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政策在中国目前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之二)


2.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运用。如前所述,鉴于减税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拉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财政支出政策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拉动作用,因此,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应以税收体制的调整为战略基点,通过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体制性变革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税收制度的调整,将中国由目前间接税为主导的税收体系转变为以直接税为主导的税收体系。如前所述,在间接税的税收征管体系下,虽然以经济活动发生金额为征税对象的间接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确保政府税收收入的相对稳定,但是,由于间接税税收征管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现纳税能力与税收负担相匹配的原则,从税基角度分析,在间接税为主导的税收征管模式下,间接税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税基,使经济发展与税收之间不能实现有效地良性互动。而从以所得税为主导的直接税税收体系来看,由于其组织税收收入的来源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扣除生产成本之后的当期利润或前期累积利润,因此,直接税的征收在很大程度上不会侵蚀税基,其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就两种税收征收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言,在间接税的征收管理体制下,为了获取更多的税收收入,通过不断外延扩张的方式增加国民经济发展总量,是增加间接税收入的主要方式。一般而言,这种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粗放型扩大再生产;而在以所得税为表现形式的直接税征收方式下,由于直接税税源主要来自于当期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以及前期累积的利润,因此,为了更多地获取以所得税为表现形式的税收收入,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通过技术进步、走内含型经济发展道路的方式,来获取较多的利润收入,从而为直接税的征收提供较好的税基支持。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利润为着力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与以“技术”作为推动力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一致的。就此而言,在以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税制模式下,以直接税为表现形式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相对一致的。从中国前期以间接税为主导的税制结构对于经济的影响来看,由于中国实行的以流转税为表现形式的间接税税制结构,使以资源消耗和劳动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一方面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税收收入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确保经济增长的可续性以及税收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前有必要通过税制改革的方式,逐步将以流转税为主导的间接税税收体制,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导的直接税税收体制。
第二、当前结构性减税的着力点。当前结构性减税的着力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流转税税率,其主要表现为进一步降低不易转嫁的增值税税率;适度降低征收面较广的营业税税率,鼓励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流转税税目与税率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生产者的税收负担,以此提高生产者的投资积极性。此外,以流转税作为表现形式的间接税税率的降低,将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商品的价格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可以起到有效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二是保持和适当提高一些流转税税率。就消费税而言,在对消费税税目进行适当调整的前提下,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奢侈消费品的纳税税率应保持相对较高的税率水平,其一方面有利于抑制奢侈品消费泛滥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根据纳税负担和纳税能力相对匹配的纳税原则,对于奢侈品消费课以较高的税率,也利于发挥消费税所起到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对于资源税而言,由于目前中国自然资源定价过低,导致资源开发行业暴利明显,为了有效地调节中国资源开采行业中存在的暴利行为,当前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税税率的方式,一方面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抑制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

第三、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出口退税而言,由于中国商品出口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通过出口所获得的利润相对有限,中国商品出口更多地表现为国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货币化过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这种追求国内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国际信用货币化的出口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拉动GDP增长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下,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进出口收支平衡,使进出口收支余额更多地体现在出口商品所实现的利润上而,那么,这种单纯地追求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下,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结果必然是国内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不断国际信用货币化,从生产要素来看,其实际上是国内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出和国际信用货币的不断流入。而要对这部分流出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补偿,就必需通过进口的方式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一国的进出口差额,最终使一国进出口总量保持在相对均衡状态,受此影响,一国进出口的差额主要表现为一国出口商品所取得的利润。就此而言,中国当前所奉行的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思路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其一方面导致了中国商品出口呈现单边的商品输出特征;另一方面,巨额外资的流入以及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出,使中国经济运行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为了有效地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前在出口政策导向上,要坚决避免牺牲国内生产要素供给而盲目刺激出口的政策误区。从中国现行税制结构来看,当前中国奉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无疑是在片面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条件下所做出的令人费解的一项税收政策。鉴于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顺差所体现出的自身特殊属性,当前为了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进出口保持相对均衡,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取消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出口的增长建立在“有利可图”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不顾一切获取外汇储备的基础之上;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建立在出口利润结余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国际信用货币化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通过实行有差别的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提高技术含较高、营利水平较大的产品出口额度,减少资源消耗型产品的出口额度,以此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通过商品出口的方式,获取较多的以出口利润作为表现形态的国际信用货币净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