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的春天来临 思考被忽略的投资机会


 

  这个题目不象标题党般讨巧,但希望做一点思考,严肃也好,无用也罢。

  近期一则新闻扎眼球:《美媒:报刊订阅量大增纸媒的春天来临》,这个题目有点离经叛道,要知道,这此年,“纸媒已死,零售已亡”,已是共识。

  但下面列出数字却出人意料:

  美国成为今年报刊订阅量增幅最大的西方国家,今年以来的报刊订阅量同比增长16%,是去年增幅9%的近两倍。

  根据路透社新闻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自去年11月特朗普胜选以来,《纽约人》周刊的数字和印刷版订阅量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其中来自全球新订户增加了109%。《大西洋》月刊的订阅量也出现类似增长,新订户增加了130%

  在我们观念中,谁还会去订报纸?网上的新闻与消息,或者自媒体,你想看什么都有,订纸媒,是不是脑子进了水?

  有人可能找到这个借口:

  全球老龄化的影响,老年人越来越多,使用网络不方便,或者遵从传统,喜欢阅读纸媒

  但是,从分析上看:

  研究表明,这一趋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年轻群体。18岁至24岁的美国年轻人报刊订阅量增幅由去年的4%升至今年的18%,25至34岁的年轻人报刊订阅量增幅由8%上升至20%。

  前述的《纽约人》增订用户中来自18-24岁,大西洋月刊的主要用户也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华盛顿邮报》一名发言人表示,“千禧一代”(18岁至24岁)订阅该报的增幅最高,《纽约时报》也出现类似趋势。 

       发生了什么?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下,许多传统行业面临关停与倒闭,报刊杂志、传统零售都是重灾区,但是就在极端看空之时,突然的逆袭,让人禁不住去思考:为何出现反转,互联网是不是真这样强大?

  当互联网兴起,免费成为主流的时候,信息过载与质量低下,已经成为趋势。

  信息的用户,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瞬间获得几万条相关信息,但是,你会发现,大部分信息类同、缺少价值,甚至是虚假的,需要花时间筛选、甄别。

  而高质量的付费内容,相对靠谱、节约时间,成为精英人士选择的主流。过去有一句话叫:免费的东西最贵。

  过去,纸媒和实体零售之所以在互联网大潮攻击中溃不成军,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固有的群体与模式,太容易赚到钱,因而忽略了对内容与服务的极致追求。

  这给互联网模式发展的机会。

  但是,随着近年互联网快速发展后,一些敏锐的用户发现:互联网模式有它的缺点:量大质糙 无论筛选信息还是商品,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逐步成为浮出水面的成本 。

  美国:付费的精品内容逐步复苏

  不仅是象《纽约客》、《大西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类内容优势纸媒,在最初一轮互联网攻击下,迅速调整策略,优化内容,夺回市场。

  另外,象拍摄《纸牌屋》的奈飞公司,或Spotify,收费的高品质内容,也受到欢迎,而耐人寻味的,这些收费的传统媒体,其新增受众,恰恰是当年最容易接受互联网的年轻一代。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付费的信息,比如:***老师的付费语音,帮你知识速成等等,这些,我个人理解:只是过去陈安之《成功学》的升级版。

       新零售崛起:互联网又失一城 

       年初传京东入股实体店的“永辉超市”,阿里牵手“苏宁”

  线上电商,似乎突然变脸,下沉到实体零售,个人认为,也是这一趋势的显影。

  电商的崛起,与“性价比”被过度夸张有关,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增加,购物过程中:服务,体验,互动等一系列因子会被慢慢捡拾起来。

  电商在欧洲和日本,并没有象在中国这样水漫金山,打垮一切,背后是其零售体系背后的服务价值、购物体验、民众收入等因素的支撑。

  中国的新零售,慢慢在学习中成长,并且成绩不斐。

  永辉超市发布2017上半年业绩:上半年实现营收283.17亿元,同比增长15.5%,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56.9%,营收和利润增速符合我们此前预期。分季度看,Q2 营收较Q1 明显提速,Q2/Q1 营收增速分别为17.6%/13.8%,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5.5%/57.5%,公司业绩表现靓丽,主要受益于经营效率提升、毛利率增长以及利息收入增加。

  一个叫创优名品的实体零售店横空出世,不到三年,全球开了1400家店,年销售突破50亿,2016年100亿,到2020年计划600亿,其在马来西亚的店开业排队人群绵延200米.... 

  结局

  从纸媒的复苏,以及电商的下沉,我个人认为:未来互联网未来发展的速度会放缓,对品质、内容的需求,再度可能被唤起,形成投资的机会。而这一块恰恰是目前被市场低估的。

  与其说互联网模式颠覆传统行业,倒不如说是:促进这些行业快速改革。在校枉过正的再平衡中,自然有投资的机会。

  在中国,互联网模式,即低价或者免费的模式,还将发展,但速度会放缓,而实体店、收费内容之类的将慢慢起来,速度会慢于海外欧美,原因在于:

  对性价比的追求仍是主因

       国民意识提高仍需要时间 

最近看一段《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的视频,感觉现在社会部分精英其实仍然是所谓的“精致利已主义者”,对物质、地位的追求,移在较前的位置。

  精英都如此,那平头百姓,收入不多的屌丝青年,又该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