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演讲稿
应武汉某国学培训机构之邀
在讲之前,先讲3个问题
一,[道德经]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著作之一,在西方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二,[道德经]是中国首部关于宇宙观,哲学,万物起源,政治,军事等综合性哲学著作。我初次学习[道德经]时,觉得老子真伟大,在2000多年前,就洞悉万物起源,后来我学习[易经]才知道,老子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源头。
易经的核心理念;
一,易经''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尊重自然,学习自然,融入自然。只有首先尊重,才能学习。例如易经[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译文][象传]说;天道刚健,君子因此起而仿效,奋发图強,永不停止。这是学习自然。老子继承易经理念,提出''道法自然''观念,讲道是效法自然,学习自然的。
二,易经概念集合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概念集合。
简单的说,就是将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集合在一体思维。
例如;阴与阳,既济卦与未济卦,泰卦与否卦,损卦与益卦等等,整部易经基本都如此,只有少量相应的卦除外。
三,易经思维方式特点归纳为,整体综合式,就是从宏观,整体,同一性看问题,思考问题;讲究和谐与统一。
由于中国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因此,决定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客观性,重视直观经验,一切从客观出发,追求实用性。
三,为什么当前中国社会兴起复兴国学?我们学历史应知道,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文明比同时期的欧洲要有效得多.并领先世界。
人类社会发展2000多年来,真正能称革命性大事就是一件,西部欧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科学革命”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真正从根夲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因此,我国从晚清开始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学术,西方工业,西方生活方式等全面涌入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从主体方面看,促进了中国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正是在这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希望复兴国学来避免西学的弊病,延续民族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业。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结束时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说明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原始的名字;有,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它是一切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释】"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的专用名词。“道”字的本意是指"道路",而在老子哲学中的"道"字包含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表示“道”之质,即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二是表示“道”之性,即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
第二个"道"字在这里是作动词用,是说明的意思。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宇宙万物人类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类社会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成,逆之则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
宇宙是由原物质构成的本体,"可道"二字说明,真理是可认识的,根据逻辑推论,宇宙与人类社会的
"道"是相同的,顺之则成,逆之则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释】"名"乃是"实"的从属,是由"实"派生的东西。天地之初,浑沌未判,故无物可名。待万物化生后,方各以名分。"道"是无形的,抽象的。"名"是一切具有形质的,是有形的,具体的。这句话是说: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就有生成演化为天地万物的原物质和演化所依据的法则---"道"存在着,它的结构方式、时空关系和运动规律老子用"无"来表示,等它们化生为天地万物时,老子又用"有"来表示它们。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注释】徼:边缘、端倪。 妙:奥妙,微妙。
常有常无,是说有无相生的宇宙变化。万物始于无而后生有。宇宙的进化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恩克思说:"自然界中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之中。" 事物的这种"常有""常无"的变化,就是事物发展演化的过程。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客观规律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客观自然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注释】玄:幽昧深远,变化难以测知的意思。
《仲夏纪,太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而复合,合而复离,是谓天常"。《易。乾》说:"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化"。由于事物这种"常无""常有"的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形式逻辑的矛盾律"A是A不能同时是非A",就和辩证法"A即是A,又是非A"相通了。"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没有"无"就不能化生"有",没有"有"则不能显其"无";以道为无,则万物由之出;以道为有,则无形无声。这种有和无的同一,可谓是非常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动植物的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常有"和"常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意译
事物演化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可以体察说明,但这体察到说明了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名",可用来表明事物,但它并非是这种事物永远确切的表明。
"无",用来表明天地万物生成之元始;"有",用来表明万物演化之根本。
所以,在事物不断变化而造成的"常无"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奥妙;在事物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常有"中,可以让你观察觉悟到"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都是同出于一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
"无"和"有"同一的同一,便是众多奥妙之源。
什么是道: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2016年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