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概念的本质与人脑的意识04


 

 

  48   概念的形态与概念的内涵

  

 读者已知,原始映像概念是智人先祖面对外界事物的响应状态(包括举止、声音等)经过漫长时期的自我感觉移入人脑以生化介质保存后可再次激活的“记忆”。

 这种有脑外对应物指向的脑内记忆存储的唤醒,起初阶段是没有经过统一定制而分散在个体人脑中的生化粒子组合,被我们简称为“模糊概念”。其后它将逐步脱离原始映像形态记忆被赋予统一定制的有逻辑定则的符号或语音,被简称为“精确概念”。

  人脑的记忆经用生化介质保存或处于被激活状态时,不管是“模糊概念”还是后来拥有统一定制内涵的“精确概念”(自觉记忆存储),其物质形态又都是至今尚未实现记忆存储单元数字化解码识别的、具备生化介质结构性、质异性组合区隔的基因成分。

  作为有外界对应物联系的映像或符号记忆,可因脑神经机能而激活,可自然实现为中枢神经有对应物区隔的知觉反应,可转变成意识涌现,还可随时保存为下次记忆被唤醒的脑内生化介质组合结构。它既能对外表现为语言信息,又能经过思维响应被重新组装成新的介质存储结构。概括起来讲就是:概念在人脑中是生化粒子组合结构,它可随时被脑神经递质激活并通过人体人脑机能与外界对应物、与语音、与文字形成相互链接响应。

  但是,对“概念”的认识走到这一步,仍然不够。

  因为,把意识机能界定为人脑中的“概念反应”,还不能做到最终界定人脑机能与其他“脑”的本质区别。谁又敢说电脑没有概念反应?其他高级动物没有概念反应?难道它们都与智人脑有相同的“意识机能”?如若不然,那么,人脑中的概念,它的“本质”究竟还有哪些不同?让我们先弄清人脑中概念存储与记忆激活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首先探讨的是,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意识)与电脑的“概念”被操作员激活之状态(“意识”)两者区别在哪里?先具体描述人脑机能所表现的“概念反应”。

  人的记忆,是以脑神经元的生化基因(微粒子)为存储条件的。当人脑记忆作为生化介质条件保存时,所有生化介质都是物质。当记忆被激活使人脑涌现出“概念反应”时才可界定为“意识”。讲一个通俗故事——先设定:你的大脑中存储了所有汉语词汇,并以生化物质条件保存着。当你什么概念没想到时,你的大脑就是一个物质的大脑。

  有人突然告诉你:“你中大奖了!”这是一个很阳光也很突兀的信息输入,它强烈刺激了你的脑神经,激活了你曾经期望中奖的一系列有对应物感觉的记忆。脑内神经系统经多向链接又涌现出与“中大奖”相关的一系列词汇(更多概念反应),于是,人脑的“意识”被你充分表现出来,面对外界信息刺激促使你脑中产生了一系列“概念反应”。

  这时候,你将切身体会到“意识”是有强大作用力的。作为被外部信息激活的脑生化介质运动,可反转过来激活全脑全身神经系统,使期望中奖的那个你联系曾经存储过的映像记忆和概念积累,联系那些对应现实生活的富裕境况,你浮想联翩……接着又迅速激活全身神经细胞,使你精神抖擞。身边的同事看到你很兴奋,很高兴,神采飞扬。

  此时,即可毋庸置疑地确认:意识就是脑神经元被激活后或者自动涌现出来的“概念反应”。而且,概念的对应物内涵联系着此人中枢神经递质高效循环并且达到了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一般,人脑意识到什么概念或想起什么概念,就会有与此种概念系相关的精神状态。人脑微观领域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信息与响应的关系在此被充分表现。

  那么,电脑在运行过程中,除了电子介质运动和各种感应器的反应,是否产生过意识即“概念反应”呢?我们再来描述电脑的“概念”被激活的具体表现特征。

 从表面上看,电脑是有“概念”识别能力的。你输入一个代码它就显示一个词汇、一种图像或一个对话窗口,似乎体现了概念反应能力。这是电脑的外在表现。

 但是,这种表现并非电脑的功劳,而是“人脑”的功劳。是人脑先已用01两个数码为全部概念显示和图形显示系统完成了有区隔的数码串的对应编码。实际上,电脑的中央处理器能有区隔完成的“识别”能力,只不过是两个代码的区分即01

 “疑问”仍然存在。能够区隔指向两种概念系统,哪怕是“有”和“无”、哪怕是01,也是截然对立、相互矛盾的两大类概念反应,就应该称作有“意识”。

 于是引出一个难题:在界定“意识”的科学内涵时,要认定解释人脑意识的定义应所包含的另一个原则,即人脑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的自然的概念反应。

  就是说,人脑是第一条件,发达的人脑有无数神经通路可自然区隔各路生化介质存储单元及其记忆激活后的对应物指向;客观世界是第二条件,外界信息通过感官感觉系统刺激人脑,并通过RNA传输与响应,完成了信息存储继而逐渐积累成无数记忆存储单元。可见人的意识,只需依靠主体记忆和客体对应,有两种条件即可产生概念反应。

  电脑不同。它在不通电时,什么状态都没有;通了电,只有识别“1”的感应状态,而对“0”的识别则须有人为介入。本书在阐述人脑综合知觉积累时曾经讲述过的道理:如果“大脑”神经只有一种大类型感应状态,而没有严然对立分立的另一大类型的神经感应状态统一于大脑中,此“大脑”功能即便“识别”了概念“1”,也是假概念。

 凡是真概念系统,必须有对等系的概念与之相区隔,必须有对应系的另一种概念同时存在;无所对立、无所区隔、无所对应的状态均是假概念系统或称为无概念。不过,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电脑的“实际表现”是能够区分01的。原因在哪里?原来,它是通过人为的“第三条件植入”,通过人为的硬件规则植入来实现部分模仿人脑功能的。

  电脑芯片拥有密布的数十亿、数百亿乃至上千亿个微晶体。人们在制造芯片时,有意植入了人为的响应规则,依靠集成电路来安排所有微晶体间歇有序通电响应,利用被电流或激光“刺激”与“不刺激”两种状况来设置芯片的基础性响应功能,再用01两个数码对应“刺激”和“不刺激”而使芯片集成晶体呈现两种间歇有序的响应状态。

    又利用01两个数码对应二进位制运算方法,再为两个数码制定大容量数码编串规则、让先进的数字编码规则容纳所有文字符号和色彩定位编号,从而实现了与各种各样不同数据的01数码串相对应,即通过上述人为的“第三方规则的设置和植入”,最终成就了电脑能够“识别”并对应指向所有概念、图形、色彩的计算功能。不言而喻,与人的意识是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的自然的概念反应相比,电脑的“意识”不属于电脑自己。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部分非人动物经过驯化也能与智人沟通,即产生“概念反应”(意识)。那么,此类动物的“意识”与人脑概念反应,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实验课题(NO60)马戏团的动物人性化表演时,是否有“第三条件植入”?

  无第三条件介入或植入的“意识”界定法,可启发我们深入研究某些哺乳类动物所表现的“意识”能否与人脑概念反应相提并论。比如,一些经过人为情境条件设置并经过条件反射强化训练的动物,看起来也能意识到这、意识到那。如果假设:此后完全取消情境设置条件,一次、两次、N次以后,它仍然犹如训练后的“灵性”或“有意识”,能否?比如,取消驯兽员相伴相随的情境设置条件,换一个陌生人进入表演场地,如何?

  2008年加注:在此,留下一个理论缺口提供给读者争论。智人脑和智人意识表现是:童年期的某种映像记忆将持续影响他的一生。而那些需要经过强刺激条件受驯的非智人动物,虽然有与智人沟通的“本领”,但如果把它在受驯中固化的情境条件称之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设置”,就不难理解动物受驯时固然没有人为硬件规则直接植入其脑中,可是驯演过程的情境植入条件——包括驯兽员和食物等必须始终伴随它们,其与第三条件植入脑内差别无几,称之为“亚型第三条件植入”的概念反应功能。)

  (2008年加注:在此前阐述综合知觉积累的相关章节中,本书已重点提到过一种现象:长期与智人相伴的动物其对外反应状态均有人性化举止表现,而且与智人相伴时间越长其接近“有意识”状态的各种表现就越逼真,原因不再重复。)

  用信息与响应的辩证关系来把握物质与意识在人脑微观领域的基本表现,能进一步理解到:纸上的文字信息与人脑中的概念存储——尽管都是属于“概念形态”,但两者功能有天壤之别。纸上有概念是不能自动激活反应的,它需要人的视觉响应并在人脑中涌现对应的概念记忆,或想起什么、或唤醒了读音记忆(哪怕是对应错误而识别之概念),才可定义为概念激活反应。同样,人脑意识机能作为概念的激活反应,又可转换为声波介质条件变成语言信息传递给另一人,并激活另一颗人脑实现有对应物指向的概念反应。

  实验课题(NO61)请体会人所发出的语音,为什么大家能听懂?

  我们平常所说,“言之有物”别人才能听得懂你在讲什么。其所包含的基本道理,就是指任何“概念”都应该有指向对应物的内涵。比如,你发出了一种声波介质(符号表述为ma ma),听起来是指向“妈妈”的呼喊声。那么,此类体现声波波长及频率的介质运动一定要被预先约定应所指向的对应物是“母亲”才可称之为“声音概念”。

 如果是某人随意一声尖叫,那也是声波介质运动(信息),但不知所指,就不能被判定为是“概念”,更没有人能听得懂有何意义,它只能被称为有物理信息刺激作用的一种“声响”。墙上涂鸦不是概念,若在墙上写个“8”代表手里八元钱即成概念。

 同样的道理,你大脑中被激活的生化介质所涌现的映像记忆、声音记忆、符号记忆,凡能被脑神经响应为有对应物指向的记忆激活反应才可视为“意识”涌现。

  那么,概念的本质含义究竟是什么?

  起初,笔者并未想到此一问题正是启开数百年来“物质与意识”构成种种疑团的哲学钥匙,只是由于站在巨人肩膀上,思维方法对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已知:马克思把人的意识称之为“观念的东西”,那是马克思当年在哲学领域针对意识所做出的科学判断。在马克思撰写哲学著作的那个时代直到20世纪结束,没有其他哲学家能作出比之更能启发后人的科学判断。我们今天解读“观念之物”这一词组,首先认为,此物不能等同于物质的东西;其次认为,它是有指义有含义的东西;再次认为,它的外表仍然是“东西”,是物质,是以“质”的方式存在的生化介质组合结构。

  笔者在本书中主张把“观念的东西”称作人脑中的“概念反应”。概念的形态是物质形态。包括人脑之外的概念,都是含有对应物指向的物质形态。比如写出“月亮”一词的碳墨笔画,那么,碳颗粒和水分子的象形排序就是此概念的物质形态,其对应内涵是夜空中的那个“婵娟”。区别在于人脑之外的概念它所区隔所涵盖的对应物指向要靠人脑识别,它不能自我激活为“意识”并产生类似脑生化介质的作用力构成行为动机。

我们知道人脑中的概念既可静态保存为生化粒子组合,又可被脑神经系统激活成所“意识”到的对应物指向。假如把人脑中的概念视为“主观实在”,强调其本质上拥有指向对应物内涵的意识功能、拥有被激活功能;把外界物质运动视为“客观实在”,强调其本质上是没有对应物内涵的客观现象。那么,“主观实在”的活力,显然是指经过人类漫长记忆积累而赋予了指向性内涵且拥有“意识能动性”的脑神经介质的作用力。

201764加注:至此,请读者再体会一下马克思如何解释“观念的东西”:“观念的东西无非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一方面,人脑中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另一方面,人脑中生化概念的外表是物质形态。马克思把“观念”称为“东西”是在强调概念是有指义有含义的物质。

  请读者体会“概念”各不相同的物质形态:

 

  概念,在画纸字笺上的物质形态是:纸上的碳素和水分子的笔划排序或编码。

  概念,在电子磁盘上的物质形态是:磁盘上0位(空位)和1位的电子有序排列。

  概念,在空气传递过程中的形态是:空气中微粒子构成的声波频率排序。

  概念,在视觉响应过程中的形态是:各种符号所呈现的光粒子波动序列。

  概念,在人的大脑中的物质形态是:人脑中多种RNA的结构性排序的静态或激活状态

 

  概念的形态是物质形态,概念的内容则是对应物内涵。

  人的意识作为脑神经机能,它能区隔和识别概念的对应物内涵,能因此一概念的激活反应而知觉到对应物指向或指向范围。因此,概念的对应物指向和指向范围就是概念的本质内涵。比如学者们解释某个概念或给某一概念下个定义,总是说出同样一句话:“它是指什么什么……”指什么就是指向。人脑中概念的激活反应与人所意识到的此一概念的对应物指向或指向范围很容易使其演变成行为指向和指向范围,即行为动机。

  上述理论分析的完整表述是:人脑中概念的生化物质形态以其对应指向而激活的神经递质作用力可促成概念之间的思维、可产生行为动机、可推动主观改造客观、可产生认知动机并具有自我改造和完善脑内各种概念记忆存储的一系列响应功能。

  一方面,没有概念就没有意识。另一方面,没有指向对应物的自发或自觉约定俗成、没有人脑对应事物映像的生化物质形态的概念记忆和积累,就没有声音概念、形体概念或文字符号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由此而凝聚两句话:概念,是否包含了对应物内涵、是否有所指向、是否有所含义?是哲学式理解“概念”的关键一环。意识,能否体现为人脑激活概念的生化物质记忆并响应对应物指向?是哲学式理解“意识”的关键一环。

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不仅要承认概念的本质是指任意物质被赋予了对应物内涵,而且要承认任意概念的外表形态等同于物质。人类的意识形态是以概念的物质形态被保存、被传递、被在大脑中激活为基本表现的。概念自身不能识别概念;而人脑的“意识”则以脑神经系的链接通路来区隔和响应概念的对应指向。脑内生化介质作为物质形态是概念在脑内的存在形式;其对应物指向内涵作为概念的本质是概念在脑内的存储内容。那么,意识,显然是通过概念形式激活了概念内容,通过生化介质作用力激活了动机。

把思路转到神经通路系统上来。人脑的意识又可简单概括为是对无数外界信息通过刺激感官感觉进而完成了脑神经传感通路有区隔激活各种记忆的结果,它也是重组记忆的过程。这种区隔和重组,促成了脑内记忆存储的知觉唤醒并联系外界对应物呈指向性响应,或唤醒了某种对应物参照、或唤醒了某种对应物记忆、或产生了新的对应物感觉、或涌现出某种新的概念内涵……等等一切,都要通过概念的生化介质来存储并使在人脑中产生激活反应,同时对各路神经系统产生作用力,对自我体能和精神状态产生作用力。

 当其形成认知动机后即产生推动求知探索、推动逻辑思维、产生科学判断的作用力;当其产生行为动机后,即构成推动社会实践、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力。

  在此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假设人脑的意识无概念反应,如果没有神经通路对外界和脑内概念响应之后的区隔和重组,人脑的“机能”就只有电子感应般的功能,或动物般的初级直觉响应功能。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显然,是脑中的“概念”既有被激活为神经介质作用力又有构成意识形态对应指向的双重表现。

世界上凡所有可区别的物质,都隐含概念属性。对于数百万年前已拥有无数神经通路并对万物可产生区隔反应的前智人种群来说,物质世界的一切均隐含概念属性,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人类之初产生的“概念”就是一物对应一物,一物参照一物。

一切物质只要被赋予对应物指向,它就是“概念”。

 所有概念只要未进入人脑就不会存在此一概念既可被激活为物质形态作用力,也可被激活为意识形态对应指向的双重表现。有双重表现的唯有脑中的概念。

  实验课题(NO62)地上的石头能否成为概念,何种条件下才有双重表现?

  在地上随意拣来三块石头做战前沙盘演练。

  甲石头(圆的)代表我军,乙石头(尖的)代表正面敌军,丙石头(方的)代表可增援敌军。其时,三块石头都被约定了对应物指向内涵,毫无疑问,都成了无可辩驳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万不可认为,居然石头也成了“概念”,是否有失文明水准和学者斯文?纸上的高雅文字可用碳素写成,那碳素不过是碾成粉末的“小石头”。追求真理必须返璞归真,豪华过分的数字化演绎和矫揉造作的文理词藻,难当此任。

  进入人脑中的概念,其生化物质形态作用力和概念激活呈对应指向反应——这种双重性表现也可同例解释:当参与沙盘演练的将士对三块石头的对应物指向内涵形成脑中的主映像链接记忆积累后,将士们大脑中被激活的三块石头的映像记忆,即脑内生化介质激活和重组的物质形态,将被将士们大脑识别为对应物内涵而非石头;三块石头将分别被指向我军、敌军、援军。这就是人的意识,即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还可追索的远古证据是远古人结绳记事。那藤蔓绳子上的每一个“结”都对应着“日出日落”或“月满月缺”或一种关于天时人事的数码记载。因此,每一个“结”都是一个概念的物质形态,每一个“结”都表达了一个对应物指向。人脑面对某个“结”一定想起“满月那一天”。这就是人的意识——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

  我们的视觉看到了树,若在大脑中同时浮现出“树”字的碳素笔划排序,这就是人脑中的概念激活反应。我们的目光注视着纸上“树”字的碳素笔划,脑中即刻能想到庭院里的树木花草——这也是人脑中概念对应指向的经典范例。人脑的意识,与其初级直觉响应的关键区别在于没有“第三条件植入”人脑或被植入特定境状况中,并能够自动完成概念的记忆存储、概念的激活反应和概念的对应指向及其逻辑延伸等。

  一切物质存在均可成为对应物参照转变成人脑可记忆、可激活、可区别指向客观物形态的生化概念积累;所有概念记忆当其在脑内被激活为生化介质信息而有知觉后,均可成为有对应指向的属于主观世界“意识形态”的生化概念反应。

  因此,概念的本质是人类个体或整体、自觉或不自觉赋予了对应物指向内涵的各种物质及物质形态。解析为:概念形态是物质形态,概念内容是对应物指向。意识的本质是对应实体的映像概念或其他概念的生化记忆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解析为:人脑中意识形态是生化概念的激活反应,其反应功能属于非物质形态的指向性。

  既然概念在人脑中是赋予了对应物内涵的脑生化介质的记忆存储,因此,它在被激活状态下,一方面势必表现为神经递质作用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表现为人脑的判断指向,或转变为人体的作用力指向。人脑中的概念与人的意识之区别,恰如本书给予信息的定义含有相同的道理:信息不是能量但在其实现过程中伴随着某种介质运动能量。意识属于非物质形态,但其“对应指向”和“指向范围”将确认行为方向。

概念在人脑中同时具备物质的和意识的双重表现。这一理论不仅从源头上揭示出人脑的概念作为物质形态的激活作用力,也揭示出意识确实属于非物质形态——根本含义是有对应物的指向性和区隔性。这就很方便学界完成一系列逻辑推导。

若把人脑生化介质记忆被激活的对应指向反应,延伸使用为“认知区隔”或“认知指向”来理解,那么,人的意识就包括了以映像概念或符号概念反应为基点的“识别”、“选择”、“判断”、“推理”等非物质形态表现;也包括认知动机的概念指向反应,即思维步骤、学习方法、研究过程等复杂的非物质形态表现;还包括行为动机的概念指向反应,即肢体力向、操作步骤、制作方法、表演技巧等更复杂的非物质形态表现。

201766加注:依据上述论证,请高等院校跟我一起来确认:概念激活反应的对应“指向性”是人脑意识的核心功能。这种功能奠定了人类意识从之初的模糊概念反应可以迈向精确定制和逐步实现精准化对应判断的意识发展基础。人脑最初的意识都是模糊指向,人类最早产生的哲学也属于一种适应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但是,现代人不可因哲学只包含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因缺少技术性操作要领便可轻视哲学。

201766加注:人类正是因为有最早产生的哲学智慧即对生存智慧的方向性把握,他们才能繁衍生息到当今时代。及至今天,人们已然清楚认识到:所有便于操作的科技手段都离不开哲学联系战略筹谋的方向性把握为其指明发展路径;所有适宜技术性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其实都是意识“指向性”这一核心功能的逐步细化。意识的核心功能就是这样:从方向性把握到策略性调整再到技术性精准,从概略指向最终迈向尖端技术发明的精准的操作指向。问:假如没有哲学或只跟随美国生存智慧,人类会变得怎样?

  基于人脑中概念激活反应的“对应指向”和“指向范围”两个简单词汇可囊括当今社会科学家已经认识、正在总结并且还将继续寻找和发现的一切“非物质文化”所覆盖的意识形态表现。“意识”作为非物质形态,它既可伴随脑神经递质对外形成有目的的言行作用力,也可限于人脑范围内促成思维运动,而不为他人所知。可见,概念的双重性表现从根源处揭开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而又统一于生化物质被激活状态中。

本书为何把人脑中的概念称之为“主观实在”即马克思所称“观念之物”?因为它在被激活成意识作用力时,既有物质的生化作用力也有非物质的对应指向性功能。

如果它只有生化作用力,人若打出一拳那就既无目的也无指向,类如动物本能呈现的生存状态;如果只有非物质形态的对应指向性,人连打出一拳的作用力也没有,那就相比许多动物不如。理解主观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原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