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价格自去年12月攀抵歷史高点至今,狂跌超过80%,目前加密通货总市值约1,111亿美元,与今年1月初的8,270亿美元高峰相比蒸发87%。根据安永(Ernst & Young)会计师事务所的数据,去年完成的ICO项目中,86%跌破他们的挂牌价,有30%的价格几乎跌到所剩无几。
比特币是洪水猛兽。
它是在特殊时期诞生的奇特物种。
故事要从那场百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
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家伙把比特币这个“妖怪”放出了“潘多拉魔盒”。此人至今身份不明。这个看似日语姓名的单词,可能只是某个神秘人物的代号,就像他本人是密码学专家一样神秘难解。(中本聪最后一次在网上公开露面是在 2011 年,维基解密网站宣布支持比特币捐赠,社区一片欢呼。消失已久的中本聪却在论坛发帖警告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他建议阿桑奇不要接受比特币捐赠。维基解密后来淡化处理 了这件事。)
2008 年 11 月 1 日,中本聪在一个密码人聚集的论坛上发表了对一种电子货币的新设想,(那一天,“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正式诞生并完成了首笔交易。中本聪正式被认定为“比特币之父”。 9 天以后,中本聪向密码学专家哈尔·芬尼转账了 10 个比特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受信第三方金融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
哈尔·芬尼是中本聪的第一个支持者,本来也许他能够解开“中本聪是谁”的谜底,可惜的是,他后来患上了渐冻人症,于 2014年 8 月去世。
有个非常时髦的流行观点认为,比特币的创始人不仅是个技术极客,也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因为他对中心化的这个世界绝望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包括发行自己的货币。科技思想家亚当·格林菲尔德(Adam Greenfield)总结了以下观点:
参与设计它的人们从根本上丧失了对中心化机制的信任,无论这些机制是国家的还是私人的。他们(区块链的创造者们)从根本上想要将事物去中心化,令世界由独立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彼此建立契约式的私人关系,这样整个世界就绝少有自愿连接的个体之上的组织存在。
显然这是一个“乌托邦”世界的构想,属于无政府思想流派。这种思潮自古至今都存在着,但从来都没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其实,比特币发明人的初衷也未必如此。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的片言只语,表明他的基本目标是取代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实现网上的点对点支付。比如他曾明确说过:我们没想要领导“匿名货币”或者“游离于政府外的货币”,“我绝对没做过如此嘲讽和断言”(中本聪 2010 年 7 月 5 日论坛发言)。
有关“去中心化”的社会理想属于哲学层次范畴,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个话题,看看比特币是怎么一回事。
比特币是用电脑“算”出来的,是借助于网络进行流转和交易的,而不是某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欧盟央行发行的。
比特币也是用电脑“挖”出来的,这个工作有个专用名称“比特币挖矿”。其实和挖矿不同,使用电脑按照一套复杂的算法(计算哈希值)进行运算,每得到一个正确结果,就相当于获得了特定数额的比特币。(中本聪规定了奖励数额,一开始(2008 年)是 50 个比特币,然后每 4 年减半,2018 年是 12.5 个比特币。)所以叫作“挖币”似乎更准确。
比特币是由中本聪设计出来的东西,他定义了整个“游戏玩法”,其中最重要的规则是:
1
能挖出的比特币总数量是有上限的,一共有 2100 万枚比特币;
2
用于“挖矿”的算法难度会自动提高,可以让挖币的效率保持基本一致,即大约 10 分钟可以挖出一枚比特币;
3
所有交易都用比特币结算。
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而出现和不断演化的,开始时,人类商品交易是没有货币作为中介的,直接用自己的物品交换想要的别人的物品。而比特币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为了鼓励“记账工作”而诞生的。
中本聪发明了一种分布式账本记账法,具有非常高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这种记账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那种在纸质账簿上分别记录“借记”金额和“贷记”金额的做法,而是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密码学“加密”和“解密”算法。通过解密,才能顺利地将一笔交易记录在一种特殊的电子账簿上。这种特殊的电子账簿被称作“区块”,也就是数据块。(中本聪制订的规则为一个区块最大可以是 1MB,如果一笔交易按照 500 字节算, 一个区块最多可以记录 2000 笔交易。也就是一个区块可能包含了 2000 笔左右的 交易记录。)
在每个数据块上可以同时记录多笔交易,然后封存起来,传递到下一个新的数据块上,这就像账目结转,新的一批交易将记录在这个新数据块上。这些记满交易数据的块,之间以密码钥匙链接起来,就成了一条链,称作区块链(图1.8)。后面还会详细介绍区块链这个概念。
整个解密过程需要用电脑采用特殊算法进行海量计算,所以无论电费还是花费的时间都比一般会计记账繁琐得多,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工作是竞争性的,同时尝试记录这笔交易的人可以有很多人,最终要看哪个人运气好。经过大量的计算机计算之后,第一个正确地完成解密工作的人,才算大功告成。而其他人就等于白干了,这非常类似电子游戏,胜者通吃。
这种记账工作,在区块链时代,已经不叫“簿记”了,做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叫会计了,而是分别称作“挖矿”和“矿工”了。所有交易数据都由“矿工”负责记入区块,他们不需要懂复式簿记法,也不需要持有会计证才能上岗,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叫作“矿机”。
这种记账工作还有一个突出优点是,你要想当“矿工”,随时都可以,只要你自己有挖矿的设备,比如“矿机”,可以随时加入“挖矿”行列。这个特点也体现了“中本聪们”的一个理想,那就是人人平等、完全开放。只要你接入网络,遵守规则,你马上就是一名合格的“矿工”了,你得到的比特币与别的矿工得到的比特币没有任何区别(图 1.9)。
惊不惊奇,诧不诧异?
这种在加密加盖时间戳的数据块上记账的方法,一旦流行起来,将颠覆整个会计行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法在记账时需要做的解密计算复杂度越来越高,计算量越来越大,想要单靠一两台“矿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记账获取收益,难度越来越大了。这时候,那些从事这一行当的人开始不断加大在购置“矿机”上的投资,把很多台“矿机”集中在一起(有人称作“矿池”,也有人称作“矿山”),24 小时昼夜不停地努力工作(解密计算),才能得到回报——包括奖励的比特币和以比特币计价的手续费。(交易手续费就是“矿工”从每笔交易里获得的抽成,具体的金额由支付方决定。 这个抽成随行就市,如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你的交易可能没有“矿工”愿意处理, 这样就迟迟无法写入区块,得到确认。“矿工”们总是优先处理手续费最高的交易。)
当然,目前看来,前者的数量级要远高于交易手续费收入,这也是比特币挖矿热的主要原因。由于交易数量猛增,交易手续费水涨船高,一个区块 2000 多笔交易的手续费总额可以达到 3 ~ 10个比特币。加上奖励金 12.5 个比特币,平均耗时 10 分钟,收益是相当可观的。按照目前的价格,超过了 100 万元人民币。
显然,这种记账行业也和其他行当一样,有固定投资,有人力投入,有时间投入,有运气成分,也是一种劳动,能够获得比特币作为报酬。有人核算过这个“挖矿”(记账)过程的成本投入,由于每度电的价格不同,在中国,现在每得到一枚比特币,大概需要 3000 多美元 。(这个成本主要随电价不同而变化。目前,比特币挖币成本最低的是委内瑞拉。)而且这个成本是不断上升的。
随着比特币热潮,“挖矿”(或者称为记账、解密区块、把区块链接起来等)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明显暴露出来。首先这是一种高耗能的行当。(在比特币总量只有 2100 万枚的条件下,为确保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运算 难度会随着越多人参与挖矿而不断提高。同时,要继续参与到“挖矿”竞争,就 必须投入更强大的计算机,也就是更强大的算力。这就带来了耗电量的不断上升。)
2014 年 8 月,美国比特币资讯网站The Coinsman 网站记者来到中国东北考察“比特币挖掘工作”,这里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现场充斥着犹如愤怒的大黄蜂扇动翅膀的声音,尽管有空调,但密密麻麻摆放“矿机”的室内温度还是达到了 40℃ ,卷风机形成的强风让人无法前行。全天候 24 小时工人三班倒,2500 台机器,每秒 2300 亿次哈希计算。更大规模的“矿山”在中国西南部的水电站旁边,那里可以获得廉价电源,连空调都不用,直接用铜网外墙散热以节约成本,即便这样,“矿山”一个月的电费依然需要几百万元。
根据 Digiconomist(一个专门追踪比特币和以太坊挖掘能源消耗的网站)的比特币能耗指数(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index),截至 2017 年 11 月 20 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约为 29.05 太瓦时。这意味着比特币挖矿现在使用的电量已经超过了159 个中小国家的年用电量。有机构预测,如果人们以现在的热情从事这种“挖矿”工作,2020 年就可能达到仅比特币“挖矿”就消耗完全球所有电力的极端情况。
更有甚者,比特币的交易已经和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硬通货——美元挂钩,而这个巨幅波动已经开始传导到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很容易成为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引爆点。比特币还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洗钱通道,其负面影响已经浮出水面,引起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 然而,这样的洪水猛兽不止一只!(节选自《区块链 + 时代:从区块链1.0到3.0》,郑磊/蒋榕烽等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