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停复牌制度重在明确政策初衷


上市公司停牌不能想停就停。新浪财经5月13日报道,交易所正在研究细化上市公司停复牌制度,以去年11月发布的停复牌征求意见为基础进行改动。

有分析师认为,细化停复牌制度,主要是为加速A股纳入MSCI做准备。实际上,一个符合A股需要的停复牌制度,不应只是以满足MSCI的进入标准为目的,相反,加入MSCI最大的意义,是可以借助外力推动A股的规范化进程,而健全的停复牌制度是A股规范化的重要一环。所以,细化停复牌制度应该将MSCI的要求统一起来,尤其要明确制度设定的初衷。

股票停牌的目的,是防止正在筹划、进行的上市公司重大活动事项导致股价的大幅波动,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对投资者的保护,应该成为细化停复牌制度的初衷。根据去年年底上交所发布的相关意见稿,停复牌事项主要分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非公开发行股份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三大类。而长时间以来,A股不仅存在随意停牌的现象,停牌程序不规范、时间过长、停牌期间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股市交易需要的是市场化、常态化,尽可能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市场才是可靠的。大规模停牌在去年年中的股市大波动中出现,异常引人注目,其中7月两市同时停牌的上市公司一度超过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半数——停牌显然成为被监管层默许的跟风之举,且不禁让人幻想,如果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停牌,还用救市吗。应该承认,在类似的非常时期,停牌在客观上减轻了大幅波动对市场的冲击,但是不容否认,躲避市场暴跌怎么说也不能算是上市公司实施停牌的正当理由,随意捏造理由实施停牌,破坏正常的流动性和市场交易秩序,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对“不凑热闹”的上市公司也多有不公。

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初衷细化停复牌制度,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从去年市场暴跌、以及A股市场多年来的整体状况来看,由于对投资者的权益重视不足,一方面,不够细化的停复牌制度使得上市公司随意停复牌的操作空间太大,监管层在监管上的“自由裁量”权力也过大,甚至停复牌制度在实质上成为了行政调控的工具;另一方面,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而制度执行乏力、选择性执行的情况在A股多有发生,因此,细化的停复牌制度要想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制定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如何有效执行、落地的问题。

以总市值论,中国A股是仅次于美国股市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但在去年年中,由于集中停牌和其它限制的原因,沪深两市可以自由交易的股票一度只有93只,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停牌制度的缺陷。当下A股已经进入制度改革的成熟期,包括停复牌制度、退市制度乃至IPO注册制在内的基础制度建设都将渐次落地,仅就停复牌制度的细化来说,只有明确保护投资者这个初衷,才能保证制度的成功,这与加速进入MSCI的目标是并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