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传承与创新转型


  接班,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常态行为,但却是企业能否做到顺利过渡、基业长青的关键。在《当传承遇到转型——中国家族企业发展路径图》一书中,李秀娟教授通过厨房电器品牌方太、教学用具品牌的华茂集团、流行饰品品牌新光集团等案例,将不同家族企业中“富二代”接班的过程和困惑做了详尽的记述。欧美家族企业依靠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治理,而中国的实际是,“创一代”民营企业家,很多都是停留在低端制造业,企业依靠个人权威进行治理,而接班的过程中,还要面临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所需经历的升级转型的考验,传承哪些,如何创新,都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在“传承”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不同的企业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其中,方太采用的是创业式的接班,其继任者被称为“创二代”,其成功的案例自然能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安心。新光集团希望“去家族化”,前后任用了三任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管理,但由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差别,效果并不好,最后不得不回头说服自己的儿子接班,从“去家族化”变成“筑家文化”。除了事业上的接班外,财富的传承问题也是各种“豪门恩怨”的根源——对此,方太选择了“口袋理论”,让继承者有明确的股权和决策权;而华茂选择了“分家不分产”,规定家族财产信托化。这本书中,作者将这些不同企业的故事、理论和经验教训相互穿插,如同一本好看的关于经济的百科故事。

  大多数情况下,“创一代”民营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只是技术创新。事实上,创新需要的是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密码:硅谷进化史》中,巴里·M.克茨教授通过研究产品设计的历史,描述了硅谷设计的变迁以及设计在硅谷“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与秩序稳定、批量复制、预设结果不同,硅谷的创新生态强调最多的是未知和多元,强大的包容力孕育出无限可能——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还有土壤,任何一项环境指标的变化,都意味着全新的生命条件,以及由此而来的全新物种。

  无论如何创新,对不同时代消费者心理的把握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杰弗里·米勒教授在这本《超市里的原始人》,通过各种意想不到而又事实存在的视角来观察不同人群的消费升级。传统的市场营销,依赖的只是看似时髦新鲜、实则用完即弃的快消品模式,而在深层的消费心理上,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只是在不自觉地用其来炫耀自己作为配偶和朋友的生物潜力——这里,消费的关键不是拥有商品,而是自我展示。另外,在消费升级和品牌升级中,企业会利用广告来创造高智能的高成本信号,以及品牌和消费者渴望之间的心理学联系。比如,广告中之所以出现明星,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知名度,同时还因为他们众所周知的一些特质,与产品本身发生了联系。

  最后来看《华为创新》。众所周知华为在企业接班的问题上,采用的是轮值CEO的方式,既不同于职业经理人的方式,也不同于“子承父业”的传统。华为是从无到有建起来的,企业唯一可以依存的是人,创新的核心永远在于,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把秀才塑造成战士,让工程师成为技术商人,通过自我批判来超越个人认知局限。在所有人谈论颠覆式创新的时候,不妄谈颠覆,但敢于拥抱颠覆、被颠覆,使企业从“新常态”成长为“创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志,无论谁来接班、如何接班,都会是一个成功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