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五)


(三)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发展中所呈现的相互关系
 
2.一定时期经济增长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均衡基础上实现的。如前所述,一定时期经济增长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就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由于供给主要表现为为经济增长提供增量的使用价值形态支持,而需求主要表现为为经济增长提供增量的价值形态支持。就此而言,从供给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供给的增加,向社会提供现实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从而使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以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供给规模的大幅度增加,最终从实物形态上确保了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以使用价值作为表现形式的实物形态,是相对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而言的,其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形态如精神产品等。从需求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增量需求的增加,为增量供给实现由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实现由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的过渡,是市场主体维持自身再生产以及获利的关键环节。就此而言,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需求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为以实物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的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主要是通过既有社会分工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需求。换而言之,在社会需求作用下商品由实物形态的使用价值形式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形式的转换,其实际上是以信用货币作为流通媒介,通过信用货币的交换,所反映的不同市场主体在市场分工中进行相互交换的关系。就此而言,隐藏在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需求背后的,是社会需求主体将自己生产的以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所形成的真实社会需求。因此,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需求的增加,不是通过信用货币发行方式所表现出的信用货币的增加,而是表现为以增量使用价值形态向增量信用货币形态转换作为条件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总需求的增加。当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主体在既有市场分工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差异以及不同市场主体在一定期间实现的价值总量中所参与的分配比重不同,由此导致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可以通过以信用货币作为流通媒介的方式,来顺利地实现交换,从而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剩余,以及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地满足。理论上而言,考虑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时间限制,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供给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需求在时间点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对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而言,其却不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平衡。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再分配的方式,为多余的商品供给提供增量需求,从而实现商品由使用价值形态向价值形态的顺利转换。从这一措施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来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解决剩余的商品存量,其只是国民经济本期的内部结构调整,并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本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调整,为下一期国民经济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总供给是一定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总需求是确保有效供给、实现经济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平衡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充分条件。换而言之,只有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总供给的增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当然,从社会最终消费需求角度分析,只有满足于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社会生产,才能实现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总供给的有效增长,从而确保经济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增长。
3.生产要素供给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前面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虽然从经济发展不同产业链环节分析,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从终极消费需求来看,其最终需要总供给的增加来满足终极消费需求的需要。就此而言,满足终极形态消费需求的最终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总供给的规模大小,而不在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终极消费需求的大小。从一定时期社会供给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以资源、劳动、技术和管理作为表现形式的初始状态生产要素,是决定社会总供给规模的最终要素。因为,这些生产要素处于初始形态,其不会受社会需求结构性影响而产生多余的供给,相反,这些初始形态的生产要素可以根据社会最终需求的变化,通过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来满足社会需求。理论上而言,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通过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互补,来实现本国供给潜力的最大化,以此最大程度地满足本国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