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藏传佛教的色彩


 悠长假期,四处游荡(34):

鸡足山:藏传佛教的色彩

2018-2-3

据说,鸡足山是释迦摩尼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这是他在佛教界地位尊崇的重要原因。鸡足山又被认为是汉传、南传、藏传三个佛教部派的交汇点,这也彰显它的崇高。

我们这次鸡足山之行,到处体验到藏传佛教的气氛,与内地的佛教寺院有很多不同。我对佛教知之甚少,只有一些粗浅的印象。我所理解的藏传佛教气氛,体现在一些具体现象当中,比如经幡、喇嘛、磕长头、哈达,等等。

我们前往金顶寺的途中,遇到两位着藏袍的女子,说是磕着长头上山来的,站在路边乞讨,雨燕各自给了她们十块。我以为随意的施舍十块算是慷慨了的,后来又碰到这两位女子,有路过的喇嘛施舍他们,有给一百的。

在金顶寺,烧香和叩拜的,很大部分是着藏袍的同胞。寺中也有磕长头的,也是藏胞。另外,转佛和转塔的习俗在内地的寺院中不多见,但在藏地却很普遍。在金顶寺和楞严塔,就有络绎不绝的藏胞在转佛和转塔。总的感觉是,汉族在观光,藏族在礼佛。山上的各个寺院里,都悬挂着经幡。这也与内地寺庙不大一样。在半山中好像有一条小路绕到山后,路两边也挂满了经幡。有一段路,甚至经幡都将路遮住了。这种情况,我在米拉山口见过。

在山上的各个寺院,常常碰到身材魁伟的喇嘛,他们神态的端庄,显示出一种虔诚信仰的自信。我想到某些内地僧人表现出的猥琐,可能是不够虔诚和不够自信的表现。我在山上遇到一户人家,女儿搀扶着母亲在爬山。母亲看起来七八十岁的样子,每走两步就要停下喘粗气。她们说是从阿坝来的。今年是鸡年,藏族同胞有到鸡足山朝拜的传统。一路上还看到很多身材魁伟的着藏袍的汉子,估计都是来自康巴地区。据说,只有康巴地区才会有那样的美男子。

在半山上的华首界,那是迦叶尊者来中国后首开讲坛的地方。有一位比丘尼在长时间磕长头;边上一把太师椅上,坐着一位魁梧的喇嘛,在给一位信徒讲解着什么。磕长头的女子,面对的是黑乎乎光滑的山崖,很奇怪的,距离地面二三十米的崖壁上,居然挂着一条条哈达。怎么弄上去的呢?

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显然是内地汉族人的汉子,四十来岁的样子,穿得整整齐齐的,跪在地上,捧着一本什么经书,一字一句在读,摇头晃脑,像个蒙童。样子很幼稚,态度却跟藏民一样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