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二小一个10岁学生遭遇同学“欺负”引发的舆情不断发酵,事件的具体原委曲直,估计各方描述都有出入,家长精湛的文笔在成功引起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很多质疑。我们很难还原最完整真实的情况。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校园霸凌”再次引起媒体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毋庸讳言,校园学生之间的“欺凌”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不会因为是哪种社会制度、哪种教育体系而有所不同,或者不存在。人是复杂的社会群体,在一个群体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社会现象,如部队中老兵欺负新兵,地痞无赖欺压乡邻一样。只是孩子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对这种事情的处理与承受能力都非常有限,同时,他们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欺凌现象非常容易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被欺孩子的性格与心理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该问题历来备受各个国家的关注与重视。我国教育部日前刚刚发文,专项整治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现象,就是这个原因与背景。
因此,对于此类事件,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坦然并积极面对,不必忌病讳医。既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也不必过虑。全世界都一样,哈佛也会发生类似事件,关键是我们需要及时处理,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要向一部分“熊孩子”与其家长严肃表态,不能当和事佬。和谐社会是有前提的,必须有是非的标准,不能事事都想说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新消息是海淀教委表态,今后坚决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这就很好。我倒是觉得不必把话说绝了,我们杜绝不了,但是我们保证及时反应,及时处理。
第二,就是需要在改变错误理念的基础上,调整、完善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加大、加强惩戒力度。近几十年,在一些舆论与专家的误导下,我们对于中小学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味强调赏识鼓励,没有了惩戒,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过度强调保护,而没有了严厉的惩处。在这种错误的理念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缺陷明显,比如教育部门一再强调老师与学校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包括罚站等各种惩戒手段都不能使用,基本上全面放弃了惩戒,是荒唐的,这也是校园霸凌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彻底扭转在青少年学生教育上的错误理念,赋予学校与老师基本的惩戒权力与手段,从校规上严格对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与惩戒。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引入强制性的惩戒与矫正手段,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不敢犯罪。
第三,在对“熊孩子”惩处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熊孩子父母给予警示,采取严厉惩戒措施。我们经常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父母或者一个问题家庭。校园霸凌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孩子。此类经常欺负同学的孩子,仔细梳理原因,从他们身上几乎可100%可以找到其父母的问题,可惜的是,这些父母往往不知错,我们有必要提醒、警示这类父母,使其认识到自身错误,不再贻害孩子。事实上,此类事件中,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作为有限,尤其是对于熊孩子的父母,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此次事件中,舆论聚焦于学校,对其批判很多,但遗憾的是对熊孩子的父母谈论较少(当然,事实不清不能轻易下结论),这恰恰是一个重点。
第四,受害者父母也需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反应过度,除了保护孩子之外,也不妨把这类事情作为锻炼孩子的一个契机。
我非常支持父母在这时候一定要站出来,坚定地支持孩子反对欺凌,但同时,我也不赞同父母把劲使大了,反应过度,甚至“神经质”。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群居动物,相互之间的欺凌如果不可避免的话,我们就不得不从小培养孩子应对和处理这种事情的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是“玻璃心”。当此类事情发生时,家长心态首先要好,在做好孩子疏导工作的同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种现象:虽然是错误的,但是未来也不可避免,也很正常,我们需要学会的是面对、解决,甚至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斗争。家长的好心态会传导给孩子,也就把孩子的负面情绪降到了最低。家长焦虑紧张,也必然让孩子焦虑紧张,因此,聪明的家长,需要聪明的处理方式,并借此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 这个社会本就是复杂的,你如何保证孩子未来不会遇到欺负他的人,欺负他的同事?如果现在不开始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心,一味保护,难道他进入社会后自然就会有处理与应变能力了吗?
此事的处理过程中,学校一开始的处理引起了媒体舆论的攻击批评,被指责有大事化小之嫌,具体真相可能还有待调查,但在类似事件中,很多学校的确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为什么学校在类似事件上经常会出现这类做法?
近年国内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学校成了无限责任公司,孩子出任何问题,那怕不是在学校里发生的,最后的责任也能赖在学校身上。孩子没有事情,很多父母都是“乖乖虎”,一旦孩子出点事情,父母从不检讨自己与孩子的问题,立马变身“公老虎”“母老虎”,大闹学校,蛮不讲理,造成学校日常管理与秩序瘫痪,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过度关注的神经质家长。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孩子的养育要求越来越高,还出现了一批专职母亲。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孩子过度关注,如养濒危动物一样养育孩子,孩子一点点的事情,都会引起家长的强烈反应、反弹,他们对老师与学校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吹毛求疵”,经常提出一些个性化,甚至神经质的要求。而这些苛责,所涉及的都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甚至有表面的合理性,让学校与老师苦不堪言。
凡此种种,让学校一旦遇到“事”,推诿、调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成为一个最现实的路径,而不是讲是非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我前面讲的原因,在一味强调没有原则的赏识和尊重下,不知错的“熊父母”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父母,学校实际上既没有手段,也没有权力处理。只要父母不配合,对孩子的惩戒又几乎都是禁止的,导致学校最后实际上无计可施,哪怕是道歉这种最基本和简单的事情,熊孩子及其父母也很难不愿去做到。如果你是老师或校长,你有没有想过,熊孩子、熊父母不公开道歉,你怎这么办?如果你强迫熊孩子在全校道歉,最后学校会不会被熊家长告上法院并败诉?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下,这几乎是肯定的。
说这些并非为学校和老师辩护,而是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的反思。家长如果能理性一些,不对学校与老师有苛刻的要求,不让学校变成无限责任公司,学校与老师还会怕、会躲吗?同时,相关部门更需要给学校与老师更多的管理权力,尤其是惩戒的权力与手段,让他们敢管、愿意管,从小就把小毛病治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还有那些过度关注的神经质家长,可能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故事,却因为你的反应过度,让孩子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的同时,加重了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当然,还有熊孩子,你可能现在占了便宜,但吃亏的是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