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7】06 伏羲时代


 【历史研究201706  伏羲时代

何中良

 

《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摘录)

 

第四节  伏羲时代

 

在上面《盘古时代》一节中,我们已经确定:

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

盘古时代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共计4603年。

盘古时代之后是伏羲时代,下面介绍确定伏羲时代的过程。

 

一、 古代文献记载

 

《易传·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

《易传》认为,中国历史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

《帝王世纪》记载:

太昊庖牺氏。疱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一号黄熊氏,在位一百一十年。

   

二、 伏羲时代的确定

 

宋代郑樵《通志》记载:

“天皇,自伏羲至无怀,十五世,千二百六十年。”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

“太昊伏羲氏,都陈,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畜牧,以龙纪官,作书契,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帝崩葬于陈。”“帝神灵首出,开物成务,立极万世,在位一百一十有五年而崩,传十五帝,……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而神农氏作。”

《历代通鉴辑览》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伏羲氏至神农氏的时间间隔共计1260年。

下一节《1.5  神农时代》中我们可以确定:

神农元年(公元前4094年)丁未年;

由神农元年往前推算1260年,就可以确定:

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

从伏羲元年至神农元年就是伏羲时代,因此可以确定: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共计1260年。

伏羲元年和伏羲时代的确定,完全与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相符合。

   

三、 伏羲历法验证

   

伏羲时代最伟大最突出的贡献是伏羲画八卦,制定伏羲历法。

《易传·系辞下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资治通鉴外纪·包羲氏》记载:“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则而象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造八卦。始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因而重之,爻象备矣。筮之。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始名官而以龙纪。有甲历五运,象法乾坤,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继天而王,为百王先。”

《通志·三皇纪第一》记载,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卦有三爻,重而为六十四卦,名曰连山,象法乾坤。” “命子英为潜龙氏,造甲历,起于甲寅,日月岁时自此而生。

伏羲历法历元甲寅年,即伏羲历法历年是从甲寅年开始的。

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伏羲即位;

伏羲八年(公元前5347年)甲寅年,命子英为潜龙氏,制定伏羲历法。

查《寿星万年历》5.05可知,

公历      公元前5347129日(冬至);

农历      癸丑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冬至);(农历建寅);

农历(干支)  癸丑年甲子月癸丑日(朔日)(冬至);

换算:

伏羲历     甲寅年一月一日(元旦)(朔日)(冬至);(伏羲历建子);

伏羲历(干支)  甲寅年甲子月癸丑日(朔日)(冬至)(元旦);

伏羲历建子,以子月为一月,子月冬至日为一月一日(元旦)。

公元前5347129日,即伏羲历甲寅年一月一日,完全符合“是岁朔旦冬至,得天之纪,周而复始。”的制历标准。

因此可以确定,伏羲历法历元(公元前5347年)甲寅年,完全满足古代文献“造甲历,历起甲寅”的要求。

伏羲历法继承盘古历法的原理和方法,规定一岁366日,一年360日,历月长度是30日,五年一闰(每五年增加一个闰月)。

伏羲历法是中国第二部太阳历法,也是世界上第二部太阳历法。关于伏羲历法的详细论述,请看第二章(2.5  黄帝历法)。

不仅如此,还有更加神奇的历史记载:

《古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记载,“昊英氏进历于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按照这条历史记录,伏羲历法应始于甲寅年甲子月甲寅日(冬至)。

查《寿星万年历》5.05可知,公元前5347130日就是伏羲历甲寅年甲子月甲寅日

按照伏羲历法和《古三坟》记载,公元前5347130日(甲寅日)是冬至日

按照《寿星万年历》5.05可知,公元前5347129日(癸丑日)是冬至日

由此可见,伏羲历法《古三坟》关于甲寅年甲子月甲寅日(冬至)的记载,与《寿星万年历》相差一日,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这充分证明,伏羲历法与《寿星万年历》都是正确的,确定伏羲历法历元为公元前5347年(甲寅年)是正确可靠的。

伏羲历法证明,我们确定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是合理的,确定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是正确可靠的。

 

四、 伏羲时代的考古学证据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

伏羲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资料如下:

1、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2800年)(甘肃天水大地湾):

大地湾文化遗址,19781982年开始发掘研究。

大地湾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

大地湾文化首先发现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大地湾,距今7800—4800年。大地湾文化原始建筑、农业起源和文字起源等多方面,均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

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距今约7000多年,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这充分说明,大地湾文化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渭水河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大地湾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9c57e3fada54f5e3b48f31e7

2、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河北武安磁山):

磁山文化遗址,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1973年再发掘。

磁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粟(小米),主要生产工具是石镰、石铲、石刀、石斧和石磨,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磁山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其中储藏小米至少在5万公斤以上。

磁山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6c63514ae673191808f7ef30

3、新乐文化(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800年)(辽宁沈阳新乐):

新乐文化遗址,1973年首次发掘,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乐文化,因辽宁沈阳新乐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又称新乐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300~前4800年。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是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器形有斧、铲、凿、镞、磨盘、磨棒等;还有细石器。发现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房址。新乐文化出土的煤精制的圆泡形饰、坠饰和珠等,是中国最早的煤精工艺制品。陶器多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并常饰有压印的字形纹和弦纹等,种类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

4、裴李岗文化(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600年)(河南新郑裴李岗):

裴李岗文化遗址,1977年至1982年发掘,2001年公布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300年~前4600年。

裴李岗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814b07d8f3d9f87432fa1c0d

5、北辛文化(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100年)(山东滕县北辛):

北辛文化遗址,1964年发现,1978年冬和1979年春发掘,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由于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山东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

北辛文化年代在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100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北辛文化

(来源  http://baike.baidu.com/image/3c2c4bfb2825c42d6c22eb3f

6、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浙江余姚河姆渡):

河姆渡文化遗址,1973年发现,1973年~1978年发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遗址的最大特色是,出土的稻谷数量多达24万斤(折合120吨)以上,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35e940dfd27ae1004854037b

    河姆渡文化时代属于伏羲、神农、黄帝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3475年)。

7、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河南三门峡仰韶):

仰韶文化遗址,1921年发现,19516月第一次发掘,19613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981年进行第二次发掘研究。

仰韶文化,1921年发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948bcfc854fa7b287f3e6f99

8西水坡文化(公元前4600年~42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

这里必须特别介绍一下1987年发现的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

濮阳西水坡遗址

(来源http://cul.shangdu.com/fg/20111012/354_460652.shtml

19875月至1988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

第一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 ,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

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

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

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6460±135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充分证明“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概念在公元前4500年的伏羲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同时也充分证明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紧密联系的“二十八宿”的概念也产生了。这是伏羲历法的实物证明。

9、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四川巫山大溪):

大溪文化遗址,1959年和1975年曾3次发掘。

大溪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 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 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 长江中游的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大溪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cebd00177d0c4f424b90a770

10、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山东泰安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于山东泰安市汶河乡大汶口镇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公元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带,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

(来源http://baike.baidu.com/image/ca52575483f9df6d574e0030

11、马家滨文化(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100年)(浙江嘉兴马家滨):

马家滨文化遗址,1961年发现。

马家滨文化因浙江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距今6250年-515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包括浙江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江苏吴县草鞋山、常州圩墩等遗址。陶器主要是红陶,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还有不少玉器。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发现有籼稻粳稻等遗存。

综上所述,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新乐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西水坡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滨文化、等等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资料证实,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的确定是可信可靠的,是完全正确的。

 

五、 伏羲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综上所述,伏羲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如下表1-3所示:

1-3  伏羲文化遗址考古年表        (何中良 编制)

序号

伏羲文化遗址

考古年代

地区

发现时间

1

大地湾文化

公元前5800年~公元前2800

甘肃天水大地湾

1978

2

磁山文化

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

河北武安磁山

1933

3

新乐文化

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800

辽宁沈阳新乐

1973

4

裴李岗文化

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600

河南新郑裴李岗

1977

5

北辛文化

公元前5300年~公元前4100

山东滕县北辛

1964

6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

浙江余姚河姆渡

1973

7

仰韶文化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

河南三门峡仰韶

1921

8

西水坡文化

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4200

河南濮阳西水坡

1987

9

大溪文化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

四川巫山大溪

1959

10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

山东泰安大汶口

1959

11

马家滨文化

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100

浙江嘉兴马家滨

1961

从《伏羲文化遗址考古年表》可以看出:伏羲时代,中华民族遍布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并在黄河流域大力开发,建都河南淮阳,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开始由华南地区向华中地区转移。

伏羲文化的最大特色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多达24万斤(折合120吨)以上,磁山文化遗址储藏小米至少在10万斤以上。这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充分说明伏羲时代原始农业生产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伏羲文化遗址考古年表》表明,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的确定是正确可靠的,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的确定是正确可靠的,满足《易传》、《帝王世纪》、《通志》、《资治通鉴外纪》、《路史》、《历代通鉴辑览》等等历史文献的要求。

   

 

 

六、 伏羲时代大事年表

   

古代历史文献关于伏羲氏的记载比较混乱,《路史》关于伏羲氏、共工氏、女娲氏的记载比较清楚。

《路史·太昊纪》记载,太昊伏羲氏,“在治百六十有四载,落,而女媧立。年百九十有四,葬山阳,都于宛丘,故陈惟太昊之虛。”。

《路史·共工氏传》记载,“共工氏,羲氏之代侯者也,是曰康回。……太昊氏沒,俶乱天常,窃保冀方。……女媧氏戮之,共工氏以亡。凡四十有五载,落,有子不才,終死為厉。”

《路史·女皇氏》记载,女娲氏,“太昊氏之女弟。…… 太昊氏衰,共工為始作乱……,於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与共工氏较,灭共工氏,而迁之。……女娲氏乃立,號曰女皇氏。”“治百有三十載而落。”

这里必须说明一下,人们对古代氏族社会的描述是一种虚拟的氏族关系,伏羲氏在位164年,不是伏羲个人行为,而是伏羲氏的氏族历史。我们对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的历史记载,都应当这样理解。这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特色,曾经迷惑了不少人,引起各种怀疑和非议。我们把“伏羲氏在位164年”看作伏羲氏统治164年,就能化解各种怀疑和非议,使中国古代历史记载走向正确的轨道。这一点应当引起大家注意。

清代《历代通鉴辑览》记载:

“太昊伏羲氏,都陈,始画八卦,教民佃渔畜牧,以龙纪官,作书契,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帝崩葬于陈。”

“帝神灵首出,开物成务,立极万世,在位一百一十有五年而崩,传十五帝,曰:女娲氏、栢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浑沌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一千二百六十年而神农氏作。”

综上所述,伏羲时代,中华民族遍布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伏羲氏是氏族社会的代表,伏羲氏建都于陈(河南淮阳)。伏羲画八卦,作书契,作甲历,制嫁娶,造琴瑟,发展了原始农业、原始编织业、原始制陶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伏羲文化,建立了原始父系氏族国家。

《伏羲时代大事年表》如下表1-4所示:

 

 

1-4  伏羲时代大事年表      (何中良 编制)

序号

伏羲时代

大事记

1

伏羲元年(公元前5354年)丁未年

伏羲氏即位、都陈(河南淮阳)

2

伏羲八年(公元前5347年)甲寅年

命子英为潜龙氏、制定伏羲历法

3

伏羲一百六十四年(公元前5191年)庚寅年

伏羲氏帝陟、葬于陈

4

伏羲一百六十五年(公元前5190年)辛卯年

共工氏开始乱政

5

伏羲二百一十年(公元前5145年)丙子年

共工氏被女娲氏戮之、女娲氏即位

6

伏羲三百三十九年(公元前5016年)乙酉年

女娲氏帝陟

7

伏羲三百四十年~伏羲一千二百六十年

(公元前5015年~公元前4094年)

(丙戌年~丁未年)

栢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骊连氏、浑沌氏、赫胥氏、尊盧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依次即位。

2017-1-1何中良摘录于《现代易学原理》第一章第四节 伏羲时代)

 

《现代易学原理》作者  何中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