两天,搜集更多的素材,他当大队书记几十年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这样吧,既然一位对党忠心耿耿的老书记不愿意报道,杂志社要尊重他的意愿。你立即动手,以他家教育儿子为素材,写成小说,但基本事实不要变。一样可以让读者获取正能量。
我一气呵成,很快完成了初稿。原来的题目是《教子有方》。总编看后,在关键几处做了一点小修改,虽然看起来与正能量似乎拉开了距离,但读后却更加感到内容的深刻。接着他又把标题改成纪虚小说《另一种自私》。杂志出版发行后,省委宣传部还特意表扬了我们。当然我不忘給老冯寄去了几份。老冯在电话里除感谢之外,还特别说,那标题太好了,确实下面的人都是自私的。随后我顺便问道,那你为啥不让我把你和你儿子的名字写进去?老冯笑着说,这就是自私,名气大了,人家眼红,被抓的家属还会以为是我儿子告发他们的,这样他们就会记恨在心,说不定哪天来个鱼死网破。哎呀,公家的事,就像烙饼子一样,一反一正。老冯接着说,一回生二回熟,并且邀请我等到秋天来他家做客,品尝他们家的红枣。我满口答应,心想,无论工作再忙,一定要去一回,采访他的整个人生经历,澄清目前许多关于诸多问题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