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之五: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


                       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之五: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

根据边境特质导向的思路,考虑到国家边界的基本功能,笔者将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型,即:“边界与标志”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政与外事”类边境旅游资源、“边防与战争”类边境旅游资源、“边贸与物产”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本文对第五类即“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进行论述。

边界地带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接触带,具有语言相通、文化相似、边界居民往来频繁等地理和社会人文特征。“少”(即少数民族)的特征在中国陆地边境地区是十分突出的,少数民族拥有一些特殊的风俗和禁忌,他们的文化带有宗教色彩,宗教大多受周边国家影响。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跨境谋生和通婚现象较为常见。

边民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与内地迥异,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在传统节日期间表现尤为明显。作为边民聚落的主要形式,特色村寨和城镇是边境旅游资源中易于产品化的部分。

边民除了包括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仅分布在边境地区的特少族群,如西双版纳州边境地区的克木人、补过人、排角人、空格人、老品人、八甲人。此外,在边境地区短暂生活的特殊群体,如知青、侨民、屯垦戍边军士后代等,也可以算作边民中的特殊类型,耿马县孟定知青园(纪念馆)、施甸县的契丹文化遗迹白坟坡就是相关旅游吸引物。

村寨和小城镇边民聚落是边民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边境旅游资源中吸引力较大的类型,其中利用价值最大的就是民族特色村寨、特色边境风情小镇和部分华侨农场,如“国门第一寨”、“一城两国”。德宏州陇川县拉允傣寨属于典型的“一寨两国”,寨中以中央的大榕树、竹篱和地埂为界,立有5051号界碑,两国边民同饮一河水,同赶一条街,同奉一寺,同敬一树,同学一校。“一城连两国、国门在城中”的南伞镇是边境风情小镇的代表,既是中缅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也是中国连接印度洋陆路距离最近的前沿商埠,城区有国门广场、南伞河畔公园、南伞老城民族文化广场、观景塔、碉堡山公园等旅游观光场所。河口县老凹厂村居住着118户从越南来的难民,被称为“难民村”,也属于比较特殊的边民聚落。(来源: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