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两会之供给侧改革的真正奥义


  供给侧改革提出一个多月来,有广泛的讨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继续突出了“供给侧改革”。在新闻稿中是这么说的:

   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五大政策支柱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会议认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供给侧改革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讲这就是供给学派的理论,是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因为针对当年4万亿的非议络绎不绝,认为经济形势无论如何低迷都不应该干预的观念有了极大的市场。尽管政府几次三番地说不施行大规模经济刺激,但是“供给侧改革”的说法还是被认为是决策层极大的让步。供给学派的要点非常简单,简单到像儿戏,其实却是有个著名的餐巾纸传说。供给学派认为,税率太高则产出减少,所以要想扩大产出,最关键的就是减税。减税之后,在利润的刺激下,资本自然会扩大生产经营。

  这种武断而幼稚的说法曾经在美国的80年代,在里根当总统的时候被重视过。或者说正好迎合了里根搞自由主义的需要。这种说法隐含的内容是利润它一直在那里,就看是政府还是企业得到它。实际情况当然是非常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国家的这个“供给侧改革”却并不是供给学派的“巫术”。虽然都有“供给”二字,从一开始就表述得很清楚:所谓供给侧改革,主要针对的就是两点:一是从生产角度来看,许多产品的产能过剩,需要"去产能",已经生产出来的需要“去库存”;二是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许多商品有着巨大需求,但是国内产品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国外购买。此外,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还是不够。

  所以“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就是过去整天在讲的“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甚至回归得更早,“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供给学派”,二者相去甚远。减税当然是目前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包含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之中。与以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这次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是鼓励购买和投资,而是用于减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中这样写道: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