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过去二十多年,我到过不少地方,遇到过不少人,经历过不少事,但大多如过眼烟云,唯独对邵东老家高桥这块土地记忆犹新,尤其忘不了小镇街边的那座石拱桥,街上的那座老粮站和生猪收购站,以及那所离街上不到一公里处的高桥中学。」
文/陈胜乔(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
在湖南省邵阳市东部偏西南处,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千年小镇,具体坐落于邵东县著名高峰皇帝岭山的脚下,她的名字叫高桥。
这是一个典型江南小镇,背靠巍峨的皇帝岭山脉,境内山清水秀,丘陵起伏,一条名叫蒸水的河流从上游的蒸源村流出,穿过连片稻田,一路向东流去。这个小镇已有两千年历史。有关学者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在这里设立承阳县(后汉为烝阳侯国,晋为烝阳县),县治就在今天的邵东东南部原高桥乡(皇帝岭乡)一带,隶属长沙国管辖。
在这块土地上,曾流传诞生皇帝的传说(详见拙作《故乡的记忆(难忘那个叫皇帝岭的地方)》),真实的历史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1205~1264)曾到这儿巡游,敕令在皇帝岭山顶建庙纪念,以致给当地留下“皇帝岭撞钟,衡阳城打架”等诸多传说。
老高桥乡的面积很大,包括皇帝岭山脚下大部分村庄,总人口超过两万,其中的高桥街是当地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街道两旁商店林立,主街旁边设有农贸市场,每逢工历一、四、七日举行集市,不惟当地乡亲,包括祁东、简家陇、野吉坪等地的人们也来赶集。交易物品不仅有粮食、金属、塑料、服装等大众百货,而且有珍稀的野山菌、干笋丝、土鸡蛋、野生鱼等纯天然食品。在街边横跨蒸水河的大桥的旁边,有一座露天车站,那是所有高桥人外出求学、参军、就业乘车的地方,也是人们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返乡的必经之地。
高桥,高桥,得名当然源于桥。
很小时候,就听妈妈讲过高桥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在桥上耍花灯(邵东民俗娱乐活动),一个小孩不小心从桥上跌落,之后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踪迹,直到端午节龙船从桥下经过,正巧将她接住。因此,我从小就知道高桥非常高,害怕自己走在上面掉下去。
据邵东县志记载,高桥千百年来就横卧在蒸水河上,但我们从小看到的高桥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那是因为新中国建立那年,皇帝岭下了一场罕见大雨,导致山洪爆发,将老桥冲得片石无存,之后,人们在原地搭建了一座简单便桥,60年代县政府决定修高桥到县城的公路,才重新修建了这座五拱青石桥。
我记不清自己第一次去高桥是何时,只记得那时非常小,是妈妈带我去的。第一次走在桥上,一只手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一只手扶住桥上的石栏杆,望着桥下湍急的河水,不禁阵阵眩晕,吓得赶紧离开。
还记得妈妈在桥头的小摊上给我买了两只油饼,是那种白糯米粉做成再用油炸好的油粑粑,表面金黄,上面撒有白糖,吃到嘴里香甜可口,仿佛人间最美的味道。
长大后才发现,高桥其实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高,整座桥长四十米,高度不过十米,桥面净宽六米,桥面可供两辆卡车并排通行。不过,虽然她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大,但也有独特之处,就是整座桥采用坚硬青条石砌成,每一块石头的表面平整如镜、重达数百斤,而且整座桥没用水泥沙浆,体现当地人们高超的建桥技术。
进入21世纪,经历半世纪风雨的石拱桥因为桥墩周围的泥土被淘空,经鉴定为危桥。2012年,邵东县政府拨专款拆除了老桥,在原址重新修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拱桥。新桥于2013年1月竣工,桥的长度基本不变,高度略高,桥面更宽,并且安装了不锈钢护栏,再次成为当地的地标。
年纪渐长,离开高桥到外地求学、工作,不断在家乡和城市间往返穿行。每一次回乡,看到桥边堤岸满怀沧桑,身边人来车往,桥下河水滔滔。每一次返回城市,爸妈都会把我送到桥边的车站,透过车窗玻璃,看到她们频频向自己挥手,久久不愿离去,心便被抓紧:这里生活着我的亲人,这里是我的家乡!
注:本文节选自陈胜乔写作的《邵东高桥:皇帝岭山下的千年古镇》,首发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原文有图片),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阳人。早年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主编等职务。现在南粤某著名公司蹭饭。业余喜欢写作,“关注心灵,关注乡土,关注人间冷暖。”关流请先关注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ID:foxdaily),在文章页面末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