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岭》这部书,让亘古以来矗立于大地的秦岭,进入我们的心灵。读这本书,你的心融进了秦岭,秦岭也会在你心里耸立起来。
这本书的特点,我个人感受到三点。
一是具有立体视角。在内容上它写了对秦岭整体的看法,写了简史,写了山水林田路,写了飞禽走兽鱼,写了地质地貌,写了朝代更替、社会变迁。而且这些角度、这些素材是穿插推进、交错展开的。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精神地理,这是秦岭能够在读者心中站起来的原因。
表述形式上,它是图文并茂的。我对摄影不太懂,但是我被照片中秦岭的气势、秦岭的风度、秦岭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所震撼,所陶醉。这些照片好似绿色的旋律,给人以美感,又含纳着一种《道德经》般的哲思,从中可以读清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是哲思与审美的二重唱。由于它有文字,可读,所以是可思考的,由于它有图像,可视,所以是可感觉的,是可共鸣、可学习、可探索的。而由于它有林业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参与写作,又是可实用的,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产业的。这种编写方式,结出了阶段性的成果,更为以后大秦岭的研究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二是具有创新思维。从空间上看,有了新的拓展。作者能够走出秦岭看秦岭,走出陕西看秦岭。书中对大秦岭涵盖面的划分,可能会引起一点争论,但是有争论好,既能推动我们研究的深入,又给大秦岭做了广告。我同意大秦岭从甘肃经陕西到河南的划法。“江河淮汉”这个中国中原水文化的统称,都纳入进秦岭水系之中。长江、黄河的最长支流汉江、渭河)以及淮河这最负盛名的文化水系,是中华文化的大动脉,都有水源于秦岭的千山万峪之中。
从时间上看,有了新的延伸。作者能走出历史看秦岭,从21世纪,从当下与未来来看秦岭。一千年前,是生于秦岭脚下的哲人张载说出了“民胞物与”,“为天地立心”的名言,成为中国古典生态精神的绝唱,我们今天说秦岭“泽被天下”,这个“泽”也不光指泽被大地、泽被山林,更是指发源于此的中华文化之江河水脉泽被了我们整个民族。
从内涵上看,有了深度掘进。作者从自然生态出发,掘进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层面来透视秦岭,在秦岭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三合一中展开论述。我一直认为这三个生态是辩证统一的。有了山才有了水,才有了树,才有了矿。陕西有了秦岭才有了黄土高原,才有了土地。鄂尔多斯刮下来的沙尘,是被秦岭挡住,以水润泽而积淀为土地的。有了山、有了树、有了水,有了大地,才有了动物,有了人。蓝田猿人比北京猿人还要早地从大山里面走了出来。哪座山?秦岭啊。这才有了人类,有了各种形态的生活和社会。所以,研究秦岭一定要从三个生态的交织互动中来把握。总书记说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志,我是作立体的理解的。秦岭既是自然地理标志,又是人文地理标志、精神地理标志。
三是写作姿态下沉。《中国秦岭》的作者是一个智慧杂交、视觉多维的群体。他们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不是因为行政命令,而是一个原因:爱,都是秦岭的子民,都爱秦岭。有的从职业角度爱,有的从学术角度爱,但都贯流着对父山母土的爱、对祖脉根系的爱。这是一种贴地而行的学术写作姿态,有冷静的学术智性,更有人性的、血亲的温度。
以上三点,立体视角、创新思维、子民姿态,显示出这本书的价值。
如若再版,建议进一步加强人文地理标志和精神地理标志的写作,不登简单地分划几个模块,而要将自然、人文、精神扭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三足鼎立的动态系统来写。
另外,长安城与秦岭的关系最好能够立专章论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1200多年前以“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借国都以扬威”的名言,点出了秦岭山与长安城内在的感应和共赢关系。一座世界名城和一脉世界名山如此交织纠缠、互动互惠,在几千年中共同着命运,这在世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是极为罕有、极为珍贵的个例。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价值,千万不能辜负了它们。
注:本文为肖云儒先生在“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秦岭——《中国秦岭》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2020年7月28日文字修订。