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阳明


 初识阳明

喻建国

在余姚旅游时见到了王阳明的雕塑,“王阳明”这个名字,听说过,但是我却对他毫无了解,还是到了耄耋之年方才对他有了接触,这位曾经影响了中国近五百年的中国哲学家以前却对我这位还活着的耄耋如见新人,这里既有我的孤陋寡闻,也有我所居留的世界对他的封闭有关。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去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途中还遭锦衣卫追杀,他假借投江自尽逃过一劫。龙场属贵州山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瘴疠气盛,要存活下来需要应对自然考验的功夫。他在痛定思痛中悟出了哲理的大道,点出了《大学》中心思想的新内蕴,迸发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 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自成中国自家的心理学,参透世事人心,铸成一代圣哲。阳明心学高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用神奇的智慧精髓,修炼人们强大的内心,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托鹏程,万里翱翔。

存在,万端。心不及,无一有感,心所及,有感一二。个体所处的存在,不胜内蕴外显,无一可能全悟。若心不在,别说全悟,连一识皆无,若心有所触,则识一二矣。这不就是认识的真谛吗。

领悟一下吧:就在你现在的所在,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你的目前,就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感一感,你就对你的目下有所认识了,当然这仅仅是目下的零零碎碎。如果你没有了解一下的愿望,无心于此,目下对你来说,什么都没有。

存在是客观的,永远的,不尽的;对存在的认识总是片面的,暂时的,局部的。无心无认识,有心方有点点滴滴的认识。

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经被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尊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也曾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那就是阳明心学。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这里的“知”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这里的“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这里的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行不能分为两截,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