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经济周期


 1.

市场对供需关系能够有限调节,适路的产出需要初始投入,在达到量产阶段之前存在很大的风险,主要体现为未来的价格与现在投入的成本之间可能存在失配的问题,此时对价格不满意的竞争者将削减供应量,达到量产之后,如何制定完美的生产计划也存在风险,即使存在订单也会因为经济景气存在违约的可能。其实正是两种风险的存在推动经济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在产品和决策组合中承担试错的成本,为市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造成经济的波动现象。这些看似有某种规律性的波动是由一系列市场外部的随机冲击造成的。当然市场也存在反馈机制,带来所谓的“蝴蝶效应”,它对初始投入存在的条件非常敏感。
2.
股票市场反应了人们的投资偏向或者羊群效应带动的一股热情,这将对未来的经济产生影响,即使股市本来就是政策引导或者一些投融资职能被束缚,它也能反映未来的市场趋势,但是反映的情况未必就是事实,任何对经济的认识都是基于过去来推测未来。但是人们倾向于以近期的趋势去推测将来,当然近期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确实更大,但并不意味着就是如此,而且人类对有利于自身的变化存在高估的普遍倾向,羊群效应因此能够自我增强。
对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将会为经济带来损失。当人们将股市利润再投资进牛市,人们便不再把利润当做钱而是一种普遍能够继续跳高的数字,在人们均看涨时买进造成一个峰值,即所谓的急剧加速达到最终的高点,此后便会转头下跌,一般后进的投资者面临亏损,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投资标的的价值只是看到价格的变化,买涨不买跌。
互联网是开放的世界,广泛的受众能够承托起任何创意带来的风险,它能够创造的奇迹,即结合低通胀和高生产率,推高股票价格。但是繁荣与泡沫相始终,当资本集中在少数企业中,存储或者投资均带来了资本短缺,自由资本的流动推高了利率,这使投资的利润减少而且资本更加稀缺。
3.
资产价格上涨,而这又是作为贷款的抵押物,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造成贷款与资产价格上涨的非线性关系,造成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比如存货单独开始调整的时候,资产价格可能出现下跌,但由于利率的下降,资产价格通常很快就会出现逆转。存货总量的波动比最终需求量的波动要大得多。
资产价格是经济的晴雨表,它能对未来的事件进行贴现。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股票市场都是观察整体经济的领先指标。然而,资产价格行为还可以放大经济周期,比如房地产价格下跌带来了最大程度的收缩,对股市等其他资产的价格影响也最大。以房地产为主的可变价格资产,其资产价格倾向于在GDP下降之前出现下跌,并且在GDP开始下降之后还会持续下跌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正常的规模大约是GDP的400%~500%,财富效应值大约是4%。
股票价格的下跌根本没有牵连到任何的银行危机,然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了明显的坏账准备金提升。建筑许可是预测经济复苏最好的经济类(反金融的)指标,房地产的崩溃造成了金融机构的危机,很可能是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房地产融资,如果是专业的抵押机构提供融资,则危机程度要轻一些。
4.
基于市场是有效的,总在寻找平衡点,能够把外部冲击效应转化成更有规律、重复发生的波动,将影响供给或者需求。当然,一些引发投资泡沫或者资产价格断崖式下降的事件也经常导致交易机制与信贷市场的崩溃。因此引导社会做出怎样的投资,做出何等规模的投资都是必须严谨考量的,一般而言,我们需要通过投资带动技术革新以此推动经济增长,这不会造成想象中的失业,反而持续低水平的投资造成经济衰退造成了失业。
当然,没有持续不间断的繁荣,需要为萧条做好准备或者尽量减轻萧条的程度,但是人们的投机行为造成的局面根本无法挽回,在人们信心膨胀的时候带来的虚拟交易本身就潜伏着危机。如何窥探潜伏着的经济萧条现象,需要掌握几种特别显著的经济特征或者经济周期,比如农业产量/农产品价格、存活周期、房地产周期、资本投资周期,以此来发现经济波动的原因。有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归纳为如下五大因素:货币、资产、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第一个称为“货币因素”,而把其余称为“经济因素”,并且把前者看成是为经济提供蒸汽,后者则是将这种蒸汽转化成实际的活动。
经济危机先于实体经济开始,货币供给的下降比价格的下降要慢得多,但触发经济危机则在虚拟交易,因此当发生危机后再实施财政政策则为时已晚,而且增加经济不稳定性。经济危机与信贷减少息息相关,一般认为应该放松信贷走出紧缩,此时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提升股票市场的收益,缩小利率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危机来自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5. 
经济是否能够自动纠正衰退,要看市场发生怎样的危机,深刻的持久的危机,等到自动恢复的时候,已然不是理想状态。但是一般情形下,政府干预则造成更为持久的危机乃至衰退。但是即使一般的衰退也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如同汇率一样。稳定就业需要创造岗位和机会,需要拉动社会总需求,市场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
经济要复苏,应该扶持企业家群体,激励他们发扬冒险精神和需求发掘能力。“创新并不等同于发现新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所发现的技术不断转化为商业成果”,这个需要企业家这一群体来实现。同时,应该调整税收,保护和促进企业谋求发展的能力,如果政府对企业的未分配所得征税,将迫使企业尽快将所得通过红利的形式分配出去。这将抑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再者,政府通过举债来增加额外开支将会对私人举债产生挤出效应,私人投资的不稳定性代表市场经济的成熟,这将驱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