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与新趋势


  临近中等收入陷阱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何为中国经济寻找到持续的增长点和红利,成为了学界和企业家、科技创新共同探讨的话题。在《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中,马化腾和腾讯研究院全面解读了数字时代与“互联网+”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展望和心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之后,供给和需求的界限将日益模糊,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开发影视作品和图书作品等,甚至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完全个性化的设计、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是如此,政府通过听取民众意见,及时了解经济社会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同样,在《马云:未来已来》中,马云也对未来十年中国乃至世界的产品升级、产业升级和人的智慧升级做出了全面分析。DT时代的到来,eWTP平台的建立,全球的生产和消费将会在DT时代进行全面重组,,计算能力将会成为一种生产力,而数据将会成为最大的生产资料,会成为像水、电、石油一样的公共资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会让机器变得比你聪明,但我们比机器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我们对文化的把握、对愿景的思考,想象力是人类巨大的机会所在。

  在美国炙手可热的《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正是以自己不断惊人的创造和冒险,印证了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光荣。不同于大多数硅谷创业家专注于互联网和计算机,他将目光集中在汽车、火车和航天等看起来似乎无法撼动的领域,结果,特斯拉电动车成为未来汽车和新能源最为闪耀的新星,Space X则使得发射火箭与卫星,成为了每个企业和普通人都触手可及的现实。而未来环绕美国大陆的Hyperloop超级高铁,将成为“第五种交通方式”——速度能秒杀飞机,对各种复杂天气免疫,可以在地面、地下甚至海底行进,它还能够借助太阳能自己补充能量。对于他在不同领域的颠覆性创新,物理系出身的埃隆·马斯克借用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理论”来进行解释,即在能源、交通、航天等不同领域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将会使得这些突破力整合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打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这个理论非常类似于苹果所说的生态系统理论,就是商业系统的环节之间并不是互斥的也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是总有一些互补的关系,会形成一种1+1大于2的效果。

  厉以宁教授在《大变局与新动力:中国经济下一程》中,通过回顾60年的改革,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有红利都依赖于我们的创造,创造既指“从无到有”,也指“推陈出新”。提出新产品、新能源、新设备,迎接新技术浪潮的变革,21世纪是信息重组时代,它能使使已有产品增加功能,使已有设备更有效,使新能源采掘更容易、用途更广泛,这也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对于传统产业的价值。而在政府层面,通过新体制的实施,保障了农民的权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将其培养成具有“新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必将带来“新人口红利”。只要不停地有创意、创新、创业,发展方式就会更换,新的红利就会出现,经济就会又上一个台阶。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也就有了一个清晰可实现的路线图。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世界新趋势》中,将“新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了读者:“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多中心全球秩序、多样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柱,也是稳定动荡地区和国家局势的重要力量。 该倡议会对财富更均衡地分配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提供援助,而是创造出适宜的条件帮助人们自食其力。科技以人为本,在弥合发展和机遇的不平等中,开放、交流、打破壁垒,是避免“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收入不公平→生活不公平→下一代不公平”的恶性循环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