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论敬畏制度之 二: 敬畏制度是良好的品质
敬畏,含有既敬重又畏惧的意思。在企业,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进一步加强制度的执行。在制度面前,需要保持敬畏之心,让制度看守我们的心灵,并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尺子,而不仅仅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存在档案里。
敬畏制度是一种素养!对企业来说,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遵守规章制度,是对每一个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越是能遵守规章制度,就越文明,就越有前途。相反,不能遵守规章制度,是低素质的表现,是可悲的,是没有发展前途。
首先,企业领导干部要尊重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为官者当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也是领导干部用权行事的关键所在。敬畏制度体现了干部的政治素养,也是必须恪守的政治信条。
领导干部最该敬畏的是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的一种规则,它代表了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既赋予干部一定的权力,也赋予必要的责任。敬畏制度,便是对责、权、利的一种尊重和信守。这样做,既能保障企业的利益,又能保障干部自身的利益。过去,企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痛点事件,大都与某些干部缺乏对制度的敬畏之心有关系。
制度是人参与制订的,在企业制定制度是企业管理者的功能;执行制度是企业各部门及各总部、各专业公司的职责;监督执行制度则是企业组织监察的角色定位。
企业要以敬畏的态度制定制度,制定制度要严谨。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要谨慎行事,追求完美。
首先是决策不随意。一要问问“该不该”,就是是否需要制定这个制度,有的是临时性的工作,不具代表性的个体事件,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形式来解决。二要问问“对不对”,就是要防止制度与国家的法规、上级的文件、企业以前的制度相冲突、相矛盾,不要一出台就出错。三要问问“好不好”,出台一则制度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带来的反应不见得简单,一定要做到制度可操作、可执行、有效果。
其次是制订不随便。在内容上要周全,不要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在逻辑上要缜密,不要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在措辞上要严谨,不要漏洞百出,歧义不穷;在形式上要规范,不要朝令夕改,信口开河。同时,要尽量广泛征求意见,牵涉到员工利益的最好由员工代表大会讨论。以敬畏的态度制订制度,制度才能内生其固有的权威。内容、过程的草率,最后导致只能是制度被蔑视和践踏。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是前提和基础。纵观世界的企业发展史,大凡成功的公司都有其首先开创的独特的并领先于时代水准的企业制度。但再好的制度,得不到很好执行也是枉然,甚至会比没有制度更可怕。
企业各项政策、制度与流程的制定过程离不开领导干部发挥关键作用。同样,违反制度也常常先从领导干部那里出现突破口。如果领导干部对制度没有敬畏之心,凌驾于制度之上,或游离于制度之外,只用制度来规范别人,不用来约束自己,制度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制度的背后是一种敬畏。制度有一套高标准的要求,是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并参照当前的境遇而制订的严格的标准。任何一个顶尖的团队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具有非常成长的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敬畏制度来自干部个人的自觉与自律。因此,企业中高管领导都要敬畏制度,只有敬畏制度,才能做到自律,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敬畏制度,才能真正尊重制度并很好地执行制度。相反,不敬畏制度,我行我素,置企业利益于不顾,就一定会贻害企业、贻害员工,并最终害了自己。
其次,敬畏制度还要求企业中高管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缺乏对制度的敬畏意识,不能把制度内化为信念,就不可能自觉遵守制度。因为,再完善的制度,若不能严格执行和有效维护,都将会是一纸空文。任何制度都是人定的,不可能无懈可击。倘若领导干部对制度没有心存敬畏的意识,就会对制度视而不见,甚至会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