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房企的新赛道与护城河


最后一个月,各大房企进入年底冲刺。
 
去库存、冲销售,抓回款。盘点总结之后,开始计划新一年工作,布局公司的“十四五”。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回首2020年,疫情给房地产销售以重创。冰火两重天,深圳、杭州、南京疯狂,郑州、哈尔滨、自贡等自救,以及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横盘、萧条,迷雾重重。
 
少数一线城市进入存量房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兴起,城市更新之战悄悄打响,12家物业公司分拆上市。市场分化、城市分化与公司分化,成为市场主流。每逢市场不好时,就听到多元化的消息。
 
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多,唯一确定的是,时代变了,行业进入新周期。随着经济格局的突变,头部房企的盈利模式也要随之改变。
 
头部房企像一位坚持长期价值的投资人,思考着构建可持续的盈利体系。这一次,从基本盘、新赛道与护城河的角度,试着找出头部房企的多元化发展逻辑。
 
01
 
最近三年,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面稳中有降。
 
2017年-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分别约13万亿元、15万亿元、16万亿元。2019年,行业前三的操盘金额破6000亿元,行业前十的门槛为2000亿元,百强房企的销售规模增速6.5%,行业的整体增速较前两年放缓。
 
在行业规模见顶的同时,房地产的经营成本上升、销售价格受阻,利润持续下滑;头部房企开始战略调整,收缩多元化业务,聚焦主业。
 
头部房企多元化的故事,至少追溯到三年前。
 
三年前,头部房企曾经出现过一波“改名潮”。
 
恒大地产、远洋地产,更名为恒大集团、远洋集团。保利地产、万科地产,则变成保利发展、万科发展。龙湖地产,变成龙湖集团控股。
 
这一波“改名潮”中,头部房企纷纷布局“副业”。从酒店、写字楼,到科技、教育、物业,再到养老、代建与长租公寓等。
 
与其他行业相比,头部房企长期拥有资金、人才与整合资源的优势。他们跨界转型,更容易成功。在当时的金融政策环境下,头部房企急于淡化地产背景,有助于融资贷款。
 
居安思变,内外因素的刺激,头部房企转型不是为了今天的业绩,而是为了明天的布局。但赛道转换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甚至远比地产开发的主业更为艰难。
 
未来,头部房企的多元化战略将更趋谨慎。
 
一方面,头部房企多元业务还没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投入产出不及预期,拖累公司整体发展,及时剥离是他们战略性收缩的合理选择。
 
另一方面,头部房企在多元业务发展的不断试错过程中,更加注重挖掘强项业务潜力,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围绕地产生态业务展开,与地产主业协同发展。
 
当行业基本面平稳,“天花板”出现时,大浪淘沙就开始了,大部分向上的机会是属于头部房企的。
 
02
 
在股市投资中,有几条简单的投资准则:不看后视镜开车,拥挤的地方不去,不懂的股票不碰。
 
但在房地产行业,头部房企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投资准则。它们的多元化新赛道,超乎想象。
 
万科养猪之外,已在商业、物流、长租公寓、冰雪、教育等行业布局。
 
两年前,郁亮说,十年后,万科还是房地产公司的话,那是真的很惨,我现在在琢磨,我们各地公司把“地产”这两个字都拿掉,未来想到万科,想到的应该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几栋房子。
 
碧桂园,则是跨界机器人、现代农业。在杨国强看来,“碧桂园应该是一个高科技的企业,未来是科技创新引领行业的时代。”
 
融创,跨界到文化、文旅、会展、康养等多个行业。绿城、朗诗等布局代建行业。相比而言,恒大跨界更早。从矿泉水、粮油,到如今的恒大汽车。
 
这些头部房企都在搭建自己的盈利体系。从服务业、制造业,到高科技、城市更新。2017年-2019年,30家重点房企多元化业务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由11.94%提升至12.06%。
 
这种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有盈也有亏。对头部房企来说,它们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体系,并且这套体系是大概率盈利、可持续复制的。三年多的试错后,头部房企坚持房地产主业,多元化协同经营。
 
这些新赛道,要公司操盘手拿着“望远镜”才能预知未来。比如,同样是酒业赛道,茅台的赛道,就好于红酒的赛道。
 
从30家重点房企财务结构来看,2019年变化最大的为绿地集团,多元化业务占总业务比重达到了54.12%,比重达到一半以上。
 
这意味着,经过一系列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从2017年至2019年,绿地集团弱化了房地产业在集团整体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整体比例已经从53%下降到46%。
 
数据显示,2019年,绿地集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收入超过总额的40%、利润超过总额的50%。
 
 
03
 
从规模时代,到生态圈时代,这是房企转型的趋势。
 
从最初的“地产+”模式,到如今打造生态圈:一个以地产为依托,向外延伸的生态圈。
 
在股市里,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资,首先看它有没有护城河。头部房企修筑的“护城河”,就是凭借生态圈的竞争力,保持强大的盈利能力。
 
目前,万科、招商蛇口都搭建了自己的生态圈。与之相比,绿地的多元化生态圈时间更早,初见成效。绿地已基本形成“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消费、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格局。
 
对于头部房企的“护城河”,我们要拿着“透视镜”判断公司的竞争力。
 
今年前三季度,绿地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417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64亿元,占比43%;基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4亿元,占比39%;消费等其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19亿元,占比18%。
 
也就是说,房地产业在绿地的营收占比,不到半壁江山。这些财务指标,是验证绿地的业务模式、经营战略和公司护城河的最好数据。
 
房地产业上,高新产业园、贸易港综合体、会展中心、城市空间站以及超高层……,“地产+多元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项目,成为绿地的拳头产品。
 
目前,开发项目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30多个城市,建成和在建的超高层城市地标建筑近30幢;投建大型城市会展场馆项目12个,展览面积超过250万平方米;在中国高铁沿线重点城市落地“城际空间站”项目超过20个。
 
在双循环新经济格局下,大基建将是一个风口行业。
 
基建产业上,绿地旗下已拥有了绿地城投、绿地城建、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等基建成员企业,成为房地产业之外又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板块。今年绿地还组建“绿地大基建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
 
此外,绿地还布局大消费、大金融等产业。“十四五”期间,绿地将把贸易港建设成为海外优质资源进入中国市场的“中转站”,实现交易规模突破2000亿元,成为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04
 
在多元化的探索中,早期的绿地有“上天入地出海”的战略。
 
如今,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有限多元经营,生态圈协调发展。
 
房地产、基建,是它的双主业。这两大主业之间,有很深的强关系。在双主业稳固的基础上,发展大消费、大金融、大科创、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
 
在新时代与新周期里,如何跳出竞争陷阱,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绘制新的价值曲线,是像绿地一样的头部房企所面临的考验。
 
预计2020年全年,绿地集团的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将进一步下降;非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则将上升,非房地产业务利润总额占比将持续提升。
 
经过宽门的那条路走的人多,经过窄门的那条路走的人少。多数人关心的是现在赚多少钱,少数人关心未来赚多少钱;多数人关心企业的规模,少数人关心企业的质量与生命长度;多数人关心2020年怎么办,少数人关心2030年怎么办。
 
在绿地内部,以双主业为核心的生态圈,互相协作,互相竞争抗衡,这使得绿地变得更有活力与韧性。
 
绿地集团在全国23座一二线核心城市布局了贸易港分港15家、零售网点G-Super近100家。其中,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是经政府批准的进博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主平台。
 
目前,绿地集团通过自营及输出管理,绿地已开业酒店57家,另有在建及拟开酒店198家,遍布海内外70余座城市。
 
绿地集团与巴塞罗那、汉诺威等全球顶级会展公司合作,积极发展会展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大、体量大的会展项目集群,在绿地12个建成和在建的会展场馆中,有一半是超大型会展中心。
 
近期,绿地集团拟注册设立绿地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完成对绿地金融业务的资产并购及重组,预计中长期资产管理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目前,绿地已在全国多地形成康养居项目近30个,并在建设运营多个康养谷项目,可提供康养旅居、远程医疗、健康体检等基础服务;积极引入美国德克萨斯医疗中心等全球医疗资源,选址建设全球医学中心,打造高端医疗基地;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医药集团合作,在上海奉贤、宁波杭州湾等长三角重点区域投资建设医疗健康产业园。
 
在科技智造的新时代,绿地集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及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携手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赋能;战略性投资科创独角兽企业,先后入股深兰科技、城云国际等;积极打造高校孵化园、城市科技园、科技产业城的完整体系,投建的项目包括宿州科技产业园、杭州湾创智小镇、上海市西科技园等。
 
这些都是绿地进入的窄门。不确定的未来,唯一的确定,就是做好自己,永远保持热爱。
 
一周前,“2020中国城市运营与发展峰会”上,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发动机,是最大的内需,其有利于构建更高水平的统一国内市场,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升级。”张玉良认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发展现代都市圈,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增加科技含量,打造未来城市。
 
 
[后记]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在香港有一家房地产公司,有130多年的历史。它的母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近200年历史的跨国公司。业务包括房地产、零售、餐饮、酒店、汽车贸易、工程建筑与运输服务等。
 
在香港,怡和、长江实业、嘉里、太古等多元化公司,为什么能长寿?
 
答案是,坚持与时间做朋友,做一位马拉松选手。
 
国外有通用电气、西门子、乐天,国内有绿地、华润、复星等多元化企业的代表。
 
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消失,不转型,被时代所抛弃;转型,风险重重。大佬们思考的不是眼前的销售回款,而是未来10年的公司战略。
 
未来,评价一家头部房企,是大的规模、好的新赛道与宽的护城河。从历史与趋势上看,头部房企像绿地一样有限多元化,中小房企则坚守专业化、产品化。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