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型公益社会团体在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角色
——以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滇西北实践为例
欠发达地区生态敏感型旅游地通常旅游资源品位较高、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脆弱性特征显著、旅游生产要素匮乏,无法采用大众型旅游模式加以利用,处于开发商无心投资、地方政府无力顾及但社区居民发展愿望强烈的状态。在实施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体帮扶的过程中,运作型公益社会团体意识到生态旅游在传统生计替代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在事实上参与到欠发达地区生态敏感型旅游地开发中来。该类社团拥有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和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敏感型旅游地开发初期不可替代的外部力量。
大自然保护协会1997年开始进入中国,将滇西北选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实施地,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了美国大自然保护云南办事处,积极与政府和相关科研部门合作,通过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保护珍贵动植物和自然群落赖以生存的陆地和水域,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助推了滇西北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旅游开发。第一,实施科学研究。依托自身专业资源进行科学考察,资助本土团队进行课题研究,支持保护区和社区实施生态观测,为实施科学开发积累了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委托云南大学制作了滇西北高山生态系统各植被类型的分布图,为高山生态系统研究保护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事实上,滇金丝猴成为今天的明星物种和旅游吸引物,也跟协会组织的研究和宣传密不可分。第二,进行生态保护。与省政府合作编制“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之后,将滇西北高山划分为12个区域、确立了优先排序、制定了具有针对性保护策略,实施了一些具有创意性的保护项目,如绿色乡村信贷项目、新老照片对比、社会公益型保护区建设、丽江数字博物馆、环境教育项目、“地球小助手”项目,为发展旅游业夯实了资源环境、公众意识、社区支持等方面的基础。第三,推广先进理念。依托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引进、推介世界范围内先进的可持续旅游理念与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国家公园。以滇西北大河流域国家公园项目为载体,向政府官员、业界人士、社会公众宣传国家公园理念,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国家公园立法、组织机构建设、信息管理、资源调查、社区参与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推动了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建立和其他地区国家公园的实践。第四,提升社区能力。重视依托社区开展生态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社区保护地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培训、赴外地进行参观交流、雇用社区居民参与监测、支持成立协会或合作社等方式,激发了社区居民对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的自豪感,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巡护监测、意见表达、自主管理、环境解说、向导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旅游开发提供了本土化的人才支撑,为解决传统社区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弊端创造了条件。第五,开发旅游产品。利用滇西北优良的生态环境,培育可持续型特色替代产业,开发基于社区的小众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例如,支持地处老君山腹地的石头乡利苴村村民成立弥司子生态农业合作社、建设滇金丝猴主题文化新乡村、培育金丝猴生境探秘游,支持鹤庆西草海湿地成立自然保护中心、推出观鸟生态旅游产品等,为将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探索生态友好型旅游产品生产方式指明了方向。(首发期刊:李庆雷.运作型公益社团参与旅游地开发的实践及其启示[J].旅游研究,2018,1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