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基层干部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县乡干部处于基层一线,是离群众最近的干部。他们既要直面各种矛盾冲突,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也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所以,每当有“突发事件”出现,他们就必然会被媒体“围攻”、被舆论“拷问”,进而亦因带有“官方”“公职”等特殊标签,而深陷“不管说什么都会被质疑”的“舆情危机”。

 
 
严格来说,在“4名儿童死亡”事件的前期,原阳县做得还是很及时、很到位的,无论是信息披露、理赔安抚,还是人员处置、责任回应,都堪称典范。但意想不到的是,原本一个“责任事故”却被演变成了一场“打记者”的舆论喧嚣闹剧,以至于一直在被“吊打”,一直在被“煎烤”。
 
有评论说,原阳“打记者”事件要“各打五十大板”。我认为说得比较中肯。毕竟,在后期的事件演变当中,双方都有做得不当的地方。其间,既折射了基层干部舆情应对能力的“菜鸟”水平,也反映了媒体记者行使舆论监督权力的“混乱”现象。
 
 
基层干部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媒体记者是社会进步的瞭望者,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促进两者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既是基层干部避不开、躲不过的现实课题,也是媒体记者树好自身形象、增强公信力的现实需求。这就要求,双方都要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善意的新闻监督,到底什么恶意的舆论炒作。
 
 
有人总结了舆论炒作的几种形式:一是避开属地,“专搞”外地,进行跨区域的异地监督,规避风险;二是小号爆料,公开介入,对一些“线索”先通过自媒体小号爆料到网上,然后再以媒体身份公开采访;三是联合采访,“抱团”监督,经常是三四家媒体活跃在一个地方,暗通款曲、互传线索,不求独家、但求“抱团”,但凡有事、联合行动;四是火力全开,进行“群殴”,不管事情大小,集中火力对准一个地方,形成“舆论攻势”、掀起“舆论狂潮”。五是集纳关联,连篇累牍,对单个的、偶发的事件进行梳理、整理、集纳,把几十年前的事件挖掘出来、关联起来,贴上“现象级”标签。
 
 
原阳“打记者”事件,有没有这样的操作,大家上网看看就知道了。媒体记者该以什么的职业操守,杜绝这种恶意的舆论炒作,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下面,简要说说基层干部如何增强媒介素养、提升应对“舆情危机”方面的问题。
 
 
第一,上好“必修课”。“懂”则不乱,“通”则不痛。要努力克服“网络恐慌”,把应对突发舆情作为“科普”必修课,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学网懂网用网”要求,开展相关演练,注重加强与媒体和网民的沟通。重点是要搞清楚“媒体炒作的基本套路有哪些,如何迅速判断舆情发展走向,怎样正面回应各方质疑,通报稿怎么写、发布会怎么开”等问题,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联动机制,以避免遇到负面事件时,因不当言论或节外生枝,导致舆情发生裂变,甚至愈演愈烈,对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形象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二,尊重“真媒体”。尊者敬之,敬者重之。要坚持内修话语权与外求公信力并重的原则,尊重媒体、融入媒体、善用媒体,主动接受媒体监督、与媒体良性互动,定期向他们通报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请他们进行监督评价,不断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重点是要坚持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到处逛逛”,及时了解掌握与当地有关的新闻舆论动态,确保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力。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时,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有一分事实就说一分话,详略得当、不偏不倚、前后一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利我、利民、利众,不失于口舌、不授人以柄。
 
 
第三,严防“假记者”。记者只会真实报道,“妓者”才会恶意炒作。要把《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学深悟透,严防“假媒体”“假记者”招摇撞骗、搬弄是非。重点是要记住三点:一是被采访时要让记者出示记者证或由新闻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对于未能出示相关证件或证明的,都可以视为“假记者”并拒绝接受采访;二是凡是没有公开发表的负面曝光文章发给被曝光单位审阅的,都可以视为新闻敲诈并直接报警。三是对于已经编发的虚假报道、播虚假新闻,且已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可以通过举报申诉等途径,依法追究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四,化解“舆情劫”。盲目应对必然焦头烂额,过度反应只会陷于被动。要学会区分“恶行效应”与“善行效应”,善于将“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有机统一起来,依据时间和重要程度对舆情议题进行分类,厘清优先顺序,按照节奏科学应对。重点是要把线下该做的事情做好,把线上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切记要做到“快而不乱”,且不能“随意表态”,避免跟着舆情跑。要知道,舆情都是非理性群体行为互动的结果,只有在理性与非理性的舆论交锋凸显平衡时,才可以本着公平公正办事原则,将“舆情劫”转化为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古斯塔夫·勒庞曾经指出:“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原阳事件之所以会从“4儿童死亡”演化成“打记者”的喧闹,就在于他们太过于追求应对效果、又太不懂得网络舆论机理,因而导致记者节外生枝,演绎了一场“喧宾夺主”的豪横闹剧。
 
 
应该说,在这场闹剧中,很多理性的、有正义感的网络大V、自媒体人士,都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正义的担当。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理性分析、博弈争锋,才遏制了失实报道混淆视听、肆意蔓延,让舆论由“偏执”与“狂热”,走向了“多元”与“理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感谢他们,注重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网评员。确保在有舆情发生时,能够及时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回应公众关切、开展舆论引导,用更具说服力、更有“眼球效应”的事实和观点,来说服媒体和公众回归理性、聚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