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高菜价的推手?


 由于油价的下滑,运费相对较以前便宜,加上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落实,物流环节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不小的平抑菜格的作用,如果这个环节也失守,猴年年前年后的蔬果价格恐怕会高得更离谱!

平抑蔬果涨价谁在出力?(刊发于《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2016年09月号)

/潘国尧

随着天气转暖,初夏蔬菜瓜果开始上市,自羊年年底以来持续高涨的菜价也开始大幅回落,只有猪肉价格依然维持现状。官员、专家关注宏观经济大势,这是他们的职责,但是老百姓更关注他们的开门七件事,这也是大家天大的事!当一把韭菜被抬到每50020元的时候,这种恐慌性的菜价打击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消费心理,更实实在在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春节后,北京不少超市价格相对还能接受的大白菜、萝卜(也卖到每5002元)竟然成了紧俏物资,大白菜过了2月市面上就见不到了,这让人有种一步回到40年前的错觉。

虽然往年冬天的蔬果涨价也属正常,但像今年这样的惨烈程度还真是没有过。与前些年蔬菜涨价不同的是,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把“罪魁祸首”又指向了物流。尽管还有一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在指责收费公路导致物流成本升高,影响了生猪和蔬菜的价格,但实际情况是早在2010年,我国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对相关的运输车辆实行免费通行。

那么是不是这个绿色通道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以致蔬果价格居高不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日前在北京的新发地农批市场、通双里农贸市场,以及市区的几个商场和超市进行了一番调查。

绿色通道成车主利润源

关于中国的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过高的说法,业内人士一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不是把中国的物流放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大环境里去分析,而只是照搬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得出占比GDP18%的比重过高的结论,这是不科学的。华商国际物流总经理刘景福指出,经济发展总体质量不高是事实,但不能把板子都打在物流身上。

那么微观层面又怎样佐证这个观点呢?从记者日前对新发地瓜果运输大户的调查来看,导致年前年后蔬菜瓜果价格上涨的主因确实不在物流环节。

在新发地瓜果批发市场,记者找到河北承德的车主董老板了解一些行情。

董老板是一个50岁左右的壮汉,他常年跑云南,在产地有广泛的人脉。记者问北京超市西瓜的价格居高不下,是不是因为运费高的缘故。董老板对此表示否定,他说自己跑了十多年的长途了,除了200820092010那三年,油价出奇的高,“那会儿我们干脆不出门”,一般情况下,从云南到北京,30吨的大货,算上油费和装卸的人工费用等,每趟的运费差不多在2万元左右。

董老板说,最近十来年里,只要是装新鲜的瓜果,都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印象中从云南到北京,高速公路上基本上是长驱直入,从没有被收过通行费。“省去这笔费用,对运输户来说也很关键,我早年也跑高速,最多的时候,连过路费带超载罚款,每趟缴过上万元。”

为了印证走农产品绿色通道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董老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云南拉一车麒麟西瓜,载重30吨,以前曾经可以超载到50吨,但是现在一公斤也不敢超载,因为只要超载了,就会被取消走农产品绿色通道的资格,也就是必须全额交付高速公路通行费。

在云南,董老板都是直接把车开到农家的地头收购西瓜的,根据西瓜质量和品种的不同,平均下来,每吨收购价大概在2000元左右。按照现在北京的行情,云南瓜的批发价格平均在2元左右。一车瓜6万斤,毛利就是6万元。刨去油费、燃油附加税、车辆保险、装卸费、新发地车辆停放费等各种费用约2万元,还剩4万元。这是在正常情况下的算法,因为货源充分,现在新发地的蔬果批发很难做到车到即出货,瓜果损耗的现象比较严重,“平均下来,每趟车起码得损耗上万元”,董老板说。

可以说,鲜活农产品的保鲜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瓜果运输户的盈利能力,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秘书长崔忠付曾经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要探索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解决之道,仅凭一家之力是很难的,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要减少农产品损耗,延长销售周期,必须在种植、包装、运输等环节上做文章。

显然,因为其它环节的原因,让运输户承担货损是很无奈的一个结果。

为了节约成本,董老板每次出门都是老婆儿子三个人齐上阵,因为如果雇两个司机,每月的工资就要1.6万元,一个月顶多跑两趟,司机是养不起的。在新发地的瓜果批发市场,像董老板这样全家跑运输做批发的样本很多。河北人吃得了苦,停放在水果批发市场的大货车大部分是“冀”字头牌照的,据董老板和另一位张姓老板介绍,这一块基本上是河北承德的车主。

问及对绿色通道农产品的检查情况,董老板说,检查非常仔细,有的省还要拍照留存证据。虽然一路提心吊胆,但是这些年拉运瓜果,还真没有一次被扣住或者罚款,或者被取消走农产品绿色通道的优惠,“当然我也从来不敢超载,一超载,不但绿色通道优惠没了,还要被罚款,这个有过血的教训。”

看来把屡遭诟病的公路以罚款治超与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结合起来是一个高明的做法,值得公路部门进行总结,并把它推广到其它物资运输的治超检查中。实际上,放开某种政策就是管理部门让利给运输户,这种带有公益性质的政策应该出台更多!

董老板跑了十多年运输,前后买了两辆货车,总计百万元左右。最后,他也跟记者说实话,刨去各种费用,包括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一年大概净赚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如果没有农产品绿色通道的优惠,高速通行费加超载罚款,每年最少得缴5万元以上,这样可能会影响到全家的生活质量。表面上看,这样的收益在农村也算不错了,“但是在高速上开大货车,辛苦不说,人生和车辆的安危总是存在的,人说高风险高收益,我们赚这点钱,实际上是搏命搏来的!”董老板对记者说。

物流减费难敌产地涨价

有行业专家曾批评农产品“绿色通道”对上下游和其他环节的关联和传导效应不明显,实际情况似乎确实如此,比如在北京的一些超市,3月底产自海南的麒麟西瓜每斤还是要卖到4元左右,其它更好一点的品种,比如云南蒙自的8424西瓜,或者产自越南的黑美人,则每斤要卖到5元左右。这样的价格,一般的市民还是不敢问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年年前年后的蔬菜瓜果价格只涨不跌呢?同样的问题,记者还是在新发地采访了承德籍的另一个货车车主张老板。

张老板30刚出头,是去年经亲戚介绍才开始在新发地做瓜果运输和批发的,停放在他身后的那辆货车有九成新,他说自己是借钱买的车,他们那里这些年很多人都在买货车跑长途,但是他现在有点后悔,因为这一年多,除了年前拉蔬菜赚了一些钱,其它的几趟都没赚多少。

张老板的车位上堆了一地的越南黑美人瓜,这车瓜过边检时交了一万元的过关费,在越南的收购价平均每斤2元左右,在北京的批发价是每斤3元左右,除去各种费用,这一趟基本就是白跑了。记者问为什么在当地的收购价会这么贵?张老板说主要是去拉瓜的中国车太多,“人家也不傻,既然中国人的需求量这么大,他们就坐地起价,从最初的几毛钱一斤,涨到了现在的2元钱一斤。这是我们自己把市场搞乱了。”张老板说。

记者在新发地瓜果市场转了一圈,发现整个场地停满了各种大货车,几乎每辆车上都装满了纸盒装的西瓜,但是来拉货的市内接驳货车却并不多见,许多车主都坐在成堆的西瓜箱子后面打瞌睡。张老板指了指身边的那些同行说,凡是黑美人瓜基本上都是从越南拉来的,一个北京就这么大,几十车的瓜囤在这,也不知道要多少天才能都批发掉,现在天气在慢慢热起来,这瓜大太阳下晒几天,新鲜度就难保证了,大家又都死扛着不愿降价,因为就现在这个批发价(黑美人6000元每吨),基本就是不赚钱了,再往下降,谁也受不了。

记者说那你们为什么不组织一个联盟,大家协商着拉货,不要都扎堆到一个地方拉货,不就能避免产地涨价的风险吗?

张老板说,这个很难组织的,即使我们这边能自己合理调配车辆,但是全国其它地方的车辆我们没法组织,也是白搭。

再过个把月,山东的西瓜就要上市了,本地的西瓜也快了,大家都在抢时间,希望在本地瓜上市前的这个时间段能赚一笔,但是今年看来要泡汤了。

而在一墙之隔的精品瓜果市场,形势却要好许多,用泡沫盒子装起来的大连产车厘子,每箱的批发价是200元,几乎每个摊位上都只剩下没几箱了。记者看到一个孙姓货主的摊位后并没车辆,就问你的货是怎么到北京的?孙姓车主说他们这几个摊位基本上是网上下的单子,有车子统一配送,大连那边每天发一车(30吨)冷链车,货到根据订单分配,所以还是很好销的。

看来,互联网时代,如果还是用十几年来那种惯用的靠关系靠熟人进货的模式是必须改变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电子交易中心很气派,门口都有喷泉,但是除了几个保安,根本就不见进进出出的其它人。如果那些从南方拉西瓜的河北车主们能进去看看查查信息,或者交易中心能把相关信息与车主的移动设备连接,或许能避免这样的损失。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一个工作报告中专门就农产品物流如何构建与周边省份甚至周边国家实现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做过论述,他认为目前要增加农产品贸易中的物流服务比重,逐步建立起适应电商环境下的跨区域跨境物流体系。从瓜果市场车主们的基本亏损面看,新发地农批市场的电子商务服务实际上并没做到家,这直接导致大批车主还在盲目经营中。

绿色通道应更“宽一些”

关于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早在1995年就开始组织实施了。从2010121日起,绿色通道扩大到全国所有收费公路,而且减免品种进一步增加,主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等。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政策应该很完善了,但是仍然有各种声音,比如有人认为,交通部门设立的“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太过详细,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家禽类,每类都分几十种,还要分活的死的,新鲜的和不新鲜的等等,有的细分到某个具体的生物,比如非畜禽类产品中蝎子、蚕、青蛙等就不能走绿色通道,有网友戏说,如果把青蛙塞到鱼肚里你怎么查?在高速检查口工作人员就是把这数百种的农产品背熟也都得花些时间核实,何况在检查中还要甄别抽查,可操作性很差。

不久前四川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绵竹的董先生开货车拉青菜有两年多了,以往走成绵复线都免费。但今年123日起,他的货车每次都会被拦在收费站,收费员告诉他青菜并不在高速公路免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因此需要缴纳通行费。董先生拉的青菜,学名叫叶用芥菜,在交通运输部最新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并未包括叶用芥菜。

连青菜都还要细分,这样的“目录”可真够细致的。记者多年前就鲜活农产品过绿色通道问题请山东省交通厅的一个领导谈看法,这位领导很坦率地说,在农产品流通量比较大的地区,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我们要尽量为运输户着想,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放松检查尺度,“在山东,有时候农民运送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只在车头插一把大葱作为标志,检查站工作人员大手一挥也就让过了。”

农产品收购价与批发价之间的价差并不大,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青菜,车主每拉一趟(6.5吨),就赚了260元钱,检查站就要收取二三十元的通行费,车主自然不愿掏,同样的农产品,小青菜能过去,芥菜就过不去了?这怎么看都有点滑稽。从惠农的角度,也从平抑菜价以解决城乡居民菜篮子后顾之忧的角度,再往大里说,从关心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角度,开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原本就是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具体执行时,应该是宜粗不宜细的。

有交通运输部的官员就四川的这个青菜不能走绿色通道的个案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货车走高速路,30%是假冒的,说这是目前绿色通道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这位官员认为,目前绿色通道政策被搞运输的“二道贩子”钻了免费政策的空子,必须打击假冒者。但是光靠高速检查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检查过细,延长过关时间,既影响鲜活农产品的质量,也会造成关口的拥堵,这就违背了当初设立绿色通道的初衷。

但是从平抑菜价的角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农产品全放开,市场自己会调节,你把其中的某个环节压缩掉了,销售终端立马会体现在价格上。这种事有的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已经这么在做了,比如浙江省交通厅2005年春节前就发布了一个《浙江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暂行办法》,规定从当年220日起,装运鲜活农产品的挂本省牌照的货运车辆(含冷冻冷藏等冷链车辆),凭有关证件免费通行本省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所有收费公路(含隧道和桥梁)。虽然只是限制在本省车辆上,但毕竟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尽管在货运环节一些管理部门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今年年前年后的菜价还是没法平抑,比如放开了绿色通道多年的浙江,杭州3月底的时令菜价就远比北京贵,在下沙一些农贸市场,黄瓜的价格竟然还在每5003元,而北京已经是2元以下了。那么问题肯定是出在别的环节上了。

记者在通双里农贸市场看到,摊贩插在蔬菜堆上的价格标签明显比超市的还贵,比如红薯,离通双里市场最近的永辉超市,标价是每5003元,这里标价却是4元每斤;竹笋,超市标价是每500克标价3.99元,这里摊贩要价6元。记者向市场里的熟人打听里面的摊位费,似乎并不高,四周围起来的一圈,约8平米,一年的租金是一万元。记者去问市场招商办的一位领导,她说现在不好做,附近市场一个接着一个造起来,菜贩子流动性也很大,谁出的租金低,就往那里跑,“做物流配送的现在吃香得很,从新发地拉一车蔬菜过来,一路配送,如果谁出的价高就在那里出货,这导致菜贩争相上价格,到零售时,就出现了农贸市场菜价高于超市的奇怪现象了。”

在通双里农贸市场门口马路边的一辆小型农用车旁边,河南籍的胡姓车主在卖甘蔗,10元钱一根,记者买了一根让他称了一下,整整6斤重。而在市内万丰路的一个小区水果摊上,同样的甘蔗要价每5003.50元,按这个价,记者的这根甘蔗得多花10元钱。胡姓车主告诉记者,他是自己上周直接去番禹拉了一车(50吨)过来,如果在家里等二道贩子来批发,每斤在0.50元至0.80元之间,“我在那边地头收购价平均也要每斤2毛多,算上后期处理掉的,就没几个钱赚了,我这样自己沿街叫卖,虽然偶尔被交警抓了要罚200元,但是赚头还是大。”

像胡姓车主这样的小型农用车,通双里市场边上的双桥路上到处都是,交警也管不过来,这条路也总是堵。

说到底,绿色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层层盘剥,这才是现如今菜价持续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由于国际油价的下滑,运费相对较以前便宜,加上绿色通道政策,物流环节实际上已经起到了不小的平抑作用,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的作用,今年的菜价恐怕会更高!

在双桥路边一个叫卖四川橙子的老乡跟记者说:我这橙子现在北京卖104斤,在老家收购价是每吨3000元,刨去各种费用,我一车橙子(30吨)还能净赚2万元左右,要在10年前,从四川运过来,一路缴过路费,还有罚款,最少得一万多元,累死累活才赚个千儿八百。“我现在赚的,实际上是免掉的那部分高速通行费和罚款费。”朴实的四川老乡没说感谢谁,但是记者清楚地知道他想要感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