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我们能把握的不是明天,只有现在,现在,永远是最恰当的时候,改变,从当下开始,是最好的时候。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总是想让事情变得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只是死盯问题本身,会很难有解题之法。因此,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让事情变好前,先让自己变的更好!
一、让改变发生,用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来行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都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很多人都没有踏出第一步,就开始害怕。能勇敢尝试的人,因为一次又一次下定决心后又一次次宣告改变失败。消耗掉自己的意志力,改变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弱。
究竟如何让改变发生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要把事情变好,一定要用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来行事。那如何用全新的方式来行事呢?
如果你希望改变,那就需要两方面都进行有效掌控:
一方面是理性化的自己可以提供计划和方向;
另一方面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始终如一地提供驱动力。
贝里克是个医生,同时也是卫生保健改善协会的总裁,该协会分析得知,当时的医疗系统中医疗救治“缺陷率”高达10%,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甚至当大家听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也并没有觉得有多严重,但这可是意味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病人白白丢掉性命!
贝里克认为,医院完全可以像其他产业一样,通过改进方法来降低缺陷率,挽救更多“不必要”的死亡病例。
在2004年的一次大规模行业性会议上,他郑重地进行了一次演讲,“这正是我认为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必须去拯救10万条生命,而且我们应该从现在到2006年的6月14日这18个月里完成。”不仅如此,关于如何挽救生命,他还提出了六条非常明确的建议。
为了推行这个项目,贝里克还请到一个女儿因医疗事故而去世的母亲来现身说法,以及一位来自医院联盟的主席来支持这个项目。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被这些数据和事故亲人深深打动,两个月后,有超过1000家医院加入了这个项目,18个月之后,贝里克宣布,参加“拯救10万条生命”运动的医院已经共同挽救了大约十二万条生命!
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开始将新的医护标准制度化,以继续提升医疗体系的水平。
为什么并没有掌握巨大权力的贝里克能推动如此巨大的变革呢?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首先,他给听众们头脑里理性的一面指明了方向,就是18个月用6条具体建议来挽回10万条人命。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无休止地变换做法和目标只会耗尽那些医生的精力。
很多时候大家并不是不愿意改变,不愿意挽救那些生命,而是没有目标感,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的变革,多半是失败的,想想你上次戒烟戒酒时,想过自己的明确目标吗?
其次,他激励了听众脑中感性的一面,他邀请了痛失爱女的母亲来呼唤对于医疗的改革,一再强调了10万条生命,引起了共鸣。
改变,从来都没办法轻而易举地通过忽略情绪,而单纯依赖理智来解决,人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关键时刻仍由情绪拖着自己走,但正是因为这样,只要利用这些情绪,对这些情绪进行正向引导,帮助他们对现实产生积极的思考和判断,便能顺利开展向好的改变了。
最后,他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只需要一纸协议就能加入项目,配上渐进式的指导方针、建立支持体系以及配备导师,让所有医院觉得改变其实很简单,大家就愿意加入了。
很多时候大道理说太多,往往记不住。而就事论方法,效果往往好很多。毕竟改变最终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才能真正落实,让这些操作简单易懂、高效便捷,离成功就不远了。
不管你所寻求的改变处在什么层面,只要通过让这三件事发生,即给骑象人提供方向、让大象动起来、营造具体的操作环境,那么,即便你没有资源,没有实际权力,也能创造巨大改变,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找到改变亮点,找出关键步骤,找到改变的方向
什么是找到改变亮点呢?
就是看到更多解决事情的方法,而不是着眼于追究失败原因。过度分析那些失败原因,只会让人纠结而倾向于不行动,所以要先找到亮点,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曙光。
什么是找出关键步骤呢?
任何成功的改变,都需要将目标“翻译”成为具体的行为。你必须勾勒出那些具备关键性的步骤。制定关键步骤后,只要想出可实行的具体方法,开始行动起来,就能通往改变。
最后我们还要找到改变的方向。
描绘一个明确的改变方向,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在分析中避免迷失。这里的方向,注意不要切换到一些概念化的词语上去,比如让明天变得更好,而是要清晰明确。而且这个清晰的方向需要具有吸引力,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明确目标,可以让人们集中注意力寻找如何抵达目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