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古越风:什么是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古越风:什么是十里红妆?

  内容提要:浙江宁波宁海的红妆文化向人们展示女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藏品、场景、情愫、产业,以红妆文化为主题的原创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受到全世界赞誉,几十个产业链、2000多种婚嫁文化生活产品值得深度挖掘,这对国内倡导消费内循环、拓展文旅产业,输出红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吴侬软语,诗画江南,古越风韵,越地长歌,博大精深的红妆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贴近民生的婚嫁产品,红妆艺术的精彩演绎,文化与市场的巧妙结合,笔者近日赴宁波宁海考察研究,对什么是十里红妆?为什么出现在宁绍地区?十里红妆有何亮点?红妆产业如何发展?笔直对十里红妆经济文化解读、梳理,以见教于业界、专家。

  十里红妆文化园  蔡律摄

  十里红妆文化园  蔡律摄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歌咏。十里红妆,是中国南方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绚丽的文化景观之一,悠悠江南,别有风韵。出神入化的雕刻艺术,彰显着富贵及工匠们高超的技术水平。“丹桂宫中来玉女,桃源洞里会仙郎”、“意美情欢鱼得水,声和气合凤求凰”, 十里红妆是千百年江南社会积淀的文化财富,展现的不仅仅是婉转江南的风土人情,富庶江南的人文气韵,更是一个江南女子如花似玉般的一生,其才智情思、情趣情韵,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绽放,显示了女性聪明才智,心灵手巧以及对幸福平安生活的美好憧憬。江南百年来婚嫁风情,充盈着悲欢离合的情丝,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五彩缤纷的桐油伞  蔡律摄

  浙江宁海,有一个让人感动十里红妆文化园,人生在世,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就个体而言,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爱情甜蜜、生活幸福、家庭和乐、朋友遍天下,这是人性的需求与呼唤,宋代诗人汪洙“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流传至今,把古代妇女梦想过、奋斗过、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通过十里红妆文化园集中展现出来,浙江宁波宁海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做得美轮美奂、丰富多彩,可谓博大精深,笔直思考梳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十里红妆?十里红妆为什么出现在宁绍地区?十里红妆文化园有何亮点?红妆产业如何发展?

  什么是十里红妆?

  精美绝伦的万工轿  蔡律摄

  万工轿  蔡律摄

  “十里红妆”婚俗自南宋之时兴起,于明清之际达到全盛。 江南传统婚俗中明媒正娶的婚姻,必定要经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婚姻“六礼”都由媒妁说合,讲究门当户对。

  浙东女子尽封王,半副銮驾迎新娘。蔡律摄

  “浙东女子尽封王,半副銮驾迎新娘。”,结婚大喜之日,鼓乐齐鸣,爆竹连天,转弯鸣锣,过桥放铳,銮驾、喜牌、花轿、马桶担、穿箱杠、红板箱、酒担等,挑的挑,抬的抬,娶亲队伍绵延数里,浩浩荡荡,蜿蜒前行,流光溢彩,喜庆繁华。

  十里红妆嫁过来,八人大轿抬进来。蔡律摄

  十里红妆的妖娆妩媚和十里的蜿蜒绵长相得益彰,营造出喜气洋洋、热情似火的盛大景象,不仅反映了江南文化富庶典雅、清丽精致之品格,也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人民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之美好夙愿。

  十里红妆女儿梦 百年风情文化园  蔡律摄

  十里红妆其实一个半夸张半写实的形容词,就是指嫁妆十分丰厚,而且送嫁队伍无比壮阔,一路上锣鼓齐鸣、爆竹声不断、欢天喜地地去往男方家里。2009年4月,由宁波市歌舞团排演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宁波大剧院公演,除了将一幅江南婚俗的巨幅画卷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外,还展示了传统雕刻艺术的千工床、万工轿,以及各式各样的红妆家具,把江南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完美地展现在舞台上。从此,缤纷壮丽的红妆文化开始走向大众的视野,而这些原来不被重视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红妆家具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十里红妆”指的是江南特有的嫁女场面,从女方到男方的嫁妆队伍,浩浩荡荡延绵数里,民间叫“十里红妆”。红妆是用贵如黄金的朱砂漆底,用黄金、水银和各种天然石等装饰,集雕刻、堆塑、绘画、书法等一体的各类生活用品。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十里红妆嫁过来,八人大轿抬进来。蔡律摄

  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十里红妆由此得名。为了重现这一华美壮丽的场景,“百世流芳·红妆”创意序厅里,设置了长桥石板路,200多个泥人组成的迎亲队,鼓乐齐鸣,爆竹连天,转弯鸣锣,过桥放铳,挑的挑,抬的抬,形态各异、喜气洋洋。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

  十里红妆嫁过来,八人大轿抬进来。蔡律摄

  宁绍或者浙江地区的婚嫁的流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比现在的多几个步骤而已。大致可以分为议婚、下定、送日子、备嫁妆、迎亲、拜堂、闹洞房、把酒吃茶分三日等流程,基本包含了古代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而十里红妆就在备嫁妆这个流程里。

  十里红妆嫁妆  蔡律摄

  十里红妆嫁妆林林总总有很多,但基本可以分为生活起居(如房前桌、床、床前橱、圈椅、马桶等)、日用小木器(如各类果盘、烛台、棒槌等)、女工用品(如熨斗、针盒、织带机、苎丝架等)、婚嫁服饰四类。在古代嫁妆是女子的私产,即使嫁到男方家里也是如此,而是能够享受明媒正娶的只有妻子一人,其他的小妾是不允许的,这样就保证了女子在男方家里的地位,即使不受宠爱,但依然有大笔的财产,保证不受男方家人的气。为了自己的女儿,娘家人也是用心良苦。

  花好月圆洞房  蔡律摄

  江南最具女性特有的婚嫁礼仪是千百年江南社会积淀的文化财富,也是传统社会中人生重要的结婚仪式以及内房生活的直接反映。

  树德堂  蔡律摄

  值得一提的是,春梅狐狸撰文指出,真实的“十里红妆”:一里奢华,却洒着十里血泪!真正的【十里红妆】是哪十里?其背后的奢嫁之风,又带给了当时人们怎样的痛苦与血泪呢?

  嫁妆  蔡律摄

  有人算过,真正的“十里红妆”至少需要300-400人抬着嫁妆走在路上,所以它本身的意义又远胜于嫁妆。十里红妆里面主要的东西是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生活资料,包括了起居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比较大件的有床、柜、橱、桌、椅、凳、箱、案、架等等这样的家具,此外还有女红用品、服饰、文房用品等等,种类加起来不低于百种。大户人家还会陪嫁俑人、丫鬟,甚至于田地、山林、商铺等等。

  轿子  蔡律摄

  双轿子  蔡律摄

  当时有歌谣就说:“上等人家嫁女儿,中等人家送女儿,下等人家卖女儿”……这是为什么,只有上等人家才置办得起嫁妆,而中等人家没有嫁妆就将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免去抚养和嫁妆的花费,下等人家卖女儿总好过于溺杀女婴吧!女儿无论是奢嫁还是贱卖,似乎生下来就没有自己做主的命运。

  凤冠霞帔主题庭院  蔡律摄

  当时即便是富豪门第也不堪奢嫁,因为嫁女儿而导致家道中落的,甚至致贫也屡见不鲜。前头的女儿风风光光嫁出去了,后头的女儿嫁妆只能以次充好,因此还常常闹出家庭纷争夫家因为嫁妆不满意而为难新妇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亲家之间因此而反目成仇。

  有人因为奢嫁而溺杀亲骨肉,有人因为奢嫁而断送自己的后半生安稳,一个风俗折射的其实是人性百态,有时候这些还会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十里红妆”虽风光,却掩饰不住背后的血泪。

  女儿梦女儿梦柔情千万种;香飘飘意朦胧去与爱相逢  蔡律摄

  其实“十里红妆”主要讲的是宁海地区有钱人嫁女儿的场景。其奢华程度是现在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古代的女人社会地位都很低,“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古代的俗话也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女人一生的命运就和她嫁的那个男人联系在一起了。“十里红妆”,代表着明媒正娶,也是古代宁海地区一个女人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假如以后丈夫不喜欢自己了,可是自己的地位也是不能够被那些侧室所打击的,而经历过“十里红妆”的人,也会一生自豪地叙述着当时风光的情形。“十里红妆”所带来的荣耀,足以陪伴一个女人一生。一个江南女子如花般的一生,其才智情思、其情趣情韵,在最美的时刻绽放,融入了这的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的风俗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十里红妆”中蕴含的文化却保留了下来,让现在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以前独特社会信息和审美意趣。“十里红妆”不仅包含着民间风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生活。民俗工艺品以其特有的魅力,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高超的技术,也展示着独特的历史人文风俗。“十里红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去保护它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顾鉴塘,顾鸣塘 -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2、历史百家争鸣  浙江十里红妆厚嫁之风是从古至今对出嫁女儿的美好期许 2019年

  3、余毅  经世致用思想对宁波红妆家具造物艺术影响的实证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

  4、何晓道  十里红妆女儿梦  中华书局  2008

  5、卓佳洋  邵颖玢十里红妆文化园再现红妆之美宁海新闻网 2018年

  蔡律  202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