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金等商品货币条件下的商品交易
在黄金等商品货币交易条件下,商品与黄金都等同于商品,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以黄金作为衡量标准的商品价值的相对稳定性。理论上而言,在商品货币交易模式下,黄金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固定承担流通中介的货币,其与黄金自身所固有的价值稳定、易分割、易保管、易流通的特殊属性密切相关。在黄金商品货币条件下,商品交易之所以需要以黄金为中介,主要是因为通过以黄金为中介的货币交易,可以很好地克服商品之间因计量、地域以及时间上的差异而不能直接进行交易的弊端。通过以黄金为中介的商品交易,加速商品的周转速度,尽快地发挥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生产和消费。在以黄金为中介的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交易总量主要受制于黄金总量和黄金流通速度的制约。在黄金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鉴于非货币商品与黄金商品的共同商品属性,如果非货币商品与黄金商品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保持不变,那么,受制于黄金总量的限制,一些商品就可能由于没有黄金中介的支持,而无法实现其自身的使用价值或价值,由此会造成这些商品的相对剩余。在黄金总量一定而黄金流通速度相对偏低的条件下,受黄金总体交易量的限制,一些商品也有可能由于黄金流通速度较慢的原因而不能通过以黄金为中介的流通,实现其相应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就此而言,在黄金作为中介的货币流通模式下,商品的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黄金的供给总量及其流通速度。受黄金作为商品货币所具有的天生储藏功能的影响,理论上而言,在货币流通领域不会出现黄金流通的剩余,其一方面保证了黄金作为交易媒介条件下商品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使当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出现以黄金为交易标的的货币市场(其主要表现为黄金与黄金之间的交换)。
(二)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商品交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纸币取代黄金货币充当商品流通中介的职能,在以纸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模式下,纸币币值能否保持稳定,主要取决于纸币发行量的多少以及纸币流通速度的高低。鉴于作为信用货币的纸币与作为商品货币的黄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纸币发行数量过低或流通速度相对较慢的条件下,其会通过降低商品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商品流通总量与以纸币为表现形式的货币价值总量之间的均衡。就商品价格下降的限度而言,在成本补偿规则作用下,商品价格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少而导致价格下降的最大限度为:商品价格不能低于商品的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在信用货币流通模式下,虽然商品价格会由于货币发行的减少而导致价格下降,但是,这种价格下降存在着以成本作为支撑的最低底限。在纸币发行数量较大或纸币流通速度较快的条件下,每一单位纸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相应较少,由此会使纸币的购买力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在纸币发生贬值时,流通中的纸币不会像黄金那样,通过自动的退出机制,发挥稳定价格的功能。就此而言,在纸币发行数量过多以及流通速度较快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将通过普遍上涨的方式,来消化纸币发行过多的压力。在信用货币发行体系下,通过行政强制力不断地发行信用货币,是政府存在的一种潜在的必然冲动。虽然一定时期政府这种潜在的发行信用货币的冲动,可能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政府手中掌握的一种权力,政府总是不自觉地通过信用货币发行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支出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由于职能变化而导致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其手中所掌握的信用货币发行权力发行信用货币,是政府摆脱自身债务危机的主要方式。就此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的发行规模将呈现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发行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信用货币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实现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和价值总量的相对一致。当然,通过商品价格上涨的方式转嫁信用货币发行过多的压力,是存在一定前提条件的,其主要要求一定时期社会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保持相对均衡,并且市场主体对于当期商品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需求刚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受居民对于社会产品刚性需求逐渐递减以及社会再生产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信用货币的不断发行,在增量货币的影响下,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易,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很大的拓展。理论上而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易,之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取得了很大的拓展,其与以下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人类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其需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相互交换的方式,来实现更高层次的使用价值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分工呈现更为精细化的发展特征,导致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利用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要。
二是信用货币的不断发行为日益增加的货币交易性需求提供了可能条件。一般而言,在信用货币条件下,信用货币仅仅是商品实现由一种使用价值形态向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转换的流通中介,与黄金作为流通中介的商品货币不同,信用货币很少在中间环节停留很长时间,因为,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信用货币只是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发挥作用,而不能像黄金那样具有储藏的职能。如果信用货币在中间环节停留时间较长,其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承担的商品流通中介的职能;另一方面,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影响下,其还将承受信用货币不断贬值的风险。就此而言,在信用货币不断超发的条件下,寻求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就成为信用货币实现保值、增值职能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随着信用货币发行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货币化将呈现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由价值形态向使用价值形态商品的转换,其主要表现为以前经过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又重新作为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参与商品流通。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将已经通过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而获得商品使用价值形态之后,再次将已经实现的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加入商品流通,实现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向价值形式的转化,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二手商品的交易,如二手房、二手车以及一些报废品的交易等。理论上而言,越是使用价值期限较长的商品,其剩余使用价值再次进入商品流通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房产等耐用品。此外,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一些将来某一种时点才能获得的使用价值,提前通过信用货币流通的方式实现其由使用价值形式向价值形式的转换。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发行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在数量上是一种相对匹配的关系,而作为未来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之所能够提前实现价值,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信用货币的超额发行密切相关。就空间上而言,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影响下,一些新发行的信用货币除承担当期生产的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之外,还进入那些不需要进行交换的使用价值形态产品的领域,以此进一步加快这些产品领域的经济货币化进程。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条件下,一些没有体现商品属性的产品如农村的土地、房产以及其他没有开发的自然资源等,先后通过以信用货币作为中介的商品流通,实现了产品的货币化。此外,在信用货币不断发行的影响下,还有一些信用货币通过追求货币价值保值、增值的方式进入金融市场,一方面通过货币资本投资的方式,参与实体经济的循环,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取一部分价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金融二级市场交易的方式,获取资本利得收入,以此实现信用货币价值的保值增值。
由此可见,在信用货币发行条件下,信用货币自身所具有的虚拟价值属性,决定了追求具有使用价值做支撑的商品或具有某种使用价值属性的“物”的支撑,成为信用货币实现其商品流通中介职能或其自身价值保值、增值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