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背后与争议


 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背后与争议

再过十几个小时,奥巴马就要访问广岛了。原本安倍指望广岛遭受美国的原子弹轰炸能够得到奥巴马的道歉,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因为这个奢望已被美国的白宫异常坚定地拒绝了。

围绕美国对广岛、长崎的核轰炸,日美的军方和学术界早就存有不少争议。他们又在争议啥呢?日本在争议自己也是二战的受害者,美国则争议自己的核轰炸有没有错,该不该向日本道歉。

随着当年交战方决策档案的解密,一股关于日本最后投降主因和美国对日本实施核轰炸有无必要的争论,也在悄然走出被长期尘封的历史。

一、雅尔塔协定与日本的最后战败

在当年苏联红军攻克德国柏林、剿灭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之后,德意日的轴心国实际上也就濒临自己的彻底崩溃了。没有了欧洲战场,日本也成了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上的孤军。雅尔塔协定中的苏联对日作战义务,更使日本丧失了一颗最后救命的稻草。1945年的日本不论是在太平洋战场,还是在中国战场,都已陷入了最后挣扎、困兽犹斗的泥潭。在苏联从欧洲战场脱身之前,尽管日本也还能在中国战场作最后一次的疯狂——发动豫湘桂战役,使蒋介石的国军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创,但依然挽救不了日本被两个战场拖垮,以致最后战败的颓势。中国战场局部战役的胜利,更像日本最后战败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两个战场的深陷以及美国对日本本土愈发猛烈的战略轰炸,也使日本的战争潜力和最后一搏的气力损失殆尽,没了踪影。因而,在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义务,出兵中国东北之后,日本的最后败战与投降实质上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面对本土已被美国更频繁进行的战略轰炸以及苏联的即将出兵,日本固然也还在做着本土决战的美梦,其实质不过已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痴人说梦的呓语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对日本广岛、长崎的核轰炸还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被悄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

很显然的是,面对中美苏三个战场的夹击,日本的最后挣扎固然也还能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战争伤亡,但最后的战败与投降却是无法避免的。在中国驻印军对缅甸的反攻中,美械的火力早就吓得日军魂飞魄散了。指望这种美械火力面前魂飞魄散的日军最后决战本土,更像日本战时内阁的痴人说梦。

再看一看被日本经营几十年的关东军,在苏联红军的犀利进攻面前又最后招架了几天。

所以,被中美苏三线夹击的日本,最后的战败与投降绝对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何还要往死里打地对日本的广岛、长崎进行恐怖性的核轰炸呢?人家日本都快撑不住地彻底战败投降了,你美国为何还要不分军民地使用原子弹这个大杀器呢?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他国的惩罚,还是对其决战本土狂妄叫嚣的威慑?抑或还有其他难以言表的意图?

二、日本的困兽犹斗与美国的担心

   在太平洋战场上,经历硫磺岛、塞班岛的拼死抵抗,日本发觉自己越发抵挡不了美军向其本土的迅猛推进了。欧洲轴心国的覆灭加速了日本穷途末路的到来。然而,日本近乎疯狂的军国主义,仍不甘心自己的束手就擒,仍要作最后关头的困兽犹斗与垂死挣扎,他们组建了自杀性袭击式的神风攻击队,试图用本土决战的拼死抵抗来挽救自己的败局。

然而,这只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厢情愿。与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和太平洋战场美军的犀利进攻相抗,战争潜力被几乎掏空的日本毫无疑义地已是螳臂挡车、不自量力了。他们的战争意志只能靠军国主义者所惯有的那点困兽犹斗式的最后疯狂来支撑了。正是这一点构筑了日本最后关头进行本土决战的可怜本钱。而这一点也正是太平洋战场上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美国总统肯尼迪等人所最担心的。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美军攻占日本本土还要付出更大的伤亡,才可能最后制服日本的军国主义。

对付日本最后关头的本土决战及其近乎疯狂的抵抗意志,美国对日本东京等地的战略轰炸本来也是众多选项中的一个,也很有吓阻力。在1945年日美交锋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制空权几乎丧失殆尽,日本也越发保护不了自己的本土免遭美军恐怖性的战略轰炸了。比如,“1945年3月的9、10两日,美军派出了334架战机对东京投下大量含有凝固汽油、白磷和其他易燃物的燃烧炸弹。这些炸弹燃烧了16平方英里的建筑,烧死了约10万人,伤者更是无以计数。熊熊的大火煮沸了河水,熔化了钢铁,自然也把火海中的人们烧成了焦炭。“(《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第183页)没有了制空权,当时的日本只能成为美国这种恐怖性战略轰炸的活靶子。如若美国能继续对日本本土进行更多波次的这种恐怖性的战略轰炸,估计日本的战时内阁,包括狂热的东条英机本人,也最后撑不下去了。

然而,1945年美国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使其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无疑又增加了一个更恐怖的选项,那就是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城市。

三、原子弹成了杜鲁门对付苏联欧洲野心的工具

在原子弹的使用上,研制它的科学家们因为更清楚它的爆炸威力而都极力劝阻杜鲁门政府。况且当时日本的最后挣扎已更多不堪一击了,只要美国还继续它的那种战略轰炸。只是日本的最后战败与投降在那是已不是美国最优先的考虑了,他们更忧心苏联在欧洲势力范围的继续扩张。

斯大林、罗斯福主导出来的雅尔塔协定,说穿了就是美苏两国势力范围的初步规划。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苏联,又能不能停下它的革命输出呢?这也许只有上帝才可能知道。

西方世界透过法共意共的缴枪、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也许更多觉察到了斯大林的心思以及欧洲、亚洲被苏俄更多赤化的危险。所以原本同盟的美苏在日本最后投降之前,其实就盟友变陌路地各自盘算着自己未来的势力与霸权了。

1945年5月底,曾劝阻杜鲁门不要对日使用原子弹的齐拉特称,“美国拥有原子弹和展示其威力将迫使苏联不敢在欧洲过于放肆。”(同上,第184页)

在杜鲁门与斯大林的初次会晤中,杜鲁门也曾有意把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透露给斯大林,以试探他的反应,使其能够在战后秩序的安排上收敛自己的锋芒,而听从美国的意志。

在了解原子弹骇人听闻的巨大威力之后,杜鲁门实际上也已滋生出了极强烈的用原子弹遏制、吓阻苏联继续扩张欧洲的想法。

在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问题上,研制它的科学家们也曾对杜鲁门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劝阻战。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报告宣称,“使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不仅会破坏美国的道德原则,,而且还会挑动苏联加入核军备竞赛,最后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同上第185页)

然而,这些科学家们的劝阻并没能阻止住杜鲁门政府对原子弹的使用。原子弹在杜鲁门手里已成为了一种王牌性的外交工具了。

本来杜鲁门来到波斯坦是敦促苏联对日作战的,但他却故意把波斯坦会议的时间推后了两周,目的是等待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以把它当作战略性的威慑力量来与斯大林的咄咄逼人周旋。

1945年7月16日,美国的科学家们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中成功试爆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消息传来,杜鲁门和他的政府要员几乎都欢呼雀跃起来。此时的“杜鲁门、伯恩斯和格罗夫斯都相信,美国已经不需要苏联的帮助就可以迫使日本投降了,也不需要对苏联提出的战后经济问题和战后赔偿问题再作让步”。(同上第188页)原子弹的成功试爆给了杜鲁门前所未有的信心,他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在斯大林面前趾高气扬地挥舞大棒了。

但对这种可怕武器的使用,杜鲁门政府也遭遇了不少内部的反对。比如,他的战争部长史汀生和欧洲盟军总司令怀特.艾森豪威尔,以及太平洋战场上的麦克阿瑟,都曾直接向杜鲁门和他的高参们表达过他们的反对意见。

为了在日本的本土决战中减少美军的伤亡,罗斯福通过雅尔塔协定是极力通过自己的让步来换取苏联的对日宣战的,就像1944年的斯大林企求、指望英美尽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东西夹击希特勒的德国那样。雅尔塔协定中的苏联对日宣战不过是罗斯福为了满足苏联所提出的领土等要求所提出的交换条件,而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很快使斯大林罗斯福先前安排好的交换条件——苏联对日宣战,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与杜鲁门一同参加波斯坦会议的伯恩斯甚至说:他一直都在期盼这一时刻,在原子弹投下之后,日本即刻投降,同时也避免了苏联的大规模伤亡。杜鲁门与他的高参们此时也都相信,胜利已变得如此简单——对日使用原子弹。

在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前,已经穷途末路的日本实际上也非常清楚自己即使困兽犹斗,也终难逃脱最后战败的结局,但日本也想和平、体面、有尊严地结束这场无法挽回的败局。他们只是不想按照盟军的要求无条件投降。

在波斯坦会议期间,日本也还在幻想着苏联能够从中调停,以帮助日本换取更好的投降条件。然而,此时的杜鲁门试图使用原子弹尽快结束战争的想法,已经由不得他们的这种想入非非了。

然而,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这种固有的从属性,决定着政治才是战争的主脑。

尽管美军的二号人物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也认为,原子弹从军事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他也又气又恼美国对原子弹的使用,但依然阻止不了杜鲁门实施自己的想法——对日使用原子弹,尽快结束战争。

1945年8月6日,名字叫作“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核爆中心的温度高达2982摄氏度,火球瞬间就可以把人烧成焦炭,把所有的脏器都熔化掉,好几万人立刻毙命。

在波斯坦会议上,苏联对日乞和的关门以及紧随其后的对日宣战,这实质上已宣判了日本的最后败战与无条件投降的日益迫近与不可抗拒。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政府为何也还不听劝阻地对日使用原子弹呢?他之所以这样使用原子弹,其实质已成为了美国遏制、恐吓苏联欧洲野心的工具,日本的广岛不过是它的一个殉葬品而已。

杜鲁门的这种无声的恐吓,又岂能瞒过斯大林的眼睛。这个苏联领导人看的非常明白,也十分焦虑,美国根本就没有必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们的真正意图是向苏联发出警告。用苏联元帅朱可夫的话来说:“是美国想借原子弹这种武器在冷战中实现其帝国主义霸权。”这是杜鲁门通过对日本的原子弹轰炸杀鸡给猴看地向苏联示威与恐吓,正如1941—1945年驻莫斯科的《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亚历山大.沃斯所评论的那样:“来自广岛的消息,让这里的人都倍感沮丧。很显然,这是强权政治中的新力量,原子弹对苏联构成了威胁。”(同上第198页)物理学家尤里.哈里顿在对斯大林等人反应的回忆中称:“整个苏联政府将广岛事件视为一场美国针对苏联而进行的核讹诈,是一种新的更加恐怖、更加惨烈的战争威慑方式”。(同上第199页)

四、日本最后关头决意投降的关键因素

美国核轰广岛之后,日本的战时内阁并没有把它视作多么严重的威胁,而是愈加迫切希望苏联方面能够代表日本出面调停,然而他们的苦苦等待却在8月9日的凌晨迎来了百万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朝鲜、库页岛、千岛群岛对驻防日军的全面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到日军的有力抵抗。

也许直到现在也还有不少人仍在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彻底摧毁了日本战时内阁的抵抗意志,并火速决定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然而,《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的第四章“核爆 小个子酿成大悲剧”却证据确凿地否定了这一看法。

继广岛核轰后,长崎也很快遭到了美国原子弹的轰炸。尽管日本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说美国拥有上百枚原子弹,并将东京列为下一个投掷的目标,但依然没能让日本战时内阁的紧急会议参会者接受盟军要求的无条件投降。他们认为,在美国用300架飞机和数千枚炸弹,还是用一架飞机和一枚核弹来轰炸日本的城市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穷途末路的日本来说,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只是其中的一个诱因,但不是关键性的因素。在美国的原子弹轰炸与苏联势如破竹的攻城略地之间,日本更害怕后者。日本也许更清楚沙俄的扩张史。面对急切向世界扩张红色政治版图的苏联,日本也许更容易通过它的欧洲解放区域而被其迅速赤化为自己的新领土,而万分焦虑、恐惧日本的下场。苏联解放过的欧洲地区相继被其赤化共产党掌权的新国家,是日本焦虑恐惧的一个源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战时内阁无条件投降的最终取向——投降美国,依傍美国阻止苏联对日本战后的赤化。

在苏联红军势如破竹的犀利攻势中,日本的困兽犹斗式的最后挣扎、最后抵抗,已彻底地走投无路了,也变得毫无意义了,为了保全自己,日本必须立刻投降。否则,苏联红军会很快通过库页岛、北海道的占领而向日本本土快速推进,并引起日本国内的亲共产党力量发动革命,就像已经在欧洲发生的革命那样。

正是这种焦虑和担忧,而彻底地击垮了日本战时内阁进行最后抵抗、死不无条件投降的意志。

诚然,美国的原子弹轰炸和苏联的对日宣战都是促成日本最后无条件投降的原因,但关键性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却是苏联的对日宣战及其势如破竹的进攻。

以下几个人的历史回忆可以证实日美国家中的这种颠覆性的看法。

比如,对于是苏联的进攻而非美国的原子弹导致了日本投降的观点,日本副总参谋长河边虎四郎解释道,广岛的巨大破坏是慢慢地才会显现出来。与之相比,苏联的宣战则是突如其来的,这个打击更加猛烈而集中。给东京传来的战报上称苏军的“进攻势如破竹”。它对我们的打击更让人震惊和惶恐。海军上将丰田认为,比起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的对日宣战更加促成了日本的投降。日本陆军部的回答更简单直接:苏联加入对日作战是导致日本决定投降的最直接原因。1946年1月美国陆军部的一项研究报告中称,日本在作出投降决定的讨论过程中,极少提到美国的原子弹轰炸,这几乎可以认定是苏联的参战迫使日本屈服了。(同上,第202页)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简单的结论:

1、美国对败局已定的日本使用原子弹,完全没有必要。

2、日本最后关头的火速投降也不是美国的原子弹轰炸,而是苏联的对日宣战以及势如破竹的进攻。

3、如果不是杜鲁门想用原子弹对苏联进行核讹诈,日本的广岛、长崎也许可以避免这场核悲剧。

4、广岛核纪念,应该纪念啥?不应是奥巴马的无核世界,而应是对那些动不动就拿出原子弹进行核讹诈者的谨慎使用。这种人绝不能掌控原子弹这种大杀器,他们的丧心病狂和政治野心才是人类最危险的敌人。

2016年5月26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