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经济货币条件下,其实质上是以某一种使用价值为纽带,通过“贷款按揭”的方式,提前实现对于信用货币所有者自身存在的未来使用价值的货币化过程。这里以一个从事劳动的工薪阶层为例,如果其通过“按揭货款”的方式获取未来20年的贷款,用于购买房屋,其实质上就相当于将其未来20年中以劳动力作为表现形式的部分使用价值通过“按揭货款”的方式,提前进行了货币化,从而实现了劳动力作为表现形式的部分使用价值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的转换。在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一一匹配规则影响下,理论上而言,不应该存在使用价值提前向价值形式转化的现象,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其在很大程度主要是由于信用货币超发引起的。换而言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将未来使用价值提前转化为价值,是现实经济运行中解决信用货币超发的一个重要手段。从使用价值向价值转化的全过程来看,在未来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情况下,其剩余使用价值转化为未来价值的数量就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向价值转化的总体数量,不会由于使用价值向价值转换形式的不同而出现数量的增减。有鉴于此,从未来使用价值向价值转换的数量来看,受本期部分使用价值向价值形式转化的影响,未来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换数量相对于正常状态下的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转换要相对较少[1],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信用货币的超发问题。如果未来信用货币供给不出现缩减,那么,现实超发的信用货币就不可能通过未来使用价值货币化的方式,来实现价值与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均衡,这部分信用货币仍将在未来生产期限内表现为剩余的信用货币。因此,在信用货币超发的条件下,通过未来使用价值货币化的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信用货币发行过多的问题。相反,由于劳动等未来使用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等未来使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受生、老、病、死规律影响,而使其使用价值出现提前终止,从而使劳动力未来使用价值的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运用是需要通过有效就业的渠道来实现的,由于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使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使用价值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劳动力使用价值向价值转换的不确定性。受此影响,一方面,劳动力会由于其无法实现使用价值形式向价值形式的转变,而导致劳动力无法偿还前期的贷款,从而造成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受部分劳动力使用价值无法向价值转换影响,未来经济发展中以价值作为表现形式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形态商品做支撑的经济发展总量就会出现收缩,其在经济增长上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如果未来信用货币供给不出现收缩,那么,在经济运行中必然会出现信用货币供给过剩的现象,这在一程度上会增加经济发展的泡沫成份。
经济货币化对于经济运行的主要影响(之二)
评论
6 views
(二)利用金融杠杆效应进行经济货币化所产生的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