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为管理者的习惯,以及由此而来的愿景和价值观,总是通过自己从事的职能型和专门化工作形成的。职能型专业人士对技艺有着很高的标准,力争成为“全县最棒的石匠”。对工作不施以高标准是靠不住的。它败坏管理者,也败坏下属。但这种职能型和专门化工作对专业技艺的追求,同样也有危险。它往往会让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偏离企业的整体目标。职能型工作本身成了目的。太多时候,职能型管理者不再根据对企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绩效,而只按照自己技艺的专业标准来衡量。职能型管理者爱根据技艺评价下属,并据此给予奖励和晋升。
若不加平衡,职能型管理者对技艺的追求会变成撕碎企业的离心力,把企业变成职能型王国的松散联盟,每个王国只关心自己的手艺,独守自己的秘密,只想扩大自己的疆土。当前正在进行的技术变革,极大地加剧了这种危险。管理的层级结构也在加剧这一危险。”老板”做的事、说的话、甚至老板最不经意的评论、习惯和举止,在下属眼里也变得像是盘算、计划、别有用意。给下属造成如此误导的管理者并不是有心要这么做——尽管这是个普遍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套管理者及其上级都看重工作本身要求(而不是老板脸色)的管理结构。强调行为和态度解决不了问题,反倒有可能激化问题,因为它让管理者对人际关系变得更刻意。
职能性专业人员只对自己的职能负责,而看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是今天企业中的普遍现象,很重要原因就是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和业绩评估造成的。
从组织结构来讲,今天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职能建立组织结构,目的似乎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提升专业水平,但实际上却割裂了业务流程。企业内的工作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实现的,但是业务流程不是纯粹功能的流动,而是由不同功能的个人组成和相互配合、由各专业人员合作实现的,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责任,业务流程才能产生更好的成果。今天企业的业务流程抽离了人的因素,只看到工作本身的流程化属性,“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每个人只有自己专业的目标,而没有整体产出的目标,其结果是没有人对业务流程的最终结果负责
从管理层级来说,企业中似乎只有最高管理层需要对企业的整体绩效负责,但是他们也负不了责,因为他们并不具体做任何工作。其他管理层则只对自己的职能负责,他们往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来争夺企业的资源,并根据能获得的资源来显示自己的功能的地位。各种不同部门之间的摩擦、政治斗争和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却对绩效没有丝毫贡献。
有一句话说:“加入一家公司,离开一个老板”。在科级制企业中,员工只对顶头上司负责。人们怀着对公司的名誉憧憬加入一家公司,却因为无法忍受顶头上司而离开。以功能和专业形成的组织结构,与上司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资源和机会,这促成人际关系的腐败:阿谀逢迎的人可能比勤奋工作的人升级更快。
腐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缺乏对企业绩效目标承担责任造成的。当管理者的业绩衡量是根据功能和短期结果,而不是根据企业的整体绩效去衡量的时候,就在鼓励腐败的行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销售企业向渠道的压货。记得有一年年底,IBM公司为了达成当年的业绩指标,向渠道大量压货,占用了渠道大量资金,不仅第二年几乎花了半年时间把压货卖完,还造成了渠道只需要拥有资金,根本不具备销售能力的后遗症。
目标与自我控制的管理是管理哲学。以实现企业整体绩效为目标,并且能够看到自己的贡献,才能激发出各专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每个人都有个人目标,不能整合到企业目标上,就只会分散和滥用企业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