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匡林先生诗作的境界(三)


下边要请邓君进考场了,我们要把他的诗作拿来考察。能不能得满分,就要看有没有“不思善,不思恶”的见地,就要看有没有“无一物”的境界,还要看有无“尘埃”,如果有一粒“尘埃”,就要“一票否决”。邓君释道儒贯通,拳道尤其精妙,是拥有大智慧之人,其言其行有法有度、中规中矩,唯独在拳道、诗道上独领风骚,不同凡响。假若匡林先生在这个现场,一定会首先拿出他的武道诗,武道诗是匡林诗歌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匡林先生的武道诗,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个最高境界的揭示和描述非常真切生动。

匡林先生的诗作有个特点,就是形象思维较次,而形上境界最高。我这里用一首朱熹的诗,来对比分析匡林诗作的形上境界,大家就比较清楚了。在儒家人物里边,宋朝的朱熹算是最有境界的一个,他写的《活水亭观书有感》有两首,其中第二首写道:(PPT)“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人世间无为而无不为,且大有为的事物,就是朱熹诗揭示的“艨艟巨舰一毛轻”而“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情状。我喜欢写文章,晓得在堆砌字符这件事情上“枉费推移力”和“不费推移力”的机妙。没有灵感,惜字如金,半天写不出一句话和一个字来,这是“枉费推移力”的情状;灵感来了,这是朱熹说的“春水生”,下笔千言万语“一毛轻”啊,真是“不费推移力”。

有天读到匡林先生的《江月令·闭关(一)》这首词才知道,原来拳道也有这个最高境界,而不只是在“形下”玩弄身体动作的“手舞足蹈”。匡林的《闭关》词写道:PPT“假日入关悟练,浓荫阡陌田田。星稀持桩静月悬,唱亮蛙声一片。七年闭关精进,蓝天留痕年年。空洞无我真全拳,丹田暖玉生烟。”匡林给“全拳”下了一个定语、定义,即“空洞无我”。我看到“空洞无我真全拳”这句诗,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感,这就是“拳打三不知”的最高境界。那么比如我们写文章,难道就没有“空洞无我真文章”的境界吗?我给大家演讲,也有一个“空洞无我真演讲”的境界啊,这就要请大家当裁判了,如果没有“空洞无我”的境界,大家花钱来听我瞎说,是很吃亏的。这个“我”,既是佛家所说形上第六意根的意我,也是形下色尘的体我,这两个“我”都没有了,于是便铸就“丹田暖玉生烟”的大机大用。江月令·闭关(二)》也是同样的功法过程和意境:PPT“大成堂内闭关,七步功法井然。晨桩鸡鸣抱一,晚课蛙声双盘。松静安定自然,收视内听息岚。气血咝咝如虹,彻照天地出关。”

在朱熹的意境中,能够得到“艨艟巨舰一毛轻”而“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效果,全凭“昨夜江边春水生”这个巨大的“推移力”,因此他的诗中会留下“枉费”、“推移”这些行迹深浓、看上去很费劲辛苦的字眼。匡林诗中也有“阡陌田田”、“蛙声一片”、“留痕年年”等有为痕迹,但这是有意本能起用、通向“暖玉生烟”的练功状态。由此可见邓诗境界比朱诗高远,朱熹只破初关,匡林应该破了重关。但朱诗的形象思维又比邓诗高,前者可以成画,不难构成一幅春水奔涌、轻舟激荡的鲜明图画。邓诗虽有“浓荫阡陌”、“星稀月悬”、“蛙声一片”、“暖玉生烟”等景致,但难以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然而形象的高和低,却又反衬出境界的低和高,这是一种反比关系,由此可追究到形下与形上的差别。毕竟最高的境界需要修证、体悟方能亲见,非世间凡墨所能描绘,因此形下比较生动有形,形上则往往无有行迹。

匡林先生的《如来如去》第五节写道:PPT“你我真含一如,明珠俱足,脱落云淡风轻。一颗心在红尘,一颗心在净空。一莲绽放,一叶飘零。如来如去。”这首词的境界太高了,是上上智写给上上智看的,智根不及者,看了很痛苦,因为看了就有个理想,有个追求,有个目标,然而无法实现,巨大的差距、矛盾一出来,你不委屈烦恼、痛不欲生吗?每次和匡林先生的好友李映颛先生说到匡林,映颛都说邓君“入世太深”,然后我附和一句“出世太高”,映颛哈哈一笑,表示认可。一个入世很深的人,怎么能够出世很高“如来如去”呢?这不是撕裂自己的大矛盾、大痛苦吗?原来是定在了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无为境界,怀有真修实证的“一如”明珠,不搞方圆、大小、有无的矛盾,脱落掉妄想、分别、执着的习气,于是便“云淡风轻”一身轻了。“心在净空”、“一叶飘零”,难免高处不胜寒啊,那就独自担当、自己承受吧,没有什么了不起。还好尚有“一颗心在红尘”而“一莲绽放”。

匡林先生的习拳诗《有感二首》,也可用来说明他竭力遵行对立而须统一、阴阳而须和谐的主意:PPT“(一)萌动亦初心,寂寞藏秋情。繁花满世界,红尘真如行。(二)遇神勿守神,遇鬼勿杀鬼。空明冲和处,一团春意存。”这诗用来说明世间、出世间法,也非常入微精到,都是得了儒家世法、释家佛法“冲和”、“一团”的精华神髓。这个“秋情”、“春意”,即是非生非灭的自性,它支配生灭法,却不会受生灭法影响,因此能够“遇神勿守神,遇鬼勿杀鬼”,能够“不思善,不思恶”而持有中道,因此虽然“繁花满世界”,而确然能够“红尘真如行”。易经有一句话叫“居贤善俗”,你不搞贤俗的阴阳对立,烦恼在哪里呢?根本没有,快乐得很,即使患上绝症待见阎王,也很快乐。同样这两首诗的境界最高,而文学性较次,颜值不高,一般爱看热闹的人读了没有印象,而发心修行、走到自性门前的求道之人,读了则会刻骨铭心,大开心门,悟道成智。

大家如果真要学点东西,就要注意一个问题,注意老子讲的一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匡林先生写一诗、造一偈、作一文,必以真为本,内义信实可靠,皆是启人本性、救人真命、引人入道之言,因此语言质朴简约。做功夫的行者,静心品读匡林先生诗文,并身体力行证悟检测,必得其了义受用。我是非常认真通读过匡林先生作品的,我有资格说这个话。大家如果有创作实践,就能体会到那种虚华浮美的言词,常常与真义相悖,这就是《坛经》讲的“与义作仇家”。看到华美的文词,舍不得扔下,就曲义逢迎,对世间俗好邀宠迎合,于是就离题万里了。那种空洞浅薄、没有内容的媚世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匡林先生跟各位一样是商人,整天忙于商务,并且已经是见山见水的高人了,哪有时间、闲情跟你绕山绕水,用那些虚词空话来啰里吧嗦。所以我们修行人要修忍德,对启人本性、救人真命的这种真金白银的文字,要耐住性子,静下心来认真品味阅读,并身体力行证悟检测,才能得到真义,得大受用。

匡林先生以下写站桩的诗,既有方法,又有方法达成的最高境界。方法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有为境界中使用的方便法门,而境界则是妙法生效、功夫上身后,所达成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无为境界——

他的《站桩》诗写道PPT(一)江河心画里,和风物从容。月印山川寂,万物静好中。(二)抬手天地远,环抱宇宙同。足实沉大地,头领云霄龙。(三)松中化劲生,内蕴气血洪。吞吐一意动,缠丝蠕动虫。(四)沉浮螺旋行,阴阳辟双重。骨肉两分离,筋伸骨灵动。(五)吞气玄天里,接地劲无穷。藏之则一粟,展之天地宏。(六)虚含千秋云,意动万古松。泉响月光冷,动静自在共。(七)一羽不能落,一尘似幻虹。若有似无间,丹珠还自工。(八)浑元堪堪境,养炼如如同。空洞真切事,大道全拳功。”

这首诗里边,点了好多名物啊。如江河、风物、日月、山川、天地、宇宙、大地、云霄、气血、骨肉、玄天等万物,都是有色彩的。请大家注意,在这个万变的色尘后边,有个没有色彩的,就是“心画”。这个词用得太好了,你数落、展现一切事物,把宇宙万物都展现完毕吧,不过“心画”而已,这就是《楞严经》讲的“因心生故种种法生,因法生故种种心生”。一切唯心所现,说到天、说到地,宇宙万物都在心画里,没有这个气魄、胸襟和定力,你站桩不会成功的。我一读到这首诗的“江河心画里”,就跟读惠能的“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一样,就跟得到佛菩萨摩顶授记一样,感觉一泓气血立刻从诗中喷涌出来,浸透身心,人就定在那里“不思善,不思恶”了。由此我连想到,用匡林先生的“心画”一词来代表自性、知性、智性,非常形象,明白易晓,完全可以体悟上心,永生不忘。

我就挑选一些诗来和大家说吧,不可能说完,要全部说的话,完恐怕是一部百万字巨著了。我选出来给大家介绍的诗,要么不选,选出来的都展现全貌,保全整体意境,这是道生一的“一”境,因此不作节录。

大家看《桩境》这首诗PPT松静持桩久,渐已气交融。双臂生白羽,托身云端龙。毛孔吐纳深,周身气血洪。内视五脏清,咝咝响不同。身与大气合,内牵外挂融。和光同尘处,未发乾坤动。禅立绝顶观,一惊天地动。吞江饮海浪,拳透万山重。神游太虚境,把臂达摩从。拳境空明处,云淡亦清风。”这首诗很有气魄,诗中所述是立志高远者的得道境界。可将此诗前后对半分开,最高的桩境,是从“和光同尘处”,至结尾的“云淡亦清风”一半所述。这样的境界,是通过双臂及整个身体的松静、交融、托身、吐纳、内视、内牵、外挂等有为功夫,得以实现的无为之境。这个前后两半分开不是绝对的,前半也有境界,比如站桩入定,上虚下实,定到极点便是“云端龙”了。比如“内视五脏清”,现代医学专家不是爱问,中国古人怎么会知道经络穴位,高科技设备看不见啊?原来是人在定境中看见的。《大藏经》都是定中得到的,《红楼梦》故事也是定中看见的,在中国儒道高人来看,“内视五脏清”恐怕算是小儿科了,哈哈!

持桩一得》这首诗,和惠能大师“不思善,不思恶”的最高大法是对应的,是惠能大法的具体落实PPT不思毁,不思赞,上虚下实盘根站,体若虚空无涯岸。不思成,不须患,触觉活力随意转,神若游龙环宇看。不用力,不用松,顶劲虚领抱元空,身透清风气血融。不粘境,不滞空,心凝净水阳光中,须弥湛寂如如同。”该诗虽然也是法门,但主要强调“不思毁,不思赞;不思成,不须患;不用力,不用松;不粘境,不滞空”的心意要领,同时亦是境界的描述。这个要领是以意为先,意念引导身体,是真心妙法的透露。

《练功》这首练功诗,既写功夫过程,也揭示了境界特点,美妙动人,诱人跃跃欲试PPT独明守扑虚灵意,凝寂抱神三味真。默照内听心映境,宝瓶气化大江春。静中触动生暖意,有感皆应妙悟身。独取寒江一瓢饮,百阳灌顶炼丹轮。”其中的“静中触动生暖意,有感皆应妙悟身”两句,这是以“暖”、“妙”为特征的定中快感,同时暖为意、妙为身,是定中的意生身,即无中生有、精神支配物质了。定境状态并非完全无念无感,而是“制心一处”的暖意妙感。世间人追求男女之欲,但定中的暖意快感比男女之欲强千万倍,所以红颜皆成虚妄,相比定境中的快感毫无意义,这叫“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老子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你在禅定中见道、得道了,道不会让你干巴巴地毫无体验所得,道会让你拥有无比无限、无量无上的快乐体验。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图书馆和书店里翻译、解释《道德经》的书,全都把这句经文的意思弄错了,这就是缺乏功夫修证,缺乏实修体认,只搞知识折腾的缘故。可以说没有功夫修证和见道的人,是读不懂《道德经》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于永年大师写的《大成拳——站桩与道德经》,就会知道在过去数百年间,好多人把老子的《道德经》理解错了,注解错了,甚至有些地方是大错特错了。

《闭关》一诗非常精炼,就进入神圣的大成堂内那么一站,便呈现出“神游太虚拈花香”的美妙定境;而不管外物是哪般声色,鸟叫蝉鸣也好,刮风下雨也好,一切都是境随心转PPT大成堂内夜持桩,蛙声如潮梵音唱。凉风徐沁劲入骨,神游太虚拈花香。”这个闭关的定境很深,真是一定一切定了,蛙声也是梵音,如佛家谚语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凉风徐沁劲入骨,神游太虚拈花香”。这个清凉境界令人神往。

我们把前面这几首描写站桩的诗,结合匡林先生的晨悟录(站桩与定境)》这篇文字一起来看,站桩的要领就更加明确、具体了。匡林说站桩是为了找寻舒适与愉悦,要领是什么呢?他这段四个字一句的文字表达得很好:“晨练站桩,先求抱架。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上虚下实,胸含腹圆。双手抱球,肩撑肘横。头直项竖,眼似垂帘。双腿微曲,膝盖一松。盆骨微坐,虚领顶劲。以鼻行气,松静自然。抱架妥帖后,以肩、手、头、膝微微调整,找那个虚空平衡点。”我们在座各位要学站桩的朋友,务必牢记这段如诗一般的四字句。我们读匡林先生的诗作,不只是一种文学欣赏活动,而且是学习人生最顶级的修身、修心功夫。大家好好体验吧,就像输血一样,只要沟通这个渠道,匡林先生的心得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心得。

通过以上诗中所述的站桩功法,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达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的最高境界。《晨悟录(站桩与定境)》叙述了这个如神话一般,却又无比真实的境界——PPT“意念来去自如,在不期然时,手肩会自然地挂在虚空中,骨骼形成支撑,契合住那一点;肩肘手骨骼挂住,身体顿时轻盈,虚心实腹,手臂肌肉条条下垂,若在室外有微风,会顿觉双肩生羽,身体欲飞,有羽化登仙之感。心窝虚化,胸薄如绵纸,清风可以从胸穿膛进出,内外气息与能量交换,直过养身之境。头部空灵与虚空宇宙溶为一体,舒适愉快感不期然间默默袭来,时空漫延,整个身体融合大气,悠悠然然,手肩真舍不得放下来。不知何时,肩踝一松,元神冥然出窍,上布虚空。金光灿烂,神游太虚,惟恍惟惚,与时光悄然共行。”大家看这个境界——双肩生羽、身体欲飞、羽化登仙、元神出窍、上布虚空、和光同尘,虽然只是文字描述,诱惑力很大啊。连匡林先生的这般经久老成,也欣然有悟,即兴感叹道:PPT“原来站桩,也可进入一种与虚空契合,而自然神游的定境状态。或许站桩之妙,就是进入这种合光同尘的定境之中。”

匡林先生以下写拳术的诗,同样既有方法,又有方法成就的境界。匡林先生这一类拳学方法和境界诗,文字看起来明白易晓,但一般人不易理解体会,这些诗句真言都是难得的拳心诀,须要习拳、证悟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体悟其中意境。我这里把这些重要的诗作罗列出来,即使大家不习拳,若领会最高的养生和修为境界,也可从吟咏这些作品中得到。若是习拳之人,这些诗作就是宝贵的拳学秘诀了,若在以前的时代,恐怕是绝密而不外传的。事实上匡林先生只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但也算是公开出来,这个行为本身,已是“成就他人”的大乘菩提境界。我收集整理出来,也算一件小功德吧,哈哈。总之我愿意转录给大家,是当作一件想利益人的好事来做。

因时间关系和大家的接受程度,我这里不作一一解释了。这里就原封不动照抄给大家,大家有必要好好珍藏,待功夫上身、心有所悟所得之后,我们可以再找机会分享交流。请大家注意,我讲匡林先生诗文,整首、大段引用的诗文很多,这就是要保持“一道”、“道一”的一贯性。匡林先生诗文不是普通作品,是文以载道的真言心诀,整首、大段引用,就是为了让大家能方便反复吟诵,原汁原味地心领神会其诗文意境,体味上身,得到磁场助力,得到大利益。

PPT《拳心诀》:“拳境绵密,借假修真。立桩入定,老僧盘根。钩挫牵挂,八面飞升。摩擦蠕动,和光同尘。形随意动,气贯全身。游龙鹤舞,日月同春。触觉活力,本能妙生。形曲神全,梵音吐芬。天人合一,超凡入圣。青莲满界,光明乾坤。”

PPT《摩擦步》:“(一)摩擦步动风云起,平起平落趟流泥。上领下随缓缓进,提镗扒缩步步奇。(二)跟劲缠丝由脚启,欲行又止骨分离。螺旋抽升稍节劲,体整如铸神勿急。(三)手起脚抬自然意,落地横蹉须仔细。内外互争大气搅,撄宁两行更忘机。(四)前扒后蹬蠕动际,身退惊弹弓满力。神明笼罩八方敌,虚空粉碎无执迷。”

PPT悟拳(一)》:“条条大道通罗马,佛拳之境本一家。心无挂碍真如际,空洞无我本能达。虚空粉碎技术花,羚羊挂角何须华。不执无迷性空净,劲力不期自到家。”

PPT悟拳(二)》:“身如灌铅步凝重,体整如铸上下从。毛发如戟空灵境,肌肉若一天地宏。四如之境堪堪在,神圆力方如如同。混元阔大充环宇,空洞无我寂寂容。”

PPT换劲:“练拳妙要换劲始,由拙换活明劲生。明劲转柔暗劲启,绵柔至极化劲成。身孑耍手整劲出,胯动身随形意真。层层换劲拳心显,浑园阔大净本能。”

PPT炼拳》:“黄钟清吐应山谷,振臂龙吟叶欲飞。转换掌中风息动,神龟出水拨精微。惊蛇缠手神光足,如影随形身不归。空洞无尘明澈境,禅和法喜照心扉。”

PPT拳境》:“意动身随拳脚真,拧裹螺旋成本能。分明空空全无力,放人如飞惊自身。佛法拳道无须分,松至极处化劲生。空明灵幻虚寂时,神光朗照满乾坤。”

PPT《大成》:“大成本无法,空中妙有生。虚无求具体,静力动乾坤。站桩为枢纽,试力劲均整。步灵夺中位,胯动人飞升。虚实阴阳动,触觉活力真。提趟扒缩处,精敛骨生棱。抱一天下式,不期自本能。有感皆相应,自然力浑成。”

这些诗描述匡林先生体悟的拳道佳境玄妙诱人,并且从“用”上来讲,不愧为道术的精妙法门。在这个无意本能生起的大乘之境中,匡林先生深深体会到“佛法拳道无须分”、“佛拳之境本一家”的真谛,是佛道修行的重要参照。学拳、习拳的朋友,可以从这些诗中学法,也可以将其作为标准,检验自己功夫实现的境界是否纯正、纯真。如果只想从文学上欣赏,建议大家去读那些花枝招展、空洞无物、自抒胸臆、自作多情的华丽词章,毕竟匡林先生诗作的“文学性”不是很高。

匡林先生功夫到家了,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写游记诗,也是仙风道气、超凡脱俗、意境清奇一类。如《游阳明洞》诗:PPT“青幽古道松风微,洞静心花步步开。一拈善恶长江动,即心黄河即理斋。山推路转春香远,境随心空灵妙胎。知一行二成一体,释子道长儒中来。”

匡林先生的宇宙观不仅是“天人合一”,而且是“人人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从来没有释道儒的分别执着之见,而且常说佛道一家,佛拳一家,拳道更是一家。正是有这种儒释道不分家的思想,他能在游览中发现并关注“释子道长儒中来”的文化和谐景象。之前我读这首诗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明白惠能说法要求“不思善,不思恶”,其最佳的原因说词就是“一拈善恶长江动”,善恶玩不得啊,危险得很,长江一动,水火无情!

匡林先生本人是拳师,同时又是文化学者,他竭力提倡武入道,不要只搞动作花样,要赋予拳术的哲学和艺术气质。他贡献武术事业经久而辉煌,曾经组建贵州天下武林公司,拜中国大成拳第三代掌门人、当代著名武术理论家和实战家张礼义大师为师,系统研究学习大成拳七步功法,获得中国大成拳研究会颁发的黑带七段证书。匡林先生在武术方面的任职很多,曾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武协副主席,现在是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大成拳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武林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参与组织多届全国武林大会、上海武林高峰论坛及其他多种武术事业活动,曾在《中华武术》、《博击》、《大成拳研究》、《天下武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经典拳道文章。我看到匡林先生的简介上,特别提到一段话,我念给大家听一下,以便大家增进了解——匡林先生发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体力行,以传承中华拳道为己任,通过援武入道,以体认修证通达为圭臬,遵中华王道以和谐世界,运释道境界以自然超越;立志宏扬国粹,振奋民族精神,期许日进,求得天人合一,为实现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己之力。

我们看他的志向很远大,是个有理想、抱负的人,身为企业家,能如此这般非常难得,这也是我们介绍他的价值所在。给大家讲他作为企业家、商界领袖的一面,也会非常有意义,但讲他作为诗人、拳学专家的一面,我们得到的实惠要大得多。

有人说,我听明白了,匡林先生的诗句好、境界高啊,我也想学,这需要什么能力呢?我要郑重告诉大家,这不是能力,不是知识折腾,而是超越知识的觉悟、智慧,是菩提道。用佛家的话讲,是修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你要对人生有惊涛骇浪般的经历了,有大福报和真功夫的话,就会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匡林先生的同学好友映颛先生说,不要给年轻人讲佛法,他要奋斗获取世俗的成功,要经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他在世间折腾成功了,可以学佛学道,应该学佛学道;学佛学道开悟了,进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自然会写诗作偈;折腾失败,说明没有福报,闻法、写诗这种大福报就更没有了。这个意见是高明、英明的,大家有愿心、有抱负,要先做神秀,神秀的功力、境界提升了,自然会化身为惠能,自然会作“无一物”境界的诗偈。匡林先生武道诗的气质,与其习武、弘武的践行、抱负尤其境界密不可分,正是其精进拳学的大乘境界、援武入道的深厚胆识与责任担当的菩萨精神,铸就了他的武道诗的恢弘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