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四大定律——交换律、分配律、配比律、寻租律


 写到这里,关于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现在就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实体经济运行的四大定律,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做一个简洁的小结。

交换律是市场中关于商品价格决定问题的定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交换多少另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量,其相互交换的比例基础,在于不同种商品(或服务)生产(或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一般劳动力的量。而在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之下,所耗费的一般劳动力的量通过货币化的补偿方式,就形成了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商品之间交换比例的基础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支付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在资本充分流动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每个行业来说,单件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行业的零利润企业或最低生产经营效率企业的成本价格决定,也可以说是由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企业的“一般劳动力成本价格”决定。生产价格理论所主张的平均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了商品的生产价格,并且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以生产某商品的生产价格为基础,与单件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行业的零利润企业或最低生产经营效率企业的成本价格决定,所最终得出的价格决定结论完全一致,只不过是“殊途同归”。 单件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行业的零利润企业或最低生产经营效率企业的成本价格决定,也就是单件某种商品的价格由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生产该商品所需支付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的量决定。商品的交换价格,实质上是商品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过程来弥补其生产过程中所耗费一般劳动力的补偿规则,而商品之间不同的交换价格正是这种补偿规则的货币表现形式,而这种补偿规则的形成,是以一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前提,是以一般劳动力之间的同等劳动量付出取得同等收入的公平分配为基础,不同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反映的是整个市场内一般劳动力付出量与其所获的报酬相比较而言的市场公平。

分配律是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社会财富通过市场进行分配问题的定律,也就是“自然三分配”。因为人们使用的不同自然资源本身所存在的差异,使得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同等的一般劳动力付出情况下,所产出的财富量或所节约的财富量产生差异,也可以说是同等财富产出的情况下,可以耗费更少的一般劳动力,这种因为使用不同的自然资源而对人们取得财富所形成的差异,就形成了自然资源租金;在同等自然资源和等量一般劳动力付出情况下,因为财富生产(或消费)效率的不同而形成的财富收入差异,就形成了创新租金;在同等自然资源和财富生产效率无差异的情况下,在保障维持一般劳动力再生产的前提之下,等量一般劳动力付出所取得的等量收入就形成了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所以,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差异和财富生产(或消费)效率的差异,对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自然形成了三个部分,即,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自然资源租金和创新租金。

无论是不同商品之间的公平交换,还是不同生产者在生产同种商品时的同工同酬要求,其公平性都是以一般劳动力的付出量与同工同酬要求为基础的,所以,单件某种商品的价格由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生产该商品所需支付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的量所决定,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市场内部同工同酬的公平分配。因为不同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本身存在着差异,使得其生产(或消费)某商品(或某些服务)时,在等量一般劳动力付出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量,这就使得使用不同自然资源的生产者所得到实际财富量出现差异或不公平,如果无视这种差异或不公平的存在而要求市场中商品之间的交换纯粹按照各自的一般劳动力的付出量为基础进行交换,那么就会导致市场内部不同生产者或劳动者之间的同工同酬出现混乱和不公平,因此,形成自然资源租金和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之间的分配格局,是整个市场内部形成一般劳动力之间同等劳动量取得同等收入的公平分配基础。同理,在同等自然资源和等量一般劳动力付出情况下,因为财富生产(或消费)效率的不同而形成的创新租金与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分配格局,也是整个市场内部形成一般劳动力之间同等劳动量取得同等收入的公平分配基础。在相比较而言,如果无视创新租金的存在,使得创新者和追逐分享创新资金的资本得不到创新租金,那么就会影响社会财富生产效率的提高。 “自然三分配”是市场内部公平交换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相互一致的关系,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就没有不同商品之间的公平交换和整个市场内部一般劳动力之间同工同酬的公平分配,绝大部分人就不会去关心自己的劳动效率,而只会把心思用在能否通过寻租而得到更多的利益上去,从而导致在同样的科技与生产工艺条件下社会劳动效率的低下,潜在的创新者也会因创新热情的泯灭而导致创新乏力,从而影响其对于提高社会财富生产效率的推动作用。但是,就社会整体来说,“自然三分配”格局的形成,则会导致社会总体财富分配格局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一旦这种不平衡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循环,就会引发经济动荡,从而对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利润的实质是资本参与创新租金的分配。自然资源租金分配是土地、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差异对人们的影响而形成的收入分配,虽然人们习惯上将这部分收益视为“资本利润”,但是,这部分收益的确与实际投入的资本无关,如果非要将其视为“投资”的话,也仅仅是花费金钱购买了自然资源的收益权,而不是投资参与了社会财富的生产,因此,自然资源租金收益应该排除在资本利润之外。真正资本利润的取得,是在同等自然资源和同量一般劳动力耗费的情况下,因为财富生产效率的不同可以生产更多的财富,而得到的收益差,其实质是资本参与创新租金的分享而得到的收益,如果资本不能够分享到创新租金,那么就无法产生资本利润。市场中单件某商品的价格,由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企业的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或一般劳动力成本价格所决定,或者是以其生产价格为基础,在数理逻辑的结论上是同一的,只不过角度不同,所以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不会获得一般利润,其资本利润为零。对于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市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其整体来说,只能是投入越多亏损越多,因为其理论值为零,这些新追加的投资只会形成社会的过量投资,亏蚀是必然的;而对于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在保障新的追加投资可以分享创新租金的情况下,才会投入越多盈利越多。所以,生产价格理论所说的生产价格只能够得出,投资于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时,等量资本可以获得等量利润,因为这些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均为零,将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企业与具有创新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利润进行平均得出平均利润率,然后以此为基础得出整个市场上预付资本越大利润额越大的结论,在逻辑上并不严谨。

自然资源租金的增加来源于创新租金的消逝。就某个社会整体来说,在总的社会一般劳动力付出确定的情况下,这个社会一定期间内生产的财富价值总量会与这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高成正比,就生产某种商品来说,其劳动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反向而不是反比例关系,财富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正向而不是正比例关系。一项新的技术或工艺、一项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或制度的运用,在可以提高本企业劳动效率的情况下,使得本企业相较于其他没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在等量一般劳动力付出时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财富,那么这多出来的财富就会形成创新租金,可以让采用这创新的企业因为分享创新租金而得到资本利润,但是,运用某创新而可以得到的创新租金会因为该创新在市场上的普遍运用而消逝,某项创新的创新租金虽然消逝了,不过在该创新租金消逝的同时,社会因为该创新而增加的社会财富的生产也会达到最大,也就是说,某创新租金的消逝对于其创新者和相应的资本来说,利益消失了,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或市场来说,利益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达到了最大,这些新增加的社会财富的生产,其最终的分配结果主要会转化为自然资源租金,而不是由所有的社会成员来共享,资本不能因之而得到更多的利润,在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不能提高的情况下,一般的劳动者也不能够因之而获得更多的收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制度的不断进步,社会财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新的创新成果的运用不断增加,市场普遍运用的创新越来越多而导致的创新租金的消逝所造成的累积社会财富生产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租金可以获得的累积财富额也就越来越大。

配比律是关于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问题的定律,也就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包括生产要素等)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配比关系,如果不能够保持合理的配比关系,不仅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且会导致社会生产的不足或社会资源的浪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分析时需要首先把虚拟经济予以排除。根据已有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社会总投资与社会总储蓄之间是相等的关系,而期间内的生产与新增投资和消费之和也是相等的的关系,期间内投资绝对数的增减等于储蓄绝对数的增减,而无论这增减储蓄的配比结构如何变化。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是通过用商品生产商品来实现的,在一定的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条件下,各种上下游商品之间的耗费比例是确定的,这正如一吨某品级的铁矿石可以提炼多少铁,一公斤的铁可以制造多少根某型号的铁钉,制作一件家具需要多少铁钉,卖某件家具可以获得多少货币,买该件家具需要付出多少一般劳动力的量才可以挣得这部分工资收入来支付,如果不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那么这些比例关系都是大致确定的;这些比例关系的确定,既有自然本身的规定性,比如一公斤的铁(扣除必要的损耗后)与某型号的铁钉之间存在一个总体积相等的关系,也有劳动效率的规定性,比如制作某一件产品需要耗费多少一般劳动力的量,还有一个就是投资的规定性,比如钢铁厂、制钉厂,家具厂的正常运转需要多少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而投资和储蓄两者之间是相等的关系,其对应的储蓄则保持在生产厂家和居民手中,对于这三个方面的规定性来说,其中自然本身的规定性,人们是无法改变的,而劳动效率的规定性和投资的规定性,则会随着生产工艺或组织管理条件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新的社会创新运用于社会财富再生产循环的过程之中,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效率将会因之而提高,其结果必然会引起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包括生产要素等)之间原有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改变,并且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能力会因为这种配比关系的改变而提高,如果没有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提高所引发的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配比关系发生改变,那么,无论增加多少社会一般劳动力投入社会财富的生产,也无论追加多少社会资本投入社会财富的生产,对于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来说,都是徒劳的。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基础在于人类自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科学水平的发展,途径在于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组织管理条件的改进。在具体的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市场上与生产某种产品相对应的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存货的总量就应该是确定的,其总量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导致投资过度而造成社会投资损失,而一旦低于合理的限度,则会出现投资不足而使得追加投资有利可图;每种具体的生产工艺都需要与之相应的设备及附属设施,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与其设计生产能力相对应,而其能否达到或超过设计生产能力则与其生产的组织管理条件相关,具体的生产组织管理条件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影响企业的存货规模,当整个社会具体的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条件都确定的情况下,那么与整个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相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存货总量就应该是大致确定的,其实际生产的该产品的量,则应该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也即是说,市场中每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其劳动效率或生产工艺与组织管理条件不发生改变时,当社会财富的生产达到社会再生产循环所允许的最大化状态时,结余的社会财富用于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投资过度和社会财富的浪费,在不考虑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保持这个市场稳定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每种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和整个市场的简单再生产,此时,其社会投资的总量就将是稳定的,而社会的总储蓄的量也将是稳定的;但是,由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预期总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者是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缺陷,往往会出现某些产品的投资不足或者是投资过量,甚至会导致整个市场总体上出现远远超过配比关系的投资过量或远远低于配比关系的投资不足,当某一行业或整个市场的投资过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因为投资过量而导致的投资损失就将发生,投资急剧萎缩就将伴之而来,当某一行业或整个市场的投资不足达到一定程度时,因为投资不足而引致的投资收益就将产生,投资逐渐扩张就将伴之而来,当然,投资过量所引发的投资萎缩往往容易形成崩塌式的萎缩,而投资不足所引致的投资扩张往往是逐渐加速的,这正应了中国一句俗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形成投资过量与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对于正向绝对资本租金的追逐和资本对于负向绝对资本租金的规避,正是在这种利益追逐和损失规避的驱使之下,通过投资拉动投资的链条,追逐利润的投资越多则导致的投资收益越多,或者是规避投资损失而导致的投资越减越损,所以,保持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包括生产要素等)之间合理的配比关系,在于控制绝对资本租金不发生不合理地系统性偏离。

当某项新的创新运用于市场,出现因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提高而引发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配比关系发生改变时,在提高整个社会财富生产的同时,并不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存货总量发生同步增长,有时甚至会出现减少的现象。一般劳动力的劳动效率提高,如果是因为生产技术设备的改进而提高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会增加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很少的情况下,会减少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如果是因为组织管理条件的改进而提高的,往往会减少相应的存货总量,少部分情况下,会增加相应的存货总量,如果是普遍影响社会财富生产的制度性因素发生真正的创新性改进,则往往会倾向于维护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合理的配比关系的同时,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社会财富生产的最大化,所以,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存货总量的影响,既有可能是使其增加,也有可能是使其减少;但是,就总体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财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总投资与社会总的财富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之间是成正向相关关系的。

所谓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仅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在于可以引发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合理配比关系发生改变的能够提高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的创新,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成果的运用和扩散,社会财富的生产将会永远在一个区间内波动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更不要说实现经济的增长了。投资与消费只不过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所反映的两个循环性链条指标,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这正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往复,而无关乎鸡和蛋的改良或进化,而净出口只不过是外部的一个影响因素,既可以增大一国的GDP,也可以减少一国的GDP,就更不应该将其简单化的归结为经济增长的原因了。投资与消费只不过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合理配比关系的组成部分,净出口只不过是这种合理配比关系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因为,过度的加大投资或者是过度的加大消费,并不会真正的形成经济的增长,而只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和经济的崩塌式萎缩,因此,任何不符合合理配比关系的投资和消费,都是与维持经济的稳定相背离的,而长期的贸易顺差或贸易逆差也是不符合一国之内长远利益的,符合一国之内长远利益的只能是保持合理外汇储备情况之下的进出口平衡。

“自然三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也是导致社会再生产循环不平衡的系统性原因,其对于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合理配比关系所发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实物财富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资金层面的累积性影响,而这种影响总体上使得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倾向于降低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的改变。我们知道,在一个已经达到最大化财富生产的简单再生产循环的社会,资本利润将被完全耗费而不能够使得社会资本继续积累,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也会因为没有结余而不能够让社会资本积累得到增加,自然资源租金也会被完全耗费而不会转化为社会的资本积累,此时,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合理配比关系将是恒定不变的;不过这并不符合于市场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只要增加资本投入有利可图,社会资本就会继续增加积累,但是,当创新停滞而致使市场上新增投资无利可图时,社会资本积累也将停滞,此时,如果自然资源租金收益者,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而没有将即期自然资源租金完全耗费掉,都会造成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改变。如果将结余的自然资源租金用于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那么社会资本将会因为投资过量而造成投资的损失,同时,势必会导致资本为了生存或减少损失而减少社会财富的生产或者是压低一般劳动力的自然工资,当一般劳动力的工资被压低到自然工资之下时,则会导致社会生产的衰退,社会资本的积累不仅不会因为一般劳动力的工资被压低到自然工资之下而增长,反而会因之而降低,压低多少自然工资,就会新状态之下社会再生产循环配比关系中相应减少多少社会资本积累,从而减少了总的社会资本积累,不利于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如果将结余的自然资源租金以贮藏的形式闲置起来,那么也将会因为社会流通资金的不足而导致市场上商品价格出现或多或少的普遍下降,致使市场上的绝对资本租金变为负数而诱发资本再投资的减少以规避损失,最终也会减少总的社会资本积累,不利于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相比较而言,资本利润的结余,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的增长,资本利润是因为可以分享创新租金而获得的,相比较于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企业拥有更高的财富生产效率,资本利润的结余用于扩大有利可图投资项目时,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并不会导致社会资本的投资过量,会提高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而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的增长,使得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倾向于提高社会整体财富生产效率的改变;其实,无论是资本利润的结余还是自然资源租金的结余,只要用于没有创新竞争优势的投资,都会不利于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只要是用于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投资,都会有利于社会财富生产的增长。需要明晰的是,资本利润会随着创新租金的消逝而归于无,自然资源租金则会因为创新租金的消逝而增加,创新租金与自然资源租金相比较,创新租金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量较小而且不稳定,自然资源租金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量特别大并会越来越大,且相对更稳定,所以,相较于资本利润的结余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增长的有利影响来说,自然资源租金的结余对于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配比关系的负面影响更加巨大。

寻租行为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寻租分为自然寻租和人为寻租两个部分。自然寻租是同一市场中生产不同商品的一般劳动力之间形成“同工同酬”的社会公平分配基础和在同一市场中不同商品之间确定合理交换比例的基础, 同时,“自然三分配”也是自然寻租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形成的分配结果。人为寻租是在“自然三分配”的基础之上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寻租行为,我们探讨寻租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常是指探讨“人为寻租”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寻租是以实力或影响力为基础的,是强势方对弱势方的寻利活动,就寻租行为本身来说,是没有对等性公平可言的,因此,谋求寻租行为博弈各方的对等性公平不应该成为制度设计的核心原则,谋求寻租规则的公平性和寻租结果的合理性才应该是其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度创新的实质是有利于社会整体效率提高的寻租规则演进,其核心理念应该是维护以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生产,避免寻租行为对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负面影响。

寻租律也叫“资本零利润寻租律”,是指在完全竞争和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资本寻租的净收益率为零的定律。并不是说资本寻租不能够获得利润,而是说当资本项目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时,其净收益率为零,而无论之前投入了多少资本额,也无论之前投入了多少个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不同项目,也不在于之前投资的是高科技项目还是一般项目。一项投资,不在于预付资本的多与少,而在于投资收益的多与少,虽然人们更加倾向于投入越多就应该收益越多,但是,当已经投资的项目不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时,其资本净收益率都将归零。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超过再生产循环配比关系的投资就是供过于求的投资,反之就是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会产生负的绝对资本租金,而投资不足会产生正的绝对资本租金,从而使得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资本项目产生利润或亏损,但是,从长时期来说,其理论值的中轴线依然为零。

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类“资产”的交易日趋活跃,在信息完全透明和对称的情况下,相同的资金量交易任何一种资产时,其支付的交易价格与其所得到的资产“价值”都是相等的,在同一交易时点完成某一交易时,资产交易双方的投资收益都为零,这也是资本零利润寻租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便是投资购买了具有创新竞争优势资本项目“资产” 的收益权。虽然每一个时点资产交易的理论收益值都为零,但是,某一项资产或经济权益在不同时点的交易值并不一定会相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差异值就是资本寻租的损益值,一部分人获得的寻租收益就是另一部分人所受到的相应寻租损失,所以寻租行为本身并不会对社会财富生产的增加产生任何直接作用。我们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资本寻租的“投资收益”必然为正值,对于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资本项目来说,只有在社会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和创新成果运用的繁荣期或经济的扩张期,其社会总的资本寻租收益才会为正值,而在社会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运用的停滞期,其社会总的资本寻租收益则会为零,而在经济的萎缩期,其社会总的资本寻租收益只能为负值。在社会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运用的停滞期,不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资本项目资本收益的理论值为零,但是,由于市场存在波动的周期,相应的,绝对资本租金也会出现大于零或小于零的波动,加之伴随着通胀或通缩对企业名义收益的影响,所以,其普通股的股价在经济的回升周期中相对于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股价上涨幅度较大,而在经济的回落及萧条期,其普通股的股价相对于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股价下降幅度较大,甚至会出现股价普遍低于净资产的情况,相对来说,大多数具有创新竞争优势的企业,其股价的波动受市场波动周期的影响反而要小一些。

关于寻租行为对于社会财富所造成的损失,过往的寻租理论已经给出了结论,就整个社会来说,整个寻租活动的全部经济损失等于所有单个寻租者获得的利益总和,即寻租收益等于寻租成本,这个答案看似偏颇,实际上是非常正确的。

通过人为寻租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种行为并不是通过对于社会财富生产做出贡献的方式来实现的,因为寻租的目的仅仅是社会财富的转移,而不在于其对于社会财富的增长是否做出了贡献。关于寻租行为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生产的影响以及会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减少社会剩余的形成,我们不应该想当然的认为其对于社会财富生产的影响都是负面的,事实上,许多寻租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配比律,只要寻租行为所导致的社会财富转移,不会引发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各种商品之间的合理配比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社会整体的财富生产效率降低,那么这种寻租行为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生产的影响就不是负面的;反之,则必然是负面的。我们知道,在一个社会创新及其运用的停滞期,在现有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当其整个社会财富生产达到最大化时,必然是整个社会财富简单再生产的时期,保持整个市场稳定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每种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和整个市场的简单再生产,相应的,整个社会的投资或者是整个社会的储蓄也将是恒定的,以配比整个市场的简单再生产。此时,如果减少寻租成本而节约了社会财富的耗费(或减少浪费),并形成了社会财富的剩余,那么这种剩余就将形成过量的社会投资,而这反过来就会通过资源配置的配比定律压制社会财富的生产;反之,如果增加寻租成本而加大了社会财富的耗费(或增加浪费),就将会导致社会投资或储蓄不足,也会通过资源配置的配比定律压缩社会财富的生产。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浪费财富对社会财富的生产是有利的,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浪费社会财富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减少非必要和不合理的寻租行为以减少整个社会的寻租成本,将结余下的社会财富用于科研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事业,以增进人类的福祉,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节约的社会财富,不是用于形成和增加过量的社会投资,只要不违反社会再生产资源配置的配比定律,那么这种节约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