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紧扣“供需两侧”实现实体经济发展新跨越


  作者:欧廷君

          

    在落实“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向纵深推进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斐然,我国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得到有效遏制。但给“三去一降一补” 还有一定差距,从现状与长远发展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其关键是过去“脱实向虚”矛盾突出,非实体经济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严重挤压了实体经济发展与培育新动能的空间,使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成本巨大与面临转型的阵痛。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新常态,我们很有必要在改革中除旧布新,着力强化与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中国在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提升经济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品牌与经营管理创新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着重强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

  前车之鉴,今日之机。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事例充分表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无一不是源于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优先发展。如一旦实体经济发展缓慢或被扭曲,虚拟经济必将很难维持下去,甚至因虚拟经济膨胀而危害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对“脱实向虚”的经济运行方式深度反思。迅速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他们这一决策是适应自身经济长远发展的明智选择。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为什么不少公民宁愿花高价选购国外高档小车及日常消费用品与“马桶盖”?为什么在我国居民收入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却仍然存在城乡居民消费乏力的尴尬呢?这一话题说来十分沉重,但又无法避免。其主要原因在哪?经调查研究发现,一是国内制造业创新投入不足,品质缺乏层次,产品难已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二是虚拟经济的扩张与国内房地产价格的野蛮飚升,严重制约我国这个独一无二又具有庞大的城乡市场内需。

  改革开放几十年至今,我国现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化水平以步入中后期阶段。虽然我国工业增加值比美国高27%,但我国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到美国三分之一。如在“十三·五”期间,让我国工业人均增加值达到美国二分之一。那么,我国的工业增值规模将达到70%左右。不言自明,创新发展我国实体经济和培育新动能的发展空间潜力极为巨大。

  毫无疑问,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我国迈入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加快提升中国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与品质档次。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利用各地区位优势,发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着力解决我国制造业多年来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与品牌欠档次问题。毫不犹豫地下猛药、出狠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与保护,彻底扫除市场某些假冒伪劣产品。严控金融、证券资本与房地产市场,为制造业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提供绿色通道。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原则。切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让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归理性;让金融、证券资本贴心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样才能大量培育国民经济发展新动能,使中国制造业迅速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充分释放我国庞大的市场内需,提升民族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毋容置疑,实体经济的做强、做优与实现创新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与提供全方位的创新环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把科技创新、品牌经营与管理服务创新摆在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位置。着力改善创新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举国机制优势在市场上得以充分释放。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关键在于统筹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对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企业、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在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攻关上实行协同推进,形成科研机构与企业无缝对接。减少企业与科研院在创新过程中所承担的压力与风险,充分激发和培育科研院所、企业创新的内在活力。发挥创新主体责任,利用政策杠杆,为科研院所、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让创新主体充分得到发挥。与此同时,强化对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标准体系建设与监管机制,促进传统产业自主创新与品质提升,提高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建立与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与监管体系,着力促进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切实完成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根据中央系列指示精神与决策部署,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与政绩考核指标,切实把创新驱动作为各区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完善与建立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城乡区域创新资源,凝聚区域创新智慧。强化各城乡区域创新领域投入比重,设立各城乡区域新兴产业创新、创业基金,撬动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品牌经营创新。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空间,切实让创新驱动成为推动各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加大各城乡区域创新型人才引进、利用与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创造性人才的收入水平,在法律上建立与完善科技人员(软、硬科技)薪酬、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障机制。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在合法合规范围内给科技人员在创新经费上有一定的自主支配权。健全科技成果的产权、处置权与收益分配权制度,积极倡导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参与企业入股分配机制,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重点向创新主体倾斜。

  诚然,科技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向“供需两侧”发力,切实让科技创新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彻底避免过去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与市场不相适应而被市场扼杀在“创新”的摇篮中。正因如此,科技创新必须建立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为基础,在科技创新上让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与市场联为一体。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促进企业效率的提升和技术改进,让企业的生产设备与产品迅速升级,实现企业管理与品牌再上新台阶。真正使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而占领市场、畅销市场,为社会与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对此,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维持和满足市场需求,这不仅是使实体经济尽快走出短期的低迷,而是极大地推动整个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实现重大战略转型与持续永恒发展。

  另外,在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经济表面上看是增速换挡,而深层次的内核是动力的转换和接续。各城乡区域与各产业园区在管理服务与品牌经营创新方面上,我们必须把握国际市场竞争趋势,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以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为抓手,培育各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构建各城乡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各城乡区域创新能力,培育与壮大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更广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地发展现代农业、城乡旅游与服务业。现实告诉我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创造性。能有力促进各城乡区域经济的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等多种效应。是当今各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新经济时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据权威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16.52%,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18%。不难看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金黄发展时期。用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话说“促进高新产业的培育发展,是当前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紧迫任务。”但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同时,各城乡区域可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升级中迅速转化为各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总而言之,在各城乡区域关键核心技术欠缺、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渐失、资源环境制约趋紧等挑战下。我们唯有在创新中紧扣“供需两侧”关键环节,实行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融合,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着重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各城乡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让中国制造在国内外市场释放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促进各城乡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实现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