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琐记(18):李庄·真古镇也


 西行琐记(18):李庄·真古镇也

 

2016717日。

在李庄街头闲逛,总有时光倒流的迷惑。

安安静静的石板路,没有车水马龙,没有人声鼎沸。各种各样的店铺,经营的尽是百姓的日常所需。酱菜、白糕、烧酒、药酒、竹器、制衣、兽医、照相、理发……没有手机店,没有网吧,没有卡拉OK,甚至没有银行。没有一点旅游景点的样子,压根儿就没有什么工艺品商店,也没有拿玉器宝石来忽悠人的店铺。

那店名也透出乡土气儿——“周氏老槽坊”、“胡老头小吃铺”、 “燕来小酒家”、“文化兽医站”、“二康烧烤”、“赖咸菜”(这家酱菜铺好像有点拽,买他的咸菜要提前电话预定)、“侧巷子豆豉”、“正街老茶馆”……这些店名朴实甚至土气,不夸张,不做作,不故弄玄虚。有一家“同济百货”,听起来让人不解。小小百货店与“同济”什么关系?后来才得知,抗日战争期间同济大学曾经搬到李庄,现在李庄还保留着很多当年同济大学的遗迹。只有一家店铺的名字让我觉得有些滑稽,那就是“官渡粑粑”,一副对联倒是有趣儿——“官人南下闯天涯,娘子渡口送粑粑”。官渡是昆明的郊区,官渡粑粑是哪里的名小吃。官渡粑粑与李庄没有什么干系。我后来在上里古镇又看到另外一个“官渡”。因为上里的特产是麻花,于是官渡粑粑变成了官渡麻花。相应地,对联变成了——“官人南下闯天涯,娘子渡口送麻花”。

不同于我去过的大多数作为旅游名胜的古镇,这里的店铺都没有那种色彩亮丽炫目的灯笼或者旗幡,也没有霓虹和彩灯。门面一律干干净净,自自然然。也没有景区那种大声吆喝,出店揽客的现象。店主们好像很闲情逸致的样子,悠然自得端坐在铺子里面的藤椅上,有人过来就打个招呼,没人光顾就打自己的瞌睡,玩儿自己的手机。那些店铺的布局和操作,还可以看得到几十年前的景象。照相馆是老样子,老式的照相机,还要将暗盒盖住,还用手捏橡胶气囊按快门的那种。照相人端坐在墙前的板凳上,墙上是一幅色彩鲜艳亮丽的绘画,作为背景。门口摆着一些小玩意儿,或者用来给小孩照相的,或者在大人照相时让小孩来玩儿的。理发店也还是老样子。那种老式的理发椅,老式的手动推子。一家小店,号称三代理发店,似乎是有爷爷父亲和儿子三个理发师的样子。

街道上,店铺中,到处是安静祥和的样子。人们慢慢悠悠地行走,轻声和气地交谈。最热闹的地方可能是茶馆。三人一群,五人一党,一壶茶,几样糕点,有事无事地闲聊着,打发着空余的时光。

入夜,整个古镇完全安静下来,只听得到远远近近的几声狗吠,以及近旁平缓的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