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琐记(19):李庄·白肉


 西行琐记(19):李庄·白肉

 

2016717日。

李庄古镇最有名气的特产就是白肉。古镇内外,到处是供应白肉的“百年老店”,“正宗老店”。本来正不正宗也关系不大,不就是将大块肉切成薄片吗?工艺不复杂,材料不难备,谈什么正宗不正宗呢?正宗不正宗不过是个噱头。不过,同样的东西,质量会有差异;既然到了当地,还是找好一些的店子。于是百度。某网友的攻略很详尽,他提供的信息似乎确实。说是在镇政府出门右手,有一家叫做“映秋饭店”的,白肉做的不错。我们逛了好一阵子了,路过了好多家白肉店,大多门庭冷落。这一家应该真的不错。大厅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要求到斜对过的小楼,说那边都是大房间,安排的是大桌子,于是我们就被安排到三楼的雅间。

负责招待我们的是位大嫂,很朴实本分且认真负责的样子。在她的推荐下,我们点了白肉和白切鸡两个招牌菜,又点了些别的。顾客实在太多,上菜就慢了一些,这也勾起我们对白肉的强烈的欲望。好不容易两道主菜一起上了,我们就开怀大吃起来。白肉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笨拙的做法。将大块的前腿肉用大锅煮熟煮趴,但不要太烂,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的韧性。然后用刀片成大块的薄片。我不清楚煮肉的时候是不是还有特殊的卤料要加进去,但我从攻略和电视上看到的,白肉店引以为自豪及作为宣传重点的,就是肉切得如何如何薄。肉本身就是那个味道,也许因为选料更好一些,经过熬煮之后又去了些油腻,因而吃起来或清爽一些,不是那么油腻。吃白肉要配以佐料,葱姜蒜辣椒酱油味精花生碎加折耳根之类。佐料的作用一是去油腻,还有增加味道的作用。可见,白肉本身是没有什特别的味道的。

看起来是一大盘,但就是薄薄的几片,总共也吃不了几口。服务员大姐端着小菜上楼的时候,我们已快将白肉吃完了。大姐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一点点尴尬。上两个主菜的同时,上了两碟佐料的。大碟是用来吃白肉的,小蝶是用来吃白切鸡的。可是我们将白肉吃完了,大碟里的佐料却没有动。“你们吃错了”。既然是专门来吃白肉,还是有必要按照正确的吃法来吃,再说,前一盘白肉之后,我们确实还没有怎么韵到白肉的滋味。于是我们又要了一盘。也许是我本人对味道的感悟能力太低,第二盘白肉吃完之后,除了感觉油腻之外,还是没有体味到任何别的特别的东西。被我们吃下肚的这两盘白肉还不算便宜,再加上据说白肉还远近闻名,于是我就想好好理一下思绪,白肉究竟是什么?

想来想去,又感觉无聊。白肉就是肉。如果说它有什么特殊的,不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肉,也不在于它有特殊的口味。白肉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被切成极薄的大片的肉。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做法。吃肉的人吃到的肉,它是怎么做的与消费者福利好像是没有关系的。其实不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物质都是匮乏的。对一般消费者来讲,肉食都是奢侈品。人们上馆子只是吃肉,那就只享受到一份效用;如果吃的是白肉,那就享受到了两种福利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店家就会努力进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菜品服务。

归根到底,白肉本来只是肉,但白肉成为白肉之后,就取得了某种不一样的存在。这种新的存在可以被叫做文化。文化本身可以丰富饮食的意义,带来新的效用,这也是白肉比一般肉更贵的原因。至于是不是更好吃,取决于你在张口、咀嚼和回味过程中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