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近年来从事证券与经济研究工作所撰写的分析及评论文章,内容涉及宏观经济、产经、金融、证券、社会热点以及公共政策等方面。这些文章绝大部分已在各类财经、证券报刊发表,许多观点和分析评论被广泛转载,并产生了市场反响。此次结集出版,不为敝帚自珍,实为回顾中国经济近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近些年来发生了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剧烈动荡与经济下滑,其后美欧经济复苏分化进而引发大国间博弈,伴之以中国经济体量、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上升。在内部,中国经济转轨换挡,城市化与劳动力供需产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速由“超高”阶段向“中高速”阶段转变,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促转型,补短板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交替成为阶段性工作重点。政策对问题的应对得失相伴,交织着市场各种参与主体的希望与失望、砥砺与踯躅、汗水与昂扬,这些都值得我们珍重和记忆。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时代发展变迁背景之下若干经济政策酝酿、决策、改革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片段和历史事实。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华牌”列车运行于国力复苏的快车道上,并在几次外部重大冲击中保持了定力,国运继续运行在上升途中。由社会酝酿与决策层政策设计推动、引领,每一个国民在对各自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中一起成为建设者。其间,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也不断出现问题,一些领域的进步甚至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彷徨抱怨,而应当是在解决问题中克服困难、坚定前行,最终走向成功与辉煌。“坐而论”更须“起而行”,借由对产业经济、公共事件与公共政策的评述分析,本书也是作者作为经济研究者的理性建言,这种建言遵循了建设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原则,一些建议已经转化成为具体的政策实践。而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同时基于稳妥审慎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对于存在与发现的问题理性面对,不回避、不抱怨,探寻适合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实际的科学路径,是各方需要持续探索的时代命题,也正是贯穿全书的精神主线与努力目标。希望这些建言能够为读者的学习、实践带来更多启发与思考,如是,本书也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本书按所聚焦的内容分为12个专题,涵盖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历程中人们所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包括宏观经济稳增长、促转型以及财政体制改革、货币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宏观调控、国企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股市改革、行政监管改革、社会改革等,这些内容通过对改革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揭示与剖析,从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思路与对策。最后一个专题探讨的内容涉及制度综合环境与人的思想观念、认识、社会情绪与心理预期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方面的改革对推进社会进步具有更长久、深远的意义,笔者将这一改革称为“培育良制的社会土壤”,唯有具备丰沃的制度环境与思想土壤,才能结出美好社会的丰硕果实。全书以聚焦“改革”作为主线,串联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框架,因而谓之“改革中国”。
后 记
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发表或者出版之后,也就成了“公共产品”。能够在本职工作范围之内将自己“内在”的研究思考“外溢”成为“公共产品”,从而引发社会共同的关注与思考,最终达成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力量和目标,一直被我视为莫大的荣幸。
本书虽然是我对财经热点与经济社会变革观察思考的成果汇集,但这些成果中的相当部分,却是与媒体互动、合作的结果。
我在“前言”中已经提及,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已在各类报刊媒体发表过,这些文章在当初写作时,仅有少量篇幅是我主动撰写与投稿的,其他大部分内容是由报社编辑、记者约稿完成;而约稿部分,有的是自主选题,有的是划定了言论范围的“命题作文”。值此本书出版之际,请允许我向本书内容涉及的几位合作媒体编辑、记者表达诚挚的谢忱,他们是中国证券报》评论版编辑李刚先生,《上海证券报》评论版沈飞昊先生,《证券时报》评论版黄小鹏先生,《新京报》评论版常慧芳女士、陈白女士,《深圳特区报》评论版邓辉林博士、尹传刚先生,《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版刘晓忠先生等。是他们最初的邀约、互动以及其后的编发,促成了一篇篇观察思考评论文章的完成与最终呈现。惰性与拖延是大多数人的习性,而我远不是特别勤奋之人,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事务繁忙也的确不是借口,因此如果不是上述朋友约稿起到激发、催促作用,我自己主动所发的言论内容一定不会有这么多,也就不会很快有这本书的出版。出于个人发展等各种原因,这些媒体中的一些朋友已经离开了原岗位,但在互动过程中留下的友谊已经成为珍贵记忆。感谢你们,当然文章的缺点与不足由本人承担。
另外想说明的是,本书所涉及的话题在发表时大多属于当时公众所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报纸发行对象与定位、要求的不同,文章的行文风格以及容量也有所差异。大体的情况是:专业类报纸注重数据、逻辑与专业度,篇幅相对长一些,问题讨论的过程多属正襟危坐,行文较为严肃;都市类报纸更讲求趣味与可读性,篇幅容量相对较小,因而内容与形式相对较为生动、活泼一些。对于这些差异,相信细心的读者已有所感受。但差异的仅只是行文风格,一致与不变的是同一作者以实事求是的观察为出发点,以此推动问题解决的理性与建设性态度。
感谢我所供职的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建军博士、党委书记王耀南女士、董事长李舫金先生作为分管领导、公司以及集团领导,对我在工作上的信任和支持。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财经编辑部主任鲁培康先生对本书的框架构建、编辑修葺以及最终出版所付出的大量辛苦工作。
最后尤其应当感谢的是读者诸君的阅读。读者是最终的评判者,笔者一直认为,在信息过剩甚至泛滥的当今时代,您的阅读、哪怕只是在书架旁驻足停留翻阅,即是对作者的最好奖赏。希望本书能够助益于您对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现实与政策方向的正确理解与思考,进而在思考中共同为推动政策、制度的完善与优化贡献出自己的,并最终汇聚成我们大家共同的正能量。
作者谨志
目 录
稳增长:新经济复苏需着重提升增长质量/1
从春运看新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新潜力/1
“稳增长”政策推进需破除认识误区/4
稳增长应更多依靠改革红利/6
改革是当前经济的核心推动力/9
中国经济依旧具有巨大的增长张力/12
新一轮复苏应着重提升增长质量/15
促转型:可持续增长不能承受之重/23
雾霾漫天,中国经济发展持续性到了危急关头
——写在上海空气质量指数创下重污染纪录之际/23
在更高水平上重构公平发展新秩序/25
货币超发凸显中国经济体制结构亟待转型/29
换挡期”政策目标重在调结构惠民生/33
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37
财政体制改革需重点厘清的几个认识问题/37
地方债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41
税制改革期待新的破局/43
房地产税推出仍需凝聚共识/45
房产税这步棋牵动经济社会改革大局/48
对政府监督,始自财政预算“阳光化”/52
应对楼市刚需应当降税而非增税/54
普惠民生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57
货币政策与汇率改革:以匹配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为归宿/64
货币政策调整应匹配经济转型目标/64
以改革促市场形成货币政策的新“适应性预期”/68
货币政策延续总量稳定下的结构调整思路/71
货币政策过度“宽平衡”不应重现/74
人民币波动步入新平衡期/76
流动性紧平衡推动市场转向理性预期/79
以大国货币目标审视人民币汇率波动前景/81
人民币加入SDR为国内金融改革“外力加锚”/86
产业政策优化:因势利导重在规范/90
依靠制度监管确保P2P网贷规范发展/90
回归居住功能是楼市健康发展的前提/94
对保障房实施封闭运作是正本清源之举/97
小产权房清理应纳入全局规划/99
推进保险业健康发展是巨大的惠民工程/10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会议经济”/104
比亚迪收缩是对市场规律的回归/106
正确认识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108
宏观调控:重在前瞻与顶层设计/114
稳定房地产市场需综合性配套改革/114
依靠制度优化降低企业高杠杆风险/120
重大公共工程呼唤更好公共决策/126
防通胀“总动员”:治标更需治本/128
反房地产暴利不能只盯着开发商/130
政府必须对保障房建设承担主导责任/131
国企改革:厘清“盈利”与“公益”的边界/135
国企“盈利”与“公益”的边界应当清晰/135
混合所有制改革需找准利益诉求“交集”/138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若干热点问题/141
国企改革应紧盯全民福祉提升这一终极目标/147
IPO开闸能否助力升级版地方国企改革?/152
央企改革向何处去?/155
让央企分红复归“全民所有制”本位/15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原创活力/160
提升内生增长力亟须加快民资开放/160
供给侧改革应着重激发市场原创活力/163
制造业升级转型是行业资本与劳动要素报酬提升的关键/167
“房市求解”需多项改革配套进行正本清源/169
电信与联通,暂不合并为好/171
股市改革:重在秩序构建与机制优化/174
中国版“401K计划”呼唤深化股市治理/174
沪港通为优化A股制度提供契机/176
社会监管是注册制改革重要环节/179
注册资本不设限关键在细则落实/183
持续经营能力是优先股成功推行的基础/184
优先股的市场效应需理性分析/187
“壳”公司高溢价的三个原因/189
T+0交易制度应审慎推行/192
长江证券“包销门事件”表明市场机制在起作用/195
道德拷问更需关注制度成因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潮”的背后/197
光大“乌龙指”事件呼唤制度建设与“职业敬畏心”回归/200银行业当避融资饥渴症/202
“体外公司”拷问A股治理/204
券商创新需夯实制度基础/207
完善发行制度促进一二级市场均衡/211
股指期货不是洪水猛兽/216
救”与不救”本不是问题/221
股市需要温和的“创造性泡沫”/223
查处董监高违规减持应当常态化/226
资本市场开放再度迈步
——写在“深港通”开通之/228
注册制暂缓实施凸显新三板战略价值/230
行政监管改革:做好分内之事/235
依靠制度监管确保P2P网贷规范发展/235
强化动态监管重在行动落实/238
将制度改进与行政问责落到实处/241
保障房乱象呼唤监管制度优化/243
煤电博弈,价格管制不能承受之重/245
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有待优化/247
电荒与产能闲置共存凸显行政管制困局/250
行政管制应该超越于“突击”解决问题/251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中的政府管制及其改进空间/253
社会改革:遵循民生出发点/267
“万宝之争”:资本与实业互动应回归规则/267
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需坚守法律底线/270
信息消费重塑生活潮流/271
寄望手机游戏为社会多贡献“正能量”/273
遏制洋奶粉涨价,本土品牌要更“争气”/277
让宗教与商业各自回归本源/279
谁忽悠消费者谁就终将付出代价/280
读懂“中国大妈”,掐准经济脉搏/282
规范民间借贷亦需明晰政府权力边界/284
个税法全面修改须凝聚“全民共识”/285
黄金泡沫泛起,呼唤货币新秩序/287
题外杂谈:培育良治的社会土壤/289
巴菲特的成功可以复制吗?/289
意大利来华打假伤了谁的面子?/290
关于信心的经济学思考/292
安达信倒掉引发的思考/295人类会重回茹毛饮血阶段吗?
——评《巴菲特看空黄金》/297
(本书已于2017年5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即日起将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与网上书店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