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融了吗?看融合发展,如何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鲶鱼”现象

互联网科技企业小米,以“专注、极致、口碑、快”的参与感营销、价格屠夫式的凌厉打法冲击了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刷新了以厚重著称的装备制造企业们的三观。从此,制造业企业、甚至所有企业,将互联网元素,纳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被隆重的提上了议事日程。

此情此景,黑马之姿杀入手机制造业的小米,似乎充当了激活企业互联网元素的那条“鲶鱼”,然而,故事至此,远远没有结束。

早在2011年就成立的顺为资本,由雷军出任董事长,许达来任CEO,旗下管理着7.5亿美元规模的美元基金和10亿元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已经投资近100家公司。其中包括多个新型制造业公司,如造出了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在智能硬件领域投资的20多家硬件公司的较强布局,与美的玩跨界合作发布的i青春真智能炫彩空调,再到近期小米4K版无人机产品的即将上市。

小米或者小米们,在扮演激活传统企业互联网元素“鲶鱼”角色的同时,跨界合作、颠覆融合,已经成为新商业时代重要的丛林法则。

 

12014年小米(雷军)系投资布局

再如,201412月,视频企业乐视宣布要涉足汽车制造业,打造“超级汽车”,并重新定义自己为 “全球首家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时至20171月,乐视造车已经由传言变为现实,且乐视汽车主打产品法拉第未来,已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展上亮相首款量产车FF91

 

                     图表2:互联网车企乐视造车

 

 

不可否认,电动车智能化不足等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乐视汽车的发展,但乐视的互联网汽车公司法乐第,带给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冲击、启示却历久弥新。

小米、抑或乐视等等“鲶鱼”类新型企业的案例,从本质来看,仍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产业变革、科技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变革

历经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核心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智能化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跨界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体系。

                                图表3:新工业革命以智能化为核心

 

 


 

 

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多方面改造升级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融合发展在制造业多领域开花

互联网应用呈现从消费领域向制造业领域扩散的态势,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一、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打造正当时。

互联网元素广泛纳入企业各个环节之后,数字信息技术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个环节,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电子、航空、机械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全球多地协同研发体系,家电、服装等行业企业打造客户从设计、研发到配送全过程深度参与的开放式研发体系。

图表4:融合发展广泛渗透进制造业研发设计体系

二、生产性服务业成制造业转型升级引擎。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确定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政方针。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专业化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以电子商务为主要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16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超20万亿元,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形成的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百亿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达到20个以上、50个以上。传统B2CC2C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转变,电子商务从交易平台向生产平台转变。

图表5:电子商务为主要载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三、新模式新业态此起彼伏涌现。

制造业加互联网,各个环节融入互联网元素成必然的大势所趋,互联网加速向制造业领域渗透融合,融合发展成为大互联时代条件下,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呈现此起彼伏的涌现态势。服装产业红岭制衣的高端个性化成衣定制,海尔的人性化智能家电推陈出新等等,多个行业正在兴起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型生产方式。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小米无人机、乐视汽车、百度无人驾驶等新型互联网科技制造企业,或称为“独角兽”,各竞风流。各个企业的制造业+互联网化改造如火如荼。在线监控诊断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开始普及。

图表6:融合发展,促使制造业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

 

四、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风起云涌。

围绕产业生态圈打造的孵化、创投活动甚嚣尘上,新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构建,促使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风起云涌不断涌现。线上线下紧密互动的孵化器、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创业创新载体快速发展,聚集中小企业、创业者的线上“双创”平台初具规模。如中航工业基于已有的技术、设计、制造和产业链配套等优势资源,定位于“互联网+开放创新+研发协同+智能制造“的开放创新和联合创业平台-中航联创平台“爱创客”已集聚3.5万创客用户、1000多位资深专家、8000多项制造技术和10000多项设计技术。

图表7:中航工业-中航联创平台“爱创客”

 

制造业融合发展遇瓶颈

当前,我国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然而在全面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顶层设计不清。

融合发展是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工业互联网架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多层面、多角度问题的系统工程,所需架构的顶层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弥补基础配套的不足,也要高瞻远瞩构筑面向未来的竞争力“护城河”。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中国制造2025》及系列“1+X”规划体系。  

“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明确了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的产业发展方向,力图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升级。但顶层设计赖以推行的制造业“互联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人才服务保障等重要元素,由于职能部门的权限划分、职责藩篱,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执行合力。各级地方政府蜂拥而上,脱离具体发展阶段大干快上的产业作风及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端产业低端化、产业园空心化概念化的不良局势,客观上对“新型产能过剩”现象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平台支撑力弱。

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求迫切,但目前基于互联网基础、贯穿融合发展理念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产品及技术创新,组织管理与时俱进的优化,新型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制造企业,受制于传统的企业基因及多方面思想桎梏,对于“双创”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双创”平台建设的规律把握不准,在“创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实操中,极易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三是应用水平低。

我国很多企业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认识欠缺和操作技能不足,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程中,面临“综合集成”的“天堑”跨越困境。根据工信部相关数据,我国仅有约14%的企业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的初级阶段,融合发展面临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足、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机构僵化、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起步期。

四是核心技术缺。

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融合发展需求。

五是安全保障少。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安全模式和安全规则缺失,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

六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双创”平台、服务型制造等新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需要在科技创新、财税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结束语

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上的一场“综合性体育竞技”,既考验着身为“裁判员、服务员”的政府部门,也对身处转型升级发展洪流中的“运动员们”制造业企业,提出了“铁人三项”的综合技能考验,“更高、更远、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无形的赛场也会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