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一识


 知行合一的一识

喻建国

陶行知先生本名陶文浚,汉族,因服膺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遂改名为知行,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

人在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行是无需知就能运行的,婴儿呱呱坠地,无需什么知识,就会生活和学习,知是在行的运转中逐步形成的。个体若能够在人间有比较多的建树,一般地说,就应该有比较突出的行与知。

高质的行需要高质的知作为其指导,这里有比较多的含有高质的行构成产生高质的知。从此行知,知行,就一起纠缠着、捆绑着并延绵着。后人在知先行后与行先知后里辩论个无休无止,实在大可不必。倒是如何让知行合一才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可见知的重要性,可是知始于行,知其实是行的一种作为,知的作为是更加客观地认识了存在,并理出了存在中的一些规律,形成了新知,作为新行的指导。知行合一,就在这样的反复交叉运转中显现。

王阳明于正德四年(1509)在龙场悟道,始论知行合一。他立即把这一学说通知了他的得意弟子徐爱,而这位弟子居留在浙江余姚,徐爱闻讯后立即从余姚起身,千里迢迢地赶往贵州,真是对知的渴求。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速铁道,也没有汽车,更没有飞机,从余姚到贵州基本上全靠两条腿,这需要对真知具有多么强烈的追求劲哦。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最初的悟道:人的本然之知是内在于人心的,要使人的本然之知升华为自为之知,只需向内用力而不须向外求索;进一步悟道:强调“知”与“行”不分先后,“知”的同时就已是“行”,行的同时就已在知,并非是先知了,又另立个心去行,也不是先行了,又另立个心去知,只要不是被私欲隔断,人们的知行在时间上是没有先后之分的;明嘉靖元年(1522)以后,王阳明的心学趋于成熟,而达到几乎臻于完善的地步,真正的认识是能够付诸实践的认识,不能实行的认识就不能称作认识,知行合一作为本体,对于不同对象有着不同的对待,是因为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知行主体具有价值目标的多元,由于价值目标的多元,使得知行主体的功夫各异,

圣人的价值目标在于“知天”,贤人的价值目标在于“事天”, 一般人的价值目标则是“修身”。

人到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人经过五十年的行知过程,在知的高度上踏进了知天命的程度,知是在人的寿命延绵中不断开阔提高的。今天刚刚从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回来,钱学森的行知轨迹:1932年,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航空工程;1936年,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1939年,弹体薄壳理论;1942年,火箭技术;1946年,核动力理论;1949年,航天工程;1950年,工程控制论;1953年,物理力学;1956年,运筹学及系统工程;1978年,系统科学;1980年,科学技术体系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982年,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及地理科学;1988年,社会形态及社会科学;1990年,建筑科学;1991年,文艺理论、教育学和沙草产业。由此可知,钱学森的知在行的过程中的不断开阔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