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把员工组织成微信社群。员工的下班时间很自然的被企业占有。所以,企业与员工的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这个新矛盾随着移动互联的到来,最近两年,达到高潮。表现在自组织社群的出现,组织内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利用互联网纷纷对外建立社群,这个社群可以与工有关,也可能与工作无关,但很多时候说有清楚,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现在组织和员工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包养”关系,导致200年以来,工业社会形成组织和员工的“婚姻关系”瓦解。下面一段是我转发XX说法:
移动互联时代以来,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着其固有的丰富政治、文化、经济内涵。移动互联时代,要求人类社会必须适应他的规则。
在信息极其充分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极度民主(自主决策)、平等(对等的人际关系)、与自由(自我管理),每个人都是互联网上一个平等的节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媒体。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声音,掌握的信息也一样。实际上移动互联已经彻底摧毁原有的金字塔形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与员工是完全对等的,哪里还有什么“忠心”?谁对谁“忠心”?
移动互联时代,人各人之间首先平等,大家是对等的,所以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要重新定义老板与员工的关系,雇佣关系是本质是并不好,似乎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低低在下,对等的关系是合作。人与人之间是合作关系,是依靠契约来约束彼此。所以,我反对“忠心”这种提法,但我提倡“契约精神”,也就是所谓的诚信。
那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又怎样呢?企业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让员工获取成长成功的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员工的,其次才是老板的,而老板的责任是搭建平台。然后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表演,而这种表扬有无商业价值,以及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则取决于客户的评价,或者说客户价值认知的大小。
当企业这个平台首先是员工的,在这个平台上能获得良好的成长甚至巨大的成功,员工怎么会走?若无平台思维,试着留住人才是没有意义的,留人也留不住心。
要想留住人,企业真正要做的,是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角色,让企业的环境符合移动互联网内的政治文化经济规则,去做一个合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如果组织和员工处于这个的矛盾,仅仅是企业管理层面的事情也就罢了,问题是O2O的虚实互动商业,使企业进入了品牌调性的互动营销时代,企业O2O践行必定进入社群商业,所谓社群商业模式,就是第三点:内容+社群+商业
在移动互联时代,内容本身是媒体属性,用来作为渠道引流量(破中心论的渠道入口),社群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利用互动营销完成有温度的粉丝分层);商业是营销属性,用来变现流量价值(利用营销价值获得利益)。
用户因为企业某个因素(如产品、内容、工具、员工等)而聚合,企业通过社群来沉淀不同粉丝,因为互动营销,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形成社群而留存,然后有了粉丝分层的商业社群,然后重构产品、内容、营销来实现社群中消费者不同的层次价值,从而通过企业O2O践行转型成为消费者主权商业。
所以,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的大发展,传统工业时代似乎离我们远去,消费者主权商业模式将不再是凝固僵化的“矩阵式”形态,而呈现为互联网社群支持下,个性张扬的“网状”模式,这种价值是革命性的,这种商业模式是社群商业。
罗辑思维创始人说过,一切内容即是广告,一切产业皆媒体。移动互联时代,使得跨组织的人与人之间众包模式兴起,协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加速。企业所有经营行业本身即是符号与媒介,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开始,再到生产包装物流运输,到渠道终端的销售陈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在跟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进行接触并传播着品牌信息,包括产品本身,都是流量的入口,一切都是媒体。
那么企业O2O践行如何适应这样的社群商业模式呢?在于企业化整为零的员工自组织兴起,理由如下:
1) 组织需要通过ONLINE快速创新于一点刺激消费者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的体验神经而快速放大,又需要通过OFFLINE精细化维持,让消费者感受在现实在温馨体验的快乐。传统组织的科层式关系导致企业内信息不对称明显。基层一线对企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高于基层一线,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要程度高于一线,那么传统工业社会只能把握标准的产品制造,利用KPI和SOP等管理手段进行组织分工,组织创新由企业管理人员(含产品人员等)负责,而组织维持由基层员工负责。这种组织分工模式,随丰移动互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面临瓦解。基层员工在数字世界行为碎片和互动能力强,组织维持备受冲击,而企业管理人员信息了解程度不如基层员工,基于信息的创新无本之源,着消费者主权商业兴起。企业产品从功能获取转向情感获取。基层员工比管理人员更了解现场情感,因此,在O2O虚实互动践行中,让组织内有创新能力的员工化整为零形成自组织,进入社群商业,让员工加入自组织或创立自组织社群来推进企业的产品、工具和品牌。
2) 由于消费者主权商业到来,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都存在边际效应,异业联盟互联网化和社群商业,使O2O商业从“快鱼吃慢鱼”单生态模式变成“群鱼吃独鱼”的大生态模式。所以传统工业时代的企业经营经验都是保密和不对称的。只有O2O商业模式下的企业才会,通过这些企业通过自组织社区进行分享。经过自组织社群将使因信息不对称形成的传统商业文明将重新洗牌,形成新的商业文化。O2O虚实互动模式将形成3个基础设施,分别是去基础设施,互联网商务基础设施,和移动互联网自组织社群。在这3个O2O商业模式的基础设施下,组织、产品(含服务)、用户(消费者)通过平等、分享、诚信和责任的商业文化进行价值转换、这就是O2O社群商业文化。
3) 在O2O社群商业文化下,产业竞争规则被打破,跨行业竞争更加频繁,用户关系更加重要,市场变化更加快速,开放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组织必然选择的路径,就看谁更彻底。因此,组织维持能力将强化组织内,系统向员工发布指令的管理模式进行固化形成稳定,而组织创新能力将利用O2O商业模式三大基础设施,按照自组织方式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则而又协调自动形成有序结构。正如我一直所说,O2O使个人在线上线下两个世界形成不同的形为变化,个体独立性聚集在线上形成新的“文化适应”,个体从众性限于线下形成新的“体验亲切感”。这种个体的行为变化,企业只有将创新和维持的组织模式分解,才能适应新的变化。让组织原来从事营销、销售、产品这些富有创造性的人员纷纷化整为零加入或创建移动互联网的自组织社群,这才符合O2O践行的组织变形。
生产者主权让位于消费者主权的商业,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可以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商业逻辑更迭,“空间资源”对于商业不再重要,因为数字世界的空间极大,重要的是抢占“时间资源”,而时间资源与消费者的关注度息息相关,当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的社交网络建立自组织社群,生产商也必定转移自己的阵地,通过建立自组织社群来影响消费者,但是我们现在也陷入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阶段,这类组织成功者凤毛麟角,小米社群和逻辑思维社群是很多很多互联网人热议的。但就我参加逻辑思维自组织社群经验来看,觉得他还是属于自媒体社群模式,所谓人格魅力体的状态,而我眼里的一开始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及相同价值观集合成的固定组织。他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兴趣化并且具有中心固定,边缘分散的特性。随着自组织社群背后粉丝的成长和兴趣转移,还需要承载非常复杂的商业生态,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体独特性和个体从众性二者不断的动态混合,仅仅靠商业和产品构建起来的社群陷入产品化静态状态,雷军的小米和罗振宇的知识搬运工,就存在这种可能。
企业化整为零的自组织社群可能可能破陷入产品化静态状态商业社群,但这样需要强大的商业生态来支持化整为零的自组织社群,以实现社群中的消费者不同价值满足,这就是我一直对外宣称的粉丝分层互动社群。我把粉线分成六大类:过客、看客、顾客、会员、朋友和伙伴,每个组织社群都是都是具有粉丝分层的“微生态”,企业为员工的自组织社群建立生态系统,让员工通过自组织社群模式,基于移动社交和触点场景的O2O设计,使企业的产品内容用来作为渠道引流量(破中心论的渠道入口);员工自组织社群用来沉淀各自用户流量(利用互动营销完成有温度的粉丝分层),只有这样的自组织社群兴起,才能使O2O践行成为可能,这种内在融合的商业逻辑是符合虚实互动的新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